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圖騰文化的千年變遷,文化歷程很複雜,大部分人不知道

2021-01-10 致命盤點師

五千年來,龍的觀念與信仰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例如「龍的傳人」、「龍子龍孫」等文化觀念世代相傳;民間各種的龍舞、龍燈、龍舟活動;以及以龍命名的水域名稱、地名等等。

在中國的歷史上,龍是吉祥如意的化身,是華夏民族的標誌。它的形成,是原始華夏大地上各部落圖騰崇拜的集體反映,是悠久的歷史的升華產物。

以龍為圖騰可以追溯到最早期的夏商,而龍圖騰的演化過程則伴隨著華夏文明整體演進過程。對於圖騰文化,一方面社會文化的變遷決定了圖騰文化的變化,而另一方面圖騰文化反映出了民族意識形態的深刻變遷。

比如西方的羅馬文明其演進過程的三個時期,就出現了圖騰由狼轉變為獨首鷹又轉變為雙首鷹的過程。而中國的龍圖騰作為民族圖騰的重要代表,其存在,相比於其他文明圖騰更深刻的反映出了這個文化集體意向。

中國龍的產生至少有6000年的歷史了,最常見的一學術說法是,在遠古時期以蛇圖騰或其他龍圖騰原型為圖騰的黃河流域華夏族先祖戰勝或兼併了其他氏族,在此時期幾大中原地區的原始圖騰發生了合併重組,在之後的歷史演變下形成最古老的龍圖騰崇拜。根據這個歷史考證,鷹爪、蛇身、蜥腿、鱷首、鹿角、魚鱗、蛇尾、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應該是由此為根據演化出來的。

河南省淄陽的一處距今6000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古墓,考古學家在男性墓主身邊出土了一條蚌殼龍,目前考古研究下最古老的龍圖騰文物就是這一件,被中國學界稱為「中華第一龍」。而在內蒙古所出土的紅山文化玉豬龍,細長彎曲成C形,龍頭像豬,這個豬頭形玉龍也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目前的考古發現非常傾向於綜合合成說法,但其實還有諸如「龍捲風原型說」「鱷魚原型說」等說法在學界流傳很久。

到殷商時期,出土的文物看,龍紋、饕餮紋、鳳鳥紋佔主要的地位,殷商時期的龍圖騰形象也大量出現在饕餮圖文當中,即饕餮紋象徵著鬼神、夔龍紋象徵著祖先、風鳥是那個時期他們的特殊圖騰。而龍圖騰在這個時期變得花紋更加複雜,不過由於這個時期的獸形態佔據圖騰的主要特徵,龍圖騰種類也變得比較複雜,為文化考證增加了很高的難度。

到春秋晚期,從青銅器的紋飾蟠螭紋來看,蟠螭紋是流行標誌,蟠螭屬於龍屬的蛇狀神怪圖騰的產物,是一種無角的早期龍,圖騰的複雜性增大,反映出文明變革時期生產力與意識形態結構的複雜化。

到了秦漢帝國時期,從漢代玉器紋飾來看,龍圖騰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幾何紋,另一類是動物紋裝飾。漢玉當中的幾何紋飾主要以渦紋主要。在玉璧上則是的谷紋飾和蒲紋飾。而渦紋飾和捲雲紋飾非常有可能是由蟠虺裝飾紋發展而來的。

隋唐時期,龍紋發展成熟,龍頭長,頭有角,雲耳和,丹鳳眼,口張,後腿長,一足與尾相纏,腿關節有毛,足三爪,軀體較南時更為細長,近蛇形,身上刻有網狀魚鱗紋,這個時期的龍圖騰文化與唐時期興起的道家信仰息息相關,龍圖騰的特徵增加了明顯的仙人特徵,去除了漢之前龍圖騰有時有翅膀還多呈現虎獸形態的特點。更接近現代龍圖騰標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時期的文化信仰更加成熟。

明、清時期則龍發披散,龍身拉長,鱗紋畫均勻,增加了一種帝王皇家氣息,此外無重大變化。清龍紋較明秀細,混身具力感,富麗而有威嚴之氣。此時期的龍圖騰更具皇家特徵,反映出了此時期君主專制與中央集體的加深。

千年國史,千年圖騰,龍的傳人,傳火至今,文化未曾斷絕,華美的龍圖騰形象深深紮根於華夏子民心中,成為了與絢麗文明史一樣值得牢記的文化情懷。

相關焦點

  • 中華文化數千年崇拜的圖騰——龍
    龍是如何形成的?古人為什麼要崇拜一種虛構出來的動物,並且數千年來以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關於龍的秘密,有著太多的撲朔迷離。在這裡,我們將會追尋龍的足跡,探尋龍的秘密。中華文化中龍的圖騰龍文化的出現,始於新石器時代,距今大概有八千年。那時候的古人類,已經不再茹毛飲血了,他們學會了用火,製作陶器,蓄養家畜,以及種植作物。在生產活動的過程中,人類對自然力量的崇拜,越來越強烈。
  • 民族「龍」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一種圖騰那麼簡單
    圖騰說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山海經》燧人氏,生伏羲,人首蛇身。—《帝王世紀》古代典籍中出現的上古神靈曾經一度充當著龍這一圖騰的前身,在龍的形象被完全構建出來以後,它漸漸取代了那些遠古的神靈,成為了統一和綜合的圖騰並且一直沿用數千年。
  • 龍圖騰在中國文化的演變,最開始竟然是條蛇
    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龍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關於龍的起源上世紀40年代聞一多給出了解釋,在他看來原始人崇尚圖騰,龍顯示中確實沒有這種動物,而是一種組合體。龍傳說漢族人祖先崇拜的圖騰是蛇,漢族人祖先在發展的過程中先後打敗了不同的部落,這些部落分別是鷹、牛、魚、狼等。漢族的原始部落把其他部落打敗,將這些部落圖騰的一部分加到了蛇的圖騰上,從而形成了現在的龍。龍那麼聞一多的說法是否正確呢?目前學界並沒有明確的定論,但是通過實物或許能夠加深人們對於中國龍的了解。
  • 龍鳳呈祥文化圖騰的地理原型淺探
    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先要找到在漢族地區及中國周邊地區眾多民族當中盛行的龍鳳呈祥文化圖騰的較早的文化源頭及其大致的演化脈絡,不能夠只看像什麼或者不像什麼。一、龍鳳呈祥圖騰源出於蛇鳥會稽圖騰,較早的地理原型即九丘當中的叄衛之丘。在2020年7月16日《海內經九丘概況》一文中筆者認為:「叄星,在西部。衛,圍,巴蛇若圍。
  • 貪吃蛇背後的文化圖騰,很多人都見過,卻不知道含義
    ,那麼遊戲將會一直循環下去,以前玩這款遊戲都是為了破遊戲記錄,後來隨著閱歷的不斷的增加,發現貪吃蛇遠遠不只是遊戲那麼簡單,其背後還隱藏著一種文化圖騰,而這種圖騰在世界很多地方都見到過,但是我們卻不清楚其中的文化和科學含義,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 民族文化:中國人為何被稱為「龍的傳人」?從神話、圖騰、皇權看
    一、圖騰的影響  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與中國的圖騰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相傳在上古時期,黃帝統一中原之前,一直是以「熊」作為自己部落的圖騰的,在戰勝蚩尤、統一中原之後,為了安撫歸順的部落,便使用了新的圖騰,即「龍」圖騰來作為自己部落的標識。「龍」圖騰是吸收其他圖騰的特點而組合形成的, 「龍」圖騰的形成充分體現了部落間相互融合的歷史趨勢。
  • 少年國學院線上課堂 | 燦爛的龍文化——說龍
    龍文化總序中國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文化的象徵。在幾千年浩瀚的歷史進程中,龍成了一種文化。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龍成了中國的象徵。
  • 來自遠古的標誌:中國圖騰文化及食用圖騰獸
    圖騰這個名詞雖然是舶來品,但圖騰這種古老的文化現象卻在中國根深蒂固。不過圖騰在中國真正被重視成一種文化,倒是晚於西方國家。第一個將「圖騰」一詞引人中國的是清朝著名學者嚴復,他在1903年翻譯的英國著作《社會通詮》中,第一次將英文"totem" 翻譯成圖騰。
  • 千年古遺址,挖出約19米「龍的圖騰」,上古時期是否真有龍?
    五千多年前,華夏民族的先祖黃帝打敗各部實現了統一,於是就從當時的九個強大部落中分別取了部分的圖騰標誌,組成了「龍」的形象,從此以後這種神獸就被華夏子孫世代奉為神明,用來祈福消災。這就是關於「龍」的最早記載,但是這是否就是真相呢?
  • 豬圖騰,龍的起源?
    距今約五六千年,出土於內蒙古赤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C形玉雕龍,被稱為中華第一龍,它於1971年被發現,是今天中國最著名的早期龍形象。如果我們以紅山文化的玉豬龍為龍的起點,龍的外形就是個漫長的演進過程:先出現C型的圓環和S型的寫實豬龍,後出現C型的玉豬龍,再演進為不像豬的龍,玉龍的尾巴也由圓柱型斷面,漸變為細小蛇尾,然後再內卷或外卷,漢代才由蛇形尾演變為鞭型,到了五代才開始出現獅尾,明清才開始變成魚尾。商代的玉器和青銅器上,大部分龍還沒長出腿,但濮陽的第一龍不但有腿,而且腿上有四爪。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原始社會圖騰雕塑
    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一隻約七千年前的小豬,四肢很短,身子肥壯,腹部鼓出,嘴伸出,似乎要拱著什麼,很是生動。 在黑龍江寧安的鶯歌嶺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五隻陶塑小豬,有的體態豐碩,四條小足短而粗,後腿又伸直欲走,是小豬的形象;有的卻體態勻稱,似乎已是成年豬。湖北、山西等地原始文化遺址都出土了陶塑雞,說明我國馴養雞的歷史很早。
  • 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把蛇當做圖騰
    《列子》記載:「皰犧氏、女蝸氏、神龍(農)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中國神話裡的龍,大部分都是蛇進化的,山神都是拿蛇的,可見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國古代民俗文化中,蛇曾經是美好的象徵,因為它是華夏民族最早的圖騰,是一種原始宗教神,後被稱為始祖神。
  • 龍圖騰之前還有熊圖騰?鳳凰崇拜源自鴞圖騰?
    龍與鳳是中華文化中印刻最深的圖騰崇拜,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葉舒憲卻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觀點,即龍崇拜源自熊圖騰,鳳凰神話源自鴞崇拜,用一句順口溜歸納,就是「鴞熊變鳳龍」。中華民族一直自喻為「龍的傳人」,葉舒憲利用文獻、出土文字、口傳與非遺、文物和圖像這「四重證據法」提出,龍圖騰之前,曾有一種失落已久的神熊祖先崇拜。 文化傳統有大小傳統兩個層面,小傳統等於文字書寫,指甲骨文、金文以來有漢字記錄的傳統;大傳統則指神話、文物等先於文獻而存在的歷史。葉舒憲介紹,熊圖騰祖先神話記憶來自史前狩獵文化想像的近萬年大傳統。
  • 專家:"龍崇拜源於熊圖騰說"證據不充分
    他反駁,如果真要還原說我們具有熊圖騰,那上千年來,龍這一意象在中國悠久文化裡又意味著什麼,熊的意象究竟是如何轉變成龍的意象呢?    葉舒憲認為,紅山文化墓葬中出現的熊狀玉器具有神器性質,史前熊作為神廟之中的尊神而受到紅山先民的特殊禮遇。  紅山文化引出熊圖騰    葉舒憲的觀點根源於東北紅山文化的考古發掘。
  • 中原圖騰文化的起源,歷史與傳說
    龍,作為漢民族的共同圖騰,陪伴著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走過了800年的歷史。它恰似炎黃子孫的一張文化身份證,深深地嵌進每位兒女的靈魂。無論走到哪裡,「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都令我們從內心深處湧起一種血脈相連的情憤,自尊和自油然而生。
  • 古代豬圖騰是龍的起源嗎
    陶器上的豬龍形象比玉豬龍更早,下圖陶器出土於內蒙古赤峰敖漢旗,屬於比紅山文化更早的趙寶溝文化時期,距今7200年—6400年,它寫實風格的野豬特徵更明顯。但這種龍與後來的龍風格相似,都是野豬頭加蛇身,而且也是S形。
  • 首屆中華姓氏圖騰文化論壇在廈門舉行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近日,以「傳承圖騰文化,弘揚中國精神,助力姓氏申遺」為主題的首屆中華姓氏圖騰文化論壇暨中華姓氏申遺·王鷺鷹家文化藝術展在廈門海絲藝術品中心隆重舉行。來自海內外姓氏文化、雕塑藝術領域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活動。中華姓氏文化學者袁義達、聶振強等專家學者高度肯定了中華姓氏圖騰文化研究的當代意義。
  • 中國傳統文化——圖騰之美
    龍是黃帝部落發展起來的,原先是蛇,後來不停地徵戰,吞併周圍部落,把他們的圖騰紋樣中美的元素與特徵融入到自己的圖騰中,慢慢地就演化成龍的形象。可見在這個過程中先人們對美學的不斷升華,由最初的蛇,演變成後來由蛇身,鹿角,鷹爪,魚鱗,馬臉組合而成的龍,傳承至今。傳統圖騰的美還反映了古人心態,濃縮了古人強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希望。
  • 首部「羊圖騰」文化專著出版
    由楊冠豐、楊洪潮、黃淼章三人合著的《羊圖騰——中國人也是羊的傳人》近日在此間首發,南方日報出版社邀請至今仍保留「羊圖騰」文化的汶川羌族代表到場並向其贈書。  本書提出:「中國人不僅是龍的傳人,也是羊的傳人」。作者楊冠豐說,民族崇拜是多元的。
  • 傳統文化中「龍」形象的演化歷程。「龍紋飾品」吉祥與力量的象徵
    都是由簡入繁,由抽象到寫實,龍圖騰的形成,就是一個最典型的演化過程,龍是炎黃子孫的象徵。來源網絡文化時期C形玉龍從工藝發展規律判斷,C形玉龍與玉玦是有直接傳承發展關係的。但玉龍並不是玉玦的「演化目的」發展而成的。而玉龍的形態形成,是受玉玦的超長時間存在的,形態上的「工藝慣性」而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