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歷代魚紋變化多 吉祥寓意取諧音
元代磁州窯黃釉褐彩魚紋盆
半坡魚紋盆
銅鏡上的雙魚紋
紅山文化玉魚
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演變歷史的魚紋,有著極其豐富的吉祥文化內涵。最初的魚紋是先民崇拜的圖騰和生殖力的象徵,後來又隱喻男女之愛,並成為兵符和信物的紋樣。民間則巧妙地運用諧音手法,賦予了魚紋「富貴有餘」、「金玉滿堂」等多種吉祥寓意。
吉祥紋飾千萬種 魚紋內涵最豐富
地球上大部分的面積都覆蓋著水,生存在水中的魚,種類之多數不勝數,自古以來一直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
早在遙遠的漁獵時代,我國古代先民就把魚的形象刻畫在陶器和玉器上;進入青銅時代後,在精美神秘的青銅器上又浮現了魚的身影;從秦漢至明清,魚紋不僅幾乎出現在所有門類的藝術品上,而且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其吉祥內涵之豐富,在傳統紋樣中堪稱無與倫比。
魚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可包含魚紋與其他紋樣組合而成的紋飾,如人魚紋、魚鳥紋、魚藻紋等,狹義上則指純粹的魚紋或以魚紋為主體的紋飾。
我國陶器上最早的魚紋,見於河姆渡文化陶器上的魚藻紋,紋飾較為粗糙,形象拙樸。
而仰韶文化半坡彩陶的魚紋則靈動得多,且有多種表現形式:第一種是單體魚紋,第二種是復體魚紋,還有一種是綜合魚紋,即抽象魚紋,由魚頭或魚身、魚尾組合成橫式的直邊三角形。
在半坡魚紋中,又以人面魚紋最有特色。玉器上最早的魚紋,是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魚,但兩者的造型和製作工藝均有所不同。
良渚玉魚:腹部穿孔作掛件
魚和先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新石器時代的魚紋,有何象徵意義?一般來說,遠古時期的動物類紋飾,大多帶有圖騰的性質,但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上的魚紋應該不屬圖騰一類,因紅山文化的圖騰是玉龍和玉鷹等,良渚文化的圖騰是神人獸面紋和鳥紋,玉魚更像是飾品和日常用品。紅山玉魚造型簡練,魚體扁平,僅在頭部鑽一孔,以示魚眼。外緣薄如刀刃,可能是用於剝皮割肉的工具。良渚玉魚十分寫實,造型簡潔明快,魚嘴微微凸起,用管鑽加工的魚眼十分清晰,魚尾分叉,刻有斜向的細線,魚的腹部鑽有兩個對穿孔,顯然是掛件。
半坡彩陶上的魚紋則另當別論,尤其是人面魚紋的神秘內涵,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其中最主要的說法有圖騰說、權力象徵說、巫師面具說等,甚至有人認為人面魚紋可能是外星人的形象。圖騰說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這種說法認為半坡人依水而居,過著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定居生活,兼營採集和漁獵,他們喜愛魚,崇拜魚,認為自己的祖先最初就是魚的形象,故把魚奉為氏族的圖騰加以崇拜。人與魚組合畫在一起,代表著人與魚共生共存。而半坡彩陶的抽象魚紋,很有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魚神,這種紋飾也是人們崇拜魚的表現形式之一。
雙魚紋銅鏡:展現男女恩愛的浪漫情境
青銅器上的魚紋,始見於商代,春秋時偶有所見,主要出現在盤等盛水器上。漢以後魚紋和「吉祥」正式掛上了鉤,漢代的銅洗底部不僅鑄刻有雙魚,其側面還題有「大吉羊(祥)」的字樣。在後世的對聯中,就有以此入對的,如:「晉磚五鹿宜子孫,漢洗雙魚大吉羊。」
到了唐代,雙魚紋轉移到銅鏡上,隨後成為廣受青睞的銅鏡紋樣,在宋金時期流行一時,而金代的雙魚紋鏡更是代表了金代銅鏡的最高水平,最為研究者所稱道。這類銅鏡多為圓形,取圓滿、團圓之意。銅鏡上的雙魚紋,常常一大一小,表示陰陽雌雄,均作旋轉對稱狀,佔據了整個鏡背的空間。造型手法以寫實為主,雙魚張口鼓鰭,尾鰭翻折,四周一般有動感強烈的水波紋,生動地再現了雙魚在水中暢遊追逐的場景。
對雙魚紋鏡的文化內涵和吉祥寓意,大多數學者認為,魚的繁殖力極強,魚紋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生殖力、種族繁衍的象徵,表達了人們對多子多孫、人丁興旺的祈求。雙魚紋在此基礎上,又增添了新的內涵。雙魚一雌一雄,在水中穿稜嬉戲,正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形象表現,表達了男女之間恩愛纏綿、形影相隨的生活情景,水波紋則顯示出浪漫氣息。有學者認為,這種反轉對稱的雙魚紋,就是一個充滿運動張力而又和諧美滿的「魚水之歡」紋樣,是寓意男女交媾的場面,它象徵著兩個生命在旋轉中追遂與融合,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正因為如此,雙魚紋不僅在銅器上有出色的表現,還被廣泛應用到玉器、瓷器、紡織品等器物上,發展成為人人喜愛的經典紋樣。
「魚傳尺素」成信物 「年年有餘」迎大吉
古代器物上的魚紋,其內涵還遠不止這些。古代的書信,稱為「尺素」,相傳古人為秘密傳遞信息,常將「尺素」藏在魚腹中傳給對方,後來改為用魚形匣子裝書信,於是就有了「魚傳尺素」這句成語。不僅如此,古人還常將「尺素」結成雙鯉形,故稱書札為「雙鯉」,在古樂府詩中,就有「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之辭。魚形物件後來又發展成信物,唐代開始出現了一種叫「魚符」、「魚袋」的東西。「魚符」是兵符,以銅製成,為鯉魚形,刻書其上,剖開分左右兩半,以備兩邊符合,作為調兵遣將時的憑證。「魚符」也用於標明官員的身份地位,並配以「魚袋」隨身攜帶,古代官員進出宮廷需以此證明自己的身份。
魚紋更多的吉祥寓意,是取自諧音。首先,「魚」與「餘」諧音,故魚象徵富足有餘。因而在象徵吉祥富貴的傳統紋樣中,常見魚的形象,如兩童子一人持魚形飾物一人擊磬的圖案,寓意「吉慶有餘」,取「魚」與「餘」、「磬」與「慶」的諧音。其次,魚有很多種,因不同的魚名有不同的諧音,其寓意也有所不同。如鯰魚的「鯰」與「年」諧音,由兩條鯰魚和柑橘組成的紋樣便寓意「年年大吉」。鮭魚的「鮭」與「貴」諧音,鮭魚紋便寓意「富貴有餘」。元代瓷器上多畫有鮭魚,張嘴、高鰭、圈狀珍珠鱗是其主要特徵。
鯉魚的「鯉」與「利」諧音,漁翁垂釣得鯉魚的造型或畫面,寓「漁翁得利」之意。年畫上家家買鯉魚的圖案,寓意「家家得利」。此外,古代還有「鯉魚跳龍門」的傳說,鯉魚能跳過龍門,則化為龍。這個畫面也經常在鯉魚紋中展現出來,是歷史悠久的吉祥紋飾之一。
金魚是鯽魚的變種,錦鱗閃爍,儀態穩重。因「金魚」與「金玉」諧音,所以金魚在魚缸中遊動的圖案,便寓意「金玉滿堂」。另一種表示「金玉滿堂」的吉祥紋樣也很流行,畫面是一群金魚在水塘中遊動,水塘旁邊通常還站著一個婦女和兩個兒童。(鍾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