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6世紀「中學西傳」之風的興起,西方掀起了一股風靡一時的「中國熱」,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推崇、傳播和學習中國文化和中國思想。
這股「中國熱」潮流在18世紀的歐洲達到頂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結下了璀璨碩果。
當前18世紀歐洲「中國熱」的研究主要圍繞著兩個方面——整個歐洲和法國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和傳播展開,而關於18世紀德國的「中國熱」研究不多,散見於有關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專著中,沒有專題論文進行深入展開和探討。
那麼18世紀德國對中國文化的接受程度究竟如何呢?「中國熱」對18世紀的德國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18世紀「中國熱」對德國的影響由表層結構的追逐和深層結構的研究兩個方面組成:表層結構主要體現在上層階級對中國式建築、園林、瓷器以及中國趣味等的跟風效仿和盲目追隨。
深層結構則體現在德國思想界、文學界以及漢學界對中國典籍、思想以及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接受。
由於各個國家國情和歷史背景不同,「中國熱」在歐洲各國的表現形式也大相逕庭。不同於其他國家對「中國熱」自上而下的全民追捧,德國的「中國熱」時尚主要風靡於王室貴族階層。
首先,18世紀德國的「中國熱」體現在建築風格和園林藝術方面。
傳教士對中國園林的稱讚以及基歇爾《中國圖說》中對中國建築物妙趣橫生的介紹和精美的插圖引起了歐洲上層社會的注意。
歐洲人開始效仿中國風格的建築,這股園林建築上的「中國趣味」首先吹到了英國,而後傳至德國。
德國的一些宮廷紛紛嘗試建造「中國風」建築,用中國元素如塔、亭子、拱橋、假山等點綴園林建築,用中國山水畫、瓷器、中國風家具等陳設室內。
其次,18世紀德國的「中國熱」體現在瓷器、漆器、壁紙等中國器物和中國情趣上。
中國瓷器尤其是青瓷備受德國人喜愛,一方面是因為其玲瓏剔透的造型和當時德國人無法企及的工藝水準,另一方面是因為被德國上流社會視為身份和品位的象徵。
奧古斯特二世對中國瓷器有著極端的熱忱,他四處購買、收集中國瓷器,為了得到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手上的127件中國瓷器,他甚至不惜用600名薩克森近衛士兵交換。
1747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不惜重金聘請法國最有名的漆器製作匠人馬丁的兒子為宮廷工作,製作漆器。
中國壁紙在德國也風靡一時,17世紀上半葉德國就能夠成功仿製壁紙了,壁紙上通常畫有花鳥、狩獵、建築等充滿中國情趣的圖案。
出人意料的是,中國的轎子也受到德國達官貴人的青睞,轎子成為身份地位的等級象徵。
據記載,18世紀開初第一年起,德國就掀起「轎狂熱」。轎子曾遍及德國各個大小邦國,紐倫堡市甚至為此專門制定了《轎法規》。
18世紀德國所謂的「中國熱」時尚,是在對中國這個充滿異域風情與神秘的國度缺乏深刻認識的情況下,對中國文化浮於表面的仿造和盲目狂熱的追捧。
究其根本,這是對中國文化的誤讀,反映了一個經過層層過濾後他者眼中的中國,是德國人民基於本國需求幻想中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