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圖騰之前還有熊圖騰?鳳凰崇拜源自鴞圖騰?

2020-12-09 上觀

龍與鳳是中華文化中印刻最深的圖騰崇拜,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葉舒憲卻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觀點,即龍崇拜源自熊圖騰,鳳凰神話源自鴞崇拜,用一句順口溜歸納,就是「鴞熊變鳳龍」。

 

國慶長假最後一天,作為上海圖書館「中華創世神話」系列講座之一,葉舒憲以「龍飛鳳舞——中國圖騰神話」為題,結合對出土文物的剖析,為聽眾解析中國圖騰文化的建構為何源自「熊與鴞」。

 ▲葉舒憲認為,中國圖騰文化可總結為「鴞熊變鳳龍」。

 

什麼是圖騰?一是民族神聖的崇拜對象,二與族群的血緣有關係。中華民族一直自喻為「龍的傳人」,葉舒憲利用文獻、出土文字、口傳與非遺、文物和圖像這「四重證據法」提出,龍圖騰之前,曾有一種失落已久的神熊祖先崇拜。

 

文化傳統有大小傳統兩個層面,小傳統等於文字書寫,指甲骨文、金文以來有漢字記錄的傳統;大傳統則指神話、文物等先於文獻而存在的歷史。葉舒憲介紹,熊圖騰祖先神話記憶來自史前狩獵文化想像的近萬年大傳統。

 

講座現場,葉舒憲賣了個關子:「有誰知道黃帝的雅號?」 正確答案是「有熊氏」。他也提到了近年熱播的電視連續劇《羋月傳》:「『羋』這個冷僻的姓變得盡人皆知,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本是楚王族的尊姓,但他們在登上王位後一律不再稱『羋』,而改稱『熊』,這是為什麼?」在葉舒憲看來,這背後都隱藏著熊圖騰的遠古信仰真相。

 

出土文物是更直接的證據。葉舒憲展示了一方2013年安徽蕭縣採集漢畫像石圖像,圖像上,「熊」被置於左青龍、右白虎的正中,佔據主神位置,而華夏文明向來以「中」為尊。另外,考古發掘的5000年前紅山文化女神廟中也出現神熊塑像和真熊頭骨等證物。遼寧金牛山舊石器時代人類洞穴遺址中的熊頭骨則距今已有28萬年的歷史。「漢代陶器青銅器常見三熊足造型模式,其隱喻的神話宇宙觀是『神熊頂天立地,貫通天地人鬼三界』。」葉舒憲說。新發現的神話圖像資料,似乎都在一一表明漢代以前的華夏傳統中曾經流行數千年的神熊崇拜。

 

「在華夏文明中,熊崇拜的遺留形式多種,漢字作為象形字本身就能提供豐富的證明,那就是從植物精靈信仰乃至一切生物的神聖生命信仰中提煉出的關鍵概念——『能』。」講座現場,葉舒憲讓現場聽眾先在紙上寫一個漢字「熊」,再花一秒鐘時間把下面的四點擦掉,「熊」就變成了「能」,「『熊』是『能』的本字,後來才在下面添加代表熊掌的四個點。」葉舒憲從造字上加以解釋,熊的冬眠夏出體現著大自然生命力的季節性循環過程,所以代表生命潛能的「能」原來就是「熊」的素描形象。

 

「口傳與非遺」這第三重證據的生動實例,則來自延續至今的華夏古人身體修煉秘方。以華佗五禽戲中的「熊戲」而著稱的操練秘法,用模仿神熊楷模的各種動作練習,以求得仿生學的生命能量積聚。「人要模仿神熊,所以在北方還有個詞叫『吃秋膘』,因為熊是冬眠的,冬眠之前要飽餐一頓。」葉舒憲認為,先有神熊崇拜,再有此後的龍圖騰,龍是由熊、鹿、蛇三種動物形象演變而來的虛構形象。

 

再來說鳳凰圖騰之前的鴞崇拜。鴞,即貓頭鷹,與熊圖騰類似,從仰韶文化到紅山文化遺址崇拜鴞為尊神化身。江漢平原上距今4000多年的石家河文化還出土有批量生產的祭祀用的陶鴞。在葉舒憲看來,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一對精美的青銅鴞尊,就是商代圖騰信仰以「鴞」為「玄鳥」的明證。「西周人為推翻商朝,為取代玄鳥崇拜而特意炮製的『鳳鳴岐山』神話,從此後的國家意識形態將鴟鴞完全妖魔化,將其打入冷宮,成為鳳凰的對立面,並影響到隨後的中國文學表現傳統。」葉舒憲認為,商周革命,正是「鴞」變「鳳」的關鍵。

▲圖騰講座,聽眾中不乏白髮蒼蒼的老者。

 

在今年元月的第九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中,葉舒憲一行在鎮原縣博物館見到兩件出土於當地漢代墓葬中的彩釉陶器,一為黃釉鴟鴞立像,一為紅釉陶熊,而這令他感到「如遇神助一般」。漢代人在製作隨葬冥器時,除了批量製作出常見的陶豬、陶狗、陶雞之類家畜家禽形象外,為什麼還要塑造出此類較少見的鴞與熊的形象?這似乎再次佐證了「鴞熊變鳳龍」的結論。

 

「龍是哪來的?鳳是哪來的?我認為都是後來的。」不過在學界,「鴞熊變鳳龍」一說也曾遭到其他學者的反對。講座上,葉舒憲以「法庭」為喻,提出自己的看法:這裡是法庭,我給各位提供的是呈堂證供,你們看了以後,跟我一塊當法官來辨辨真假。」

 

題圖說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葉舒憲主講龍鳳圖騰之起源。


本文圖片:上海圖書館 供圖  圖片編輯:邵競(編輯郵箱:scljf@163.com)

相關焦點

  • 專家:"龍崇拜源於熊圖騰說"證據不充分
    ,龍與熊有著直接的關係,龍的身上體現出熊的特徵,用熊圖騰一說可以解釋龍的起源。    葉舒憲認為,熊圖騰一直在我們的文化中延續,可以為我們打開理解遠古神話的窗口。從今年5月的論文,到本月11日河南舉行的國際神話學會,葉舒憲已數次闡釋了自己的觀點。然而,他的這一驚人理論直到現在並未在考古學界引起多大反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指出,熊圖騰學說在當前的考古體系中尚缺乏實證,甚至圖騰崇拜學說本身也是舶來品。
  • 中國古代各部落圖騰,黃帝部落的圖騰並不是龍
    文/曉夢閣主圖騰一詞最早來自於北美印第安人鄂爾吉布族的方言,後來被西方人類學家所採用。圖騰是原始民族的族徽的標誌,是最早的原始崇拜對象。我們中國人經過幾千年的不斷融合形成的一個大集體——華夏,華夏的圖騰是我們崇拜的龍。在古代圖騰崇拜是氏族制度所特有的宗教形式,其主要特徵是在相信本氏族同某種動物或植物之間存在超自然的關係,該動物或植物就叫圖騰。
  • 圖騰、巫術、禮儀,代表男性的鳳凰,為何成了龍的「附屬品」?
    一、 遠古圖騰和巫術禮儀中國對圖騰的崇拜要上溯到舊石器時代,那時的人們還不懂大自然的奧秘,於是將其看作為神靈的旨意,所謂龍、鳳,都是當時的「人心營構之相」。1.鳳凰是東方集團的崇拜對象鳳凰這一意象源自中國燦爛的史前文化。早在八千多年前,就已經初現曙光。例如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著名的「鳳凰朝陽紋」,距今就有七千多年的歷史。俗話說「龍鳳呈祥」,提起鳳凰總是與龍相對。
  • 中華民族龍圖騰是怎樣產生的
    黃河上遊的黃帝部落以熊為圖騰,下遊的炎帝部落以牛為圖騰。東夷部落自認為是神鳥的後代,南方的三苗部落奉女媧為始祖,便以蛇為圖騰。經過無數次的戰爭,黃帝部落使以熊、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歸自己所有,海打敗了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緊接著又打敗炎帝部落,佔領了整個黃河流域,一統中原,成為黃河流域最大的部落聯盟首領。
  • 傣族古代文學中的動物圖騰崇拜:「牛圖騰」
    關於傣族的圖騰崇拜有多種說法,但大多是以風俗習慣等來做說明。古代文學是傣族圖騰崇拜的有力證明,從傣族古代文學中可以看出,傣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圖騰,傣族圖騰崇拜根據地區和人群的不同有所差異,其動物圖騰有牛圖騰、鳥圖騰、龍圖騰、象圖騰和虎圖騰等。
  • 中華文化數千年崇拜的圖騰——龍
    龍是如何形成的?古人為什麼要崇拜一種虛構出來的動物,並且數千年來以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關於龍的秘密,有著太多的撲朔迷離。在這裡,我們將會追尋龍的足跡,探尋龍的秘密。中華文化中龍的圖騰龍文化的出現,始於新石器時代,距今大概有八千年。那時候的古人類,已經不再茹毛飲血了,他們學會了用火,製作陶器,蓄養家畜,以及種植作物。在生產活動的過程中,人類對自然力量的崇拜,越來越強烈。
  • 豬圖騰,龍的起源?
    它們由於長得像豬,如今被統稱為玉豬龍。右圖中還長有野豬特有的獠牙,說它是熊或別的動物,確實不太容易令人信服。 必須強調,並非所有人都用玉豬龍來稱呼紅山文化圈出土的龍,某些豬的特徵不夠明顯的會被稱為「玉熊龍」,就像河南濮陽的貝殼龍旁邊剛好躺著三皇五帝中某一位一樣,稱之為玉熊龍的重大歷史意義在於,古史記載「黃帝為有熊」,熊崇拜正好與古代神話中黃帝的傳說相吻合。也有人認為,這些玉龍全都是熊而非豬,理由是「我們不是豬的傳人」,稱玉豬龍是「玷汙了中華民族」。
  • 中國古代故事:中原民族先民的圖騰
    從圖騰崇拜的活動看,也有這樣的特點。我們常說「中華民族的兒女都是龍的傳人」,說明龍是中國古代氏族普遍崇拜的圖騰。然而作為人們崇拜對象的龍,不是古生物界的恐龍,它的形象在世界上找不到一種相應的母體。而是各種動物特徵的綜合,可以說是經過人們思維抽象出來的一種形象。實際上,古代氏族崇拜的圖騰,既有各種各樣的動物,也有植物和自然現象。
  • 來自遠古的標誌:中國圖騰文化及食用圖騰獸
    所謂十二獸就是中國十二生肖,在大涼山有十二獸神廟、十二獸紀念日、十二獸舞蹈,這些都傳承了古老的彝族圖騰崇拜儀式。事實上中國古老的民族圖騰,多是以十二獸為主,只不過每個部落、每個民族所崇拜的只是其中一獸而已。
  • 透過獨特的剪紙藝術,淺析壯族的圖騰崇拜和圖騰文化
    人們不僅認為世界上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並且每類事物都還有一個統治神在駕馭它們。例如自然界發生雷電下雨的現象解釋不了就認為是有雷神在掌管、火有火神在掌管,生育有花婆神在掌管,等等。原始人群還相信自己是某一種動物或幻化物的後裔,並且認為它們就是自己這個氏族的守護神,因而有了圖騰崇拜,從而形成了圖騰文化。
  • 古代豬圖騰是龍的起源嗎
    而兩例C形雕龍均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帶有強烈的域型特徵。其他絕大多數紅山文化玉龍造型,都是類似的C形,我們不難看出它的傳承關係。  必須強調,並非所有人都用玉豬龍來稱呼紅山文化圈出土的龍,某些豬的特徵不夠明顯的會被稱為「玉熊龍」,就像河南濮陽的貝殼龍旁邊剛好躺著三皇五帝中某一位一樣,稱之為玉熊龍的重大歷史意義在於,古史記載「黃帝為有熊」,熊崇拜正好與古代神話中黃帝的傳說相吻合。  也有人認為,這些玉龍全都是熊而非豬,理由是「我們不是豬的傳人」,稱玉豬龍是「玷汙了中華民族」。
  • 民族文化:中國人為何被稱為「龍的傳人」?從神話、圖騰、皇權看
    相傳在上古時期,黃帝統一中原之前,一直是以「熊」作為自己部落的圖騰的,在戰勝蚩尤、統一中原之後,為了安撫歸順的部落,便使用了新的圖騰,即「龍」圖騰來作為自己部落的標識。「龍」圖騰是吸收其他圖騰的特點而組合形成的, 「龍」圖騰的形成充分體現了部落間相互融合的歷史趨勢。
  • 「天命玄鳥」,商朝人的圖騰玄鳥是鳳凰嘛?
    ,神秘的商朝一直以玄鳥作為自己的圖騰,一直有人認為,玄鳥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鳳凰,真是這樣嗎?近代,郭沫若先生認為是鳳凰,因《離騷》中有「鳳皇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而且玄鳥的圖騰也很像鳳凰。傳說中的玄鳥圖騰事實上,玄鳥卻是燕子。這還得從商人的祖先契說起。傳說有一次,簡狄(契的母親)和另外兩名女子到河中洗浴,飛來一隻燕子,下了一隻卵,簡狄誤而吞之。回去後,有了身孕。十月後,生下一子,取名為契。
  • 中國歷史:圖騰的演變
    圖騰崇拜,是原始社會的一種宗教信仰,約與氏族公社同時發生。圖騰系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原始人相信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有著親屬或其他的特殊關係,此物即成為該氏族的圖騰—保護者和象徵等。圖騰照例為全族之禁物,禁殺禁食;且舉行崇拜儀式,以促進圖騰的蓄衍。圖騰信仰曾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在近代某些部落中和民族中仍然流行。
  • 論契丹神話傳說中的多圖騰崇拜與文化演變
    契丹的神話傳說,經歷了「神怪——披著神怪外衣的人——有神異法術的人」三個發展階段,反映了契丹人對於青牛、白馬、太陽、龍等圖騰的崇拜。其圖騰的發展變化,是不同時期文明的反映,也是各部族融合的結果,龍圖騰的出現,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契丹人對中華文化的吸收與認同。契丹的神話傳說,對其部族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使其形成了以二元結構為主的思維模式。
  • 龍圖騰文化的千年變遷,文化歷程很複雜,大部分人不知道
    它的形成,是原始華夏大地上各部落圖騰崇拜的集體反映,是悠久的歷史的升華產物。以龍為圖騰可以追溯到最早期的夏商,而龍圖騰的演化過程則伴隨著華夏文明整體演進過程。對於圖騰文化,一方面社會文化的變遷決定了圖騰文化的變化,而另一方面圖騰文化反映出了民族意識形態的深刻變遷。比如西方的羅馬文明其演進過程的三個時期,就出現了圖騰由狼轉變為獨首鷹又轉變為雙首鷹的過程。
  • 龍在什麼時候成了華夏民族的圖騰
    原來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如中原地區有熊氏族有熊圖騰,西南地區一部羅有虎圖騰等。黃帝統一中華後,就一直考慮:該用什麼圖騰好呢?當時他也沒有想出個結果來,就召集各路諸侯到具 山上商議。多數將領提出用熊圖騰,但黃帝一想,不行,跟人家學習,不但沒有創意,還容易傷害到各個氏族部落間的感情,就沒有同意。
  • 民族「龍」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一種圖騰那麼簡單
    引言:華夏民族源遠流長,我們以「龍」為圖騰已有數千年,中國人潛意識對龍的崇拜和嚮往早已根深蒂固。龍即是一種神話傳說的產物,又是氏族社會的一種圖騰,同時還肩負著王朝天子的象徵意義。它的形象中所蘊含的內在精神,早已超越了「龍」本身。正文:中國的龍是民族文化的象徵,是農耕文明的精神匯融,是根植於中國人內心的烙印。
  • 快來看看你的姓氏排在第幾,上古圖騰是什麼樣?
    快來看看你的姓氏排在第幾,上古圖騰是什麼樣?談論起中華姓氏,一定離不開百家姓這本書,而下面小編就會為大家介紹一下,當前我國當前姓氏排行比較靠前的姓氏,同時替大家分析一下我國的龍圖騰,到底是怎們形成的,上古圖騰又是什麼樣子的。而李姓與王姓則分別在百家姓氏排行榜之中佔據首席和次席,在當代可能有很多人對自己的名字不太重視。
  • 古代:圖騰畫的——藝術象徵
    譬如一些人面獸身或動植物類圖騰畫所表現出的威嚇、兇殘之狀,明顯帶有某種神秘權威的表現,這在印第安人圖騰藝術中表現尤為突出,中華文化亦不例外。且不說中華遠古龍(蛇)圖騰的權威象徵,單單從烏龜這一圖騰繪畫中即可透視出複雜演變的文化寓意。眾所周知,龜是長壽的象徵,龜作為動物圖騰,在古代、遠古被我國一些部落、民族所崇拜,因此龜由原來的信仰象徵逐漸變成單一的長壽的標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