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期流行的觀音尊、棒槌瓶、馬蹄尊等器物,到了雍正中期,官窯基本不再製作,而是更多地製作仿古器物。雍正朝仿製了大量明永樂、宣德、成化時期的作品,如纏枝蓮大盤、一束蓮大盤、雞心碗、纏枝蓮碗、執壺、天字罐、十六子小罐等。其中纏枝蓮大盤、一束蓮大盤是雍正時期仿得最多的,質量遠遠高於永宣時期。這些明朝仿品,製作精美,造型玲瓏有致,工藝考究。要區別仿品與真品,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雍正時期的仿品圈足一般都被打磨成滾圓的泥鰍背狀,而真品未經打磨;第二,真品因淘洗不精,底部會有火石紅,而雍正的仿品淘洗精細,沒有這一特徵;第三,真品胎較厚重,雍正的仿品胎較輕薄;第四,真品青花中有分布自然、深入釉底的鐵鏽斑,雍正時期的仿品青花中無鐵鏽斑,但是有重筆點染分布規律的藏青點;第五,真品青花中可見小筆繪畫的痕跡,雍正仿品沒有這一特徵。
雍正官窯生產出的瓷器,富有新意,器型圓潤纖細,修長靈秀。琵琶尊、燈籠尊、牛頭尊、四連瓶、貫耳斜肩大瓶、貫耳六方大瓶、賞瓶、八方扁瓶、如意耳瓶和海棠式果瓶等都是此時期新創製出的器型。雍正青花瓷器圈足大多呈滾圓的泥鰍背狀,官窯和民窯中高檔瓷器都具有這一特點。
雍正官窯青花的胎質潔白無暇,在20倍放大鏡下呈糯米飯狀。胎壁雖不厚,但很堅硬,瓷化程度很高,用手指輕叩,可聽到清脆的金屬之音。官窯瓷胎與民窯中的高檔瓷器差別不大,瓷胎中幾乎沒有未粉碎的瓷石顆粒。
典型的官窯青花釉是青白色的,溫潤光潔。釉層較薄,內含氣泡,且大小氣泡混雜在一起,有的釉帶有細橘皮紋。有些民窯青花瓷施粉白釉,胎釉結合處無火石紅。還有一些民窯青花瓷器會在圈足上塗抹一層黃色護胎釉。
雍正青花呈色有純藍、灰藍和青紫之分。雍正官窯青花呈色極為純正,潔淨無瑕,為純藍色,有深淺不同色階,略見暈散;民窯粗器上的青花多為灰藍色;民窯仿明作品的青花多為青紫色。
青料發色有不同的情況:第一種使用的是浙料,呈色和康熙時期使用浙料的瓷器差不多,藍中帶紫,官窯青花多採用上等浙料。第二種是仿宣德青花瓷,發色青中帶有黑褐色疵點,略有暈散,發色雅致潤澤。雍正早期的瓷器帶有指捺紋,這是康熙時期的特徵,中後期發色變得更加淡雅,藍中帶有藏青色點。第三種為淡藍色,發色深沉穩定,具有典型的雍正青花特點。
雍正青花非常注重紋飾布局與造型的交相輝映,制瓷匠人往往是根據器物的形體,配以適當的圖案。用筆細膩纖柔,構圖疏朗,紋飾簡潔,主題突出。官窯青花最常描繪的對象是龍鳳及纏枝蓮花,畫風工整華麗,花式一致。民窯青花瀟灑自然,筆法嫻熟,畫風隨意淳樸,民間風格很強。
雍正青花的裝飾題材非常廣泛,植物紋、動物紋、人物紋、吉祥圖案等應有盡有。總的來說,雍正青花繪畫技法豐富,紋飾中常可見到團花、皮球花、過枝花,富有新意。圖案連貫完整,既不雜亂無章,又不僵滯死板,非常美觀。
雍正青花的款識大多書寫於器物底足內,最為常見的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六字篆書款和四字篆書款也較為常見,四字楷書款數量稀少。根據相關文物研究可得出以下結論:六字篆書款都用於大件琢器,楷書款主要用於中小件器物,篆書款也偶爾用於中小件器物。常見的仿明代款識有「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但也有些仿明代器物寫的是本朝官款,還有些不寫款。對於不寫年款的仿品要仔細研究分析。青花四連瓶是本朝非常特殊的一種器物,每一個瓶底只寫一個字,連在一起組成「雍正年制」四字款。青花六連瓶則是在中間小瓶的足內寫「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
雍正朝官窯款識的字體通常清晰工整、娟秀靈巧,字與字之間的間距比康熙官款要小。
雍正青花中也有堂名款,但比康熙青花的堂名款要少很多,常見的有「郎吟閣制」「敬恩堂」「椒聲館」「慶宜堂」「養和堂」「燕喜堂」「立本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