波蘭用騎兵換瓷器,荷蘭山寨青花瓷:中國瓷器如何在歐洲紮根生花

2021-01-08 大魚來兮

說起中國的瓷器,在中國的特色名片中幾乎能排進前三,瓷器的英文「china」與中國「China」僅僅只有首字母是否大寫的區別。足以見得在早期西方人的眼中,瓷器幾乎可以成為中國的代言人。事實上中國的瓷器自從飄洋過海進入西方之後,就被大加追捧,可以說是千金易得,一瓷難得。不僅僅是作為藝術品對於西方的藝術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瓷器作為生活實用品,對於歐洲的飲食文化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今天就讓我們了解一下,老祖宗的瓷器是怎麼在歐洲掀起軒然巨波的。

博物館中的青花瓷瓶

一、飄洋過海的瓷器

雖然用了漂洋過海這個詞,但是瓷器在早期其實基本都是使用陸運進行貿易的。局限於陸路運輸的交通工具比較匱乏,所以在唐代中國的瓷器要幾經易手才能到達歐洲地區。一般來說,瓷器從長安出發,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到達波斯,之後再經過波斯商人的手中運輸到地中海附近,進入歐洲。這樣遠距離的運輸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還面臨著很高的報廢率。這一階段,瓷器的觀賞價值和象徵意義其實超過了它的實際使用價值。因為幾經轉手的中國瓷器已經身價倍增,當時瓷器幾乎與黃金擁有著同樣的身價。只有皇室巨賈等等擁有巨額財富的歐洲社會上層才能擁有一件中國瓷器。

喜愛中國瓷器的歐洲社會上層

直到到了十六世紀左右,葡萄牙人致力於開闢航路,中國同歐洲各國才有了直接的貿易往來。此時荷蘭、英國等等歐洲國家終於可以在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情況下直接從中國獲得瓷器。新航路的開闢不僅連接起中國和歐洲的貿易線,也意味著此時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航海技術。這樣一來,備受青睞的中國瓷器通過航運大量被運進歐洲大陸,外銷的瓷器數量上升緩解了瓷器嚴重緊缺的情況。不過瓷器基本上還是被貴族包攬。凡爾賽宮中就設置了專門的瓷器存放室來展示路易十四擁有的瓷器。

新航路的開闢使中國瓷器大批量的外銷到

直到十七世紀左右,在經過了長達百年的貿易後,歐洲不但積累了大量的瓷器,還偷師到了中國的制瓷工藝,於是瓷器從貴族走進了平常百姓的家中。到了這一階段,瓷器所展現出的就不僅僅是觀賞性了,瓷器的實用性被發掘出來,這也是瓷器能夠在歐洲紮根開花的一個重要條件。

在歐洲逐漸得以普及的瓷器

二、風靡歐洲的中國瓷器

1、 瘋狂的交易

在陶瓷交易的歷史上,有一起異常出名的瘋狂交易。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是一個狂熱的中國瓷器愛好者。他在公元1717年與腓特烈一世曾經有過一筆交易。他用600名薩克森龍騎兵(龍騎兵,騎兵的尊稱)與普魯士帝國腓特烈一世交易換取了151件中國康熙時代的青花瓷。這場交易可以看出,歐洲王室對於中國瓷器的熱愛程度。今天這些利用600名全副武裝的王國騎兵換來的瓷器仍然陳列在德國茨溫格宮中,得到了「近衛花瓶」的美稱。

清朝康熙時期的外銷瓷花瓶

2、 狂熱的王室和文豪

如上所說,青花瓷的昂貴使得它成為了身份的象徵,在歐洲許多國家的王宮中都收藏了大量的中國瓷器。葡萄牙國王在新特拉王宮中建造了一間貼滿青花瓷的房間,不僅國王,葡萄牙國內還有貴族把261件瓷器鑲嵌在房頂上,就為了天天抬頭就能欣賞到美麗的瓷器。而也不僅僅是王室貴胄,英國著名的文學家雨果對於中國瓷器的熱愛也是如滔滔江水。雨果的愛情詩屋可以說是享譽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愛情詩屋當中有一面嵌滿青花瓷的牆。因為一隻意外打碎的瓷瓶,雨果還留下一首《跌碎的花瓶》來描述自己的心痛。

熱愛中國瓷器的大文豪雨果

三、中國瓷器怎樣影響歐洲

1、 對歐洲瓷器藝術的影響——代爾夫特,中國陶瓷的山寨改良款

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曾經一度是海上貿易的一哥。自然而然地荷蘭和中國進行了大量的貿易往來,這其中就包含了瓷器。中國瓷器在荷蘭的需求十分旺盛,加上到了明朝末年,中國戰亂不斷,出口的瓷器數量大減導致從中國採購的瓷器遠遠不能滿足荷蘭本國的需要,於是荷蘭走上了山寨的道路。經過荷蘭制瓷大師的不斷探索終於製造出了與中國青花類似的瓷器,這種瓷器以它出生的地方命名為代爾夫特。

荷蘭代爾夫特瓷器

這種瓷器吸收了中國陶瓷的風格,但同時也與荷蘭當時盛產的琺瑯和玻璃進行了藝術融合,創造出了具有荷蘭特色的瓷器。比如說代爾夫特藍瓷中的』花塔』。「花塔」又被叫做鬱金香花瓶,是荷蘭人專門為插鬱金香花而製造的,是荷蘭融合本國需求對於中國瓷器的山寨改良產品。

荷蘭專門插鬱金香的代爾夫特藍瓷花塔

2、 對歐洲飲食文化的影響——分餐制度

陶瓷器具進入歐洲之前,歐洲上層社會基本上使用的都是金屬餐具,而民間則比較多的應用陶器或者木製餐具。由於歐洲制陶水平限制,陶製的餐具粗笨不堪,而木製的餐具則面臨保存不當發黴腐壞的危險。所以平民階層對於飲食器具採取了能省就省的態度。十五世紀之前,即使是以高貴著稱的貴族圈中,主人和客人共用同一個碗的情況也並不少見,更何況是平民階層。平民人家,經常一家人共用同一個湯盆喝湯,有的時候甚至不使用餐具,直接用手抓食物。

因中國瓷器的傳入歐洲形成了今天的分餐制

直到十七世紀末期,中國陶瓷在歐洲大規模普及之後,歐洲人的飲食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由於瓷器具有輕便易於存放的優點,再加上醫學認識的進步,人們越來越注重飲食衛生。於是才形成了今天歐洲引以為傲的分餐制度,這種制度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其實還得益於中國瓷器的傳入和普及。

唐頓莊園的情節體現了歐洲的分餐制

3、 對英國酒文化的影響——潘趣酒碗

英國人愛喝酒是全世界都出了名的,在愛酒這一點上,英國這個紳士國家與戰鬥民族相比也不遑多讓。傳入歐洲的中國瓷器中,酒具是很大的一類。對於英國人來說,中國的瓷器對於英國的酒文化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歐洲潘趣酒碗

說起這一點,就不得不提一提潘趣酒碗,潘趣酒碗堪稱這一階段中國瓷器對英國酒文化影響的代表作品。潘趣酒碗就是用來裝潘趣酒的酒具。潘趣酒是17世紀左右盛行在科羅曼德爾海岸(位於今印度半島東南部)的一種調製酒,由多種果汁、酒品混合調製而成。這種新奇的酒品隨著大英帝國的水手的足跡,進入了英國而且成為了「網紅飲料」。這個時間段恰好與中國瓷器在西方廣泛推廣相重合,於是英國人別出心裁的使用中國瓷器中的「大碗」作為潘趣酒的調製用具,由此產生了中西合璧的潘趣酒碗。後來有些英國商人會直接要求中國瓷器廠製作繪有如西方神話等具有西方特色的潘趣酒碗。

具有吉祥意味的歐洲潘趣酒碗

潘趣酒碗在歐洲有著吉祥喜慶的特殊含義。這是因為在歐洲的家庭聚會中,人們經常飲用潘趣酒。一般是由家中的長輩按照家族的口味在大潘趣酒碗中將潘趣酒調製好,然後再分別倒入晚輩們的碗中飲用。這樣的潘趣酒蘊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祝福,於是漸漸的潘趣酒碗就作為吉祥喜慶的含義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

精美的中國外銷瓷器

四、中西文化的交融

1、 觀賞性使得中國瓷器風靡歐洲

不可否認,中國瓷器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風靡整個歐洲大陸,與其所代表的東方神秘的文化審美以及獨特的美學特色息息相關。最初的中國瓷器仍然是以觀賞性作為首要作用存在,大部分的瓷器都是作為王室貴族的收藏品被陳列在展示櫃裡,作為權利和身份的代表。

歐洲貴婦餐桌上的中國瓷器

2、 實用性使得中國瓷器在歐洲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一筆

但是只有觀賞性的東西一定無法長久的存在,因為審美總有疲勞的一天,需求總有飽和的時候。中國瓷器在這個時候又表現出了它實用性的一面。作為飲食器具的瓷器改變了歐洲的餐桌文化,為歐洲的飲食制度完善添磚加瓦。同時,這一時期的瓷器與歐洲盛行的酒文化進行了很好的融合,成為了酒文化中的一個獨特部分。

用中國瓷茶杯喝茶的歐洲貴族——中國瓷器除了美觀還有強大的實用性

3、 總結

所以說一件事物的美絕對不僅僅只有外表美,外表的美或許可以盛行一時。但長久來看,任何一種能夠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事物都必須兼具內在美。中國的瓷器就像中國人所崇尚的美一樣,在外在美的基礎上並沒有放棄對使用價值的保留。正是這樣,中國瓷器才能不斷的利用自己的實用性與西方的需求相融匯,使得中西合璧的瓷器以新生的姿態更好的發展成長。

相關焦點

  • 用騎兵換瓷器的國王收藏的中國瓷器
    1717 年,神聖羅馬帝國的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都二世(Augustus II,1670—1733)為了得到普魯士國王腓特烈 威廉一世(Friedrich Wihelm I,1688—1740)收藏的151件中國青花瓷,用他的600名龍騎兵與之作了交換。
  • 【德國品質】被稱為「白色黃金」的梅森瓷器為什麼賣到世界最貴?
    說起瓷器,當然是我們中國的好。從16世紀開始,中國的瓷器都一直是歐洲皇室追逐的潮流。
  • 蔓延歐洲的「瓷器病」,以及艱難的療愈之路
    1291年,馬可·波羅將第一件中國的瓷器帶回威尼斯,同時還帶回了遠方五光十色的故事,從此整個歐洲掀起了對瓷器的狂熱,它出現在君王、教皇的財產清冊上、外交使節的禮單上,王宮、宴會處處可見,甚至在佛羅倫斯還流傳著瓷器能夠阻止毒藥發揮藥效的說法。
  • 中國十大最貴瓷器排行榜,大開眼界!
    從規模和拍賣價格來說,中國藝術品之最當屬字畫和瓷器了。在瓷器拍賣場上,明清瓷器,尤其是官窯精品瓷器一直是市場追捧的焦點,並不斷刷新瓷器成交紀錄。這主要是因為此板塊瓷器不僅具有造型藝術,還具有繪畫藝術和歷史文物價值,而且在製造工藝上也更為繁複考究,一直是買家追捧的焦點。
  • 日本瓷器比中國瓷器好嗎?
    你還在花幾萬塊錢買日本的瓷器?什麼?日本瓷器比中國好嗎?快拉倒吧日本本土並不產瓷土,嚴格意義上講日本就沒有瓷器。所謂的各種燒大多是一些瓷化的陶器,也正是由於受材料限制,日本所謂的瓷器很難做到精緻化,更不要說各種複雜的釉彩。所以日本的瓷器大多特點是古樸,粗曠,原始,但是因為它是和日本本身的侘寂風相匹配的,所以並不顯得違和。而侘寂本身就有不完美的含義。
  • 一筆青花勾勒出中國面貌,小瓷瓶推動大世界,青花瓷帶動中國外交
    元代以前的漢民族崇尚節儉,素雅的風格,所以瓷器以「素」著稱,但是元朝之後,蒙古族比較喜歡繁複的裝飾,瓷器的花紋上面也變得更複雜多樣,樣式也更為精巧。後來,成吉思汗多次西徵,將中國的領土擴大到了中亞、西亞甚至是歐洲地帶,中西方來往更加密切,一些西方的手工藝者也逐漸流入中國,也將他們的手工藝帶入了中國,所以在瓷器上也可以看到一些西方文化的影子,也為中國的制瓷業注入了新的血液。
  • 【輕閱讀】百年前的中日瓷器「戰爭」
    日本慄田美術館藏彩瓷盤 面對中國瓷業的蕭條,其時作為東西方瓷器貿易紐帶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將觸角轉向了日本,希望用日本瓷器代替中國瓷器以滿足歐洲及其他地區的需求
  • 鑑賞明代青花瓷器的頂峰階段作品——永樂、宣德青花瓷器!
    永樂、宣德青花瓷器被後人推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其所使用的青花料既有國產料,亦有進口料,但最具時代特徵的則是使用進口「蘇麻離青」料描繪的青花瓷器。其釉色白中閃青,釉面常泛橘皮紋,圖案呈色濃豔,常有洇散現象,有如中國傳統水墨畫。
  • 明代瓷器:弘治與成化青花瓷的不同之處!
    #明代瓷器#造型方面:弘治青花瓷保持成化的規整,但不及成化精巧。蓋罐器身較短:碗有斂口、撇口、墩式等;供器出現很多,如香爐、淨水碗、諸葛碗等。紋飾方面:弘治青花瓷繪畫技法與成化相同,但紋飾線條纖細流暢,比成化時更為柔和;民窯一般雖較粗獷,但受官窯影響,不乏柔和之作,所畫纏枝、折枝花卉,葉密而小。青花方面:弘治青花瓷仍沿用平等青料,色澤似成化,青色偏淡,亦存少數濃豔者,較接近於後朝正德時的青花色調。
  • 中國十大最貴瓷器排行榜,最便宜也能二環買套房
    從規模和拍賣價格來說,中國藝術品之最當屬字畫和瓷器了。在瓷器拍賣場上,明清瓷器,尤其是官窯精品瓷器一直是市場追捧的焦點,並不斷刷新瓷器成交紀錄。這主要是因為此板塊瓷器不僅具有造型藝術,還具有繪畫藝術和歷史文物價值,而且在製造工藝上也更為繁複考究,一直是買家追捧的焦點。
  • 被稱作白色黃金的中國特產,被法國間諜盜走配方,讓中國損失慘重
    瓷器是中國的代名詞,4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到唐宋時,中國的瓷器工藝已經非常成熟,有些宮廷瓷器,直到近年來才仿製成功。可見,古代中國的瓷器工藝是非常先進的。直到宋元時期,中國的海上貿易得到發展後,瓷器才開始進入歐洲。這是因為瓷器體積大、易碎,並不適合陸上絲綢之路運輸。當時的歐洲人還在用粗糙的鐵器和木器,對於精美如藝術品般的中國瓷器毫無抵抗力。
  • 青花瓷鑑定收藏指南,史上最全的從唐代到近代青花瓷知識大全
    青花瓷位居景德鎮四大名瓷之首,被譽為人間瑰寶。在中國各類瓷器中,青花瓷的人氣和收藏指數最高。據統計,中國最貴的十件瓷器中,青花瓷獨佔六件,其中,最貴的一件青花瓷是2012年拍得11億港幣的青花九龍缸,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拍賣價格最高的一件瓷器,至今依然未曾超越。青花瓷在收藏界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 是什麼讓14世紀後的歐洲人「戀戀不忘」?
    藍色在亞洲和歐洲,藍色具有各種各樣的象徵意義,比如亞洲和歐洲工人階級的日常服裝都是藍色的。在我國,藍色通常象徵著自然世界、春天、青春和不朽。我國使用鈷來製造藍色裝飾陶瓷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到宋代,鈷藍應用很少;直至元代,用鈷藍色裝飾的白瓷開始大量生產,這種令人嚮往的藍白色調瓷器生產,激發了亞洲和歐洲的藝術家們創作各類不同題材的作品,對促進兩大洲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國青花瓷器對推動世界文明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最早開始進口我國陶瓷的是波斯人。
  • 瓷器鑑定必備專業知識
    瓷器一直是藏家收藏品的重點品類。瓷器知識浩如煙海,但是學習古瓷器並不是沒有頭緒,學習古瓷器專業知識就好比建造房屋,一磚一瓦都是堅實的基礎。古瓷器中相關的專業術語就好比一磚一瓦。今天紫色百合香與您分享瓷器中的專業術語,使您打好瓷器基礎,這也是以後鑑定瓷器必備的專業知識。
  • 吉娃娃愛用瓷器喝香檳,原來這些都是地名?看命名中的「地名梗」
    還有就是大名鼎鼎的 China,既是英文的中國,同時也是瓷器的意思,其來源有兩個說法,一是禪語中國的瓷器遠銷歐洲後被稱為 chinaware,即中國貨的意思,後來 ware 被省略就成了 china;另一說是景德鎮原叫昌南鎮,其所生產的瓷器聲名遠播,其音譯 changnan 後來演變成了 china。
  • 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展"
    清粉彩鹿紋尊    在慶祝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百年之際,7月2日,「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展」在國博開展。    展覽精選130多件中國古代瓷器精品,分顏色釉瓷藝術、釉下彩瓷藝術和釉上彩瓷藝術三個部分,展示中國燦爛的瓷器藝術。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瓷器的國家,10000年前已有陶器生產,3000多年前就開始燒制原始青瓷。從7世紀開始的唐宋時期,中國制瓷業突飛猛進,形成汝、官、哥、定、鈞為代表的五大名窯。此後,制瓷業更加繁榮,江西的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
  • 九穀燒:中國瓷器的東瀛變身
    原標題:九穀燒:中國瓷器的東瀛變身 這價格將日本瓷器賣給來自瓷國的中國遊客,有沒有搞錯?沒有搞錯!既然能在這裡設專櫃,且用通漢語的店員,顯然,是有市場的。據說,日本最大連鎖百貨公司高島屋「日本館」十大暢銷商品,就有「九穀燒」。其實,現代九穀燒已融入很多時尚元素,並和多個國際品牌展合作,比如愛馬仕的時尚手錶,就用九穀燒制錶盤。
  • 十八世紀的德國,為了得到127件中國瓷器,竟用600名近衛士兵交換
    隨著16世紀「中學西傳」之風的興起,西方掀起了一股風靡一時的「中國熱」,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推崇、傳播和學習中國文化和中國思想。這股「中國熱」潮流在18世紀的歐洲達到頂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結下了璀璨碩果。
  • 承前啟後的雍正青花瓷器辨別方法!
    雍正官窯生產出的瓷器,富有新意,器型圓潤纖細,修長靈秀。琵琶尊、燈籠尊、牛頭尊、四連瓶、貫耳斜肩大瓶、貫耳六方大瓶、賞瓶、八方扁瓶、如意耳瓶和海棠式果瓶等都是此時期新創製出的器型。雍正青花瓷器圈足大多呈滾圓的泥鰍背狀,官窯和民窯中高檔瓷器都具有這一特點。雍正官窯青花的胎質潔白無暇,在20倍放大鏡下呈糯米飯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