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呈祥文化圖騰的地理原型淺探(BSBQ215)
2020年7月29日、30日,成都商報、瀟湘晨報等報刊發表了《三星堆周邊聯合遺址學術爭鳴:出土的到底是龍鳳紋盤,還是虎鳳紋盤?》一文,國內眾多網站均有轉載。在距離三星堆古城遺址約8公裡的聯合遺址出土了一件陰線刻「龍鳳」紋盤,四川廣漢聯合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辛中華認為龍鳳紋盤中龍的形象十分成熟,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王仁湘撰文認為很可能是一隻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衛東也認為應該是虎,許多專家都發表了各自的觀點,成為2020年的一個文化熱點。
四川廣漢聯合遺址出土的這件陶盤文物當中的刻紋,到底是龍鳳紋盤,還是虎鳳紋盤?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先要找到在漢族地區及中國周邊地區眾多民族當中盛行的龍鳳呈祥文化圖騰的較早的文化源頭及其大致的演化脈絡,不能夠只看像什麼或者不像什麼。
一、龍鳳呈祥圖騰源出於蛇鳥會稽圖騰,較早的地理原型即九丘當中的叄衛之丘。
在2020年7月16日《海內經九丘概況》一文中筆者認為:「叄星,在西部。衛,圍,巴蛇若圍。巴蛇山系圍繞四川盆地,長江南北各一支,加上秦嶺,合稱叄衛之丘"。
在2020年7月26日《西亞、北非蘇美爾早期文字系統屬漢字支系文化》一文中筆者認為:「姒姓的老根何在?《海內經》九丘之叄衛之丘,環四川盆地的巴蛇與秦嶺的巨鳥,此即蛇鳥會稽圖騰,又若漢字以字,亦即昌意(昌以)圖騰。黃帝時期封其長子於玄囂圖騰地區,文獻記名玄囂,封其次子於昌意圖騰地區,文獻記名昌意,實際五六千年前已有玄囂圖騰與昌意圖騰」。
從衛星地圖可以看到,叄衛之丘當中的蛇頭地形在襄陽與宜昌之間,鳥頭地形在西安南側商洛與安康之間。
二、大禹,既是蛇鳥會稽圖騰名稱,也是蛇鳥會稽圖騰部族一代首領的專稱。
《康熙字典》:「姒,姓也。禹之後」。姒,可以讀以,也可以讀氏。氏代姒,類似國代中國。準確地說姒姓是大禹族姓,大禹之先已用姒姓。甲骨文的禹字,筆者破譯的衡山禹王碑文第一字禹字,均是蛇鳥會稽的象形。
黃帝之後、大禹之先昌意,實即昌姒。遠在黃帝之前已有以蛇鳥會稽為圖騰的昌意一族,黃帝時期封子於其地,早期文獻記名昌意。昌意一族在歷史早期聚居於秦嶺及四川盆地一帶,即黃河、長江的上遊地區。
在2020年7月2日《象雄、羊同、雅礱圖騰文化淺探》與2020年7月6日《象雄國都在哪裡》等文當中,筆者發現西藏羊卓雍錯的周邊湖面地形也是蛇鳥會稽象形,也若漢字以字。
在2020年6月27日《南亞印章文字當中的神牛圖騰》等文當中圖H51的印章文字內容是"大禹之女、夏女」,此處禹字即蛇鳥會稽圖騰象形。由於文獻記載的大禹其人生活在夏初時期,筆者當時錯誤地判斷哈拉帕印章文字年代或在四千年之內。實際此處的禹字即以字,姒氏遠在六七千年前甚至更早時期已由長江黃河上遊地區擴散到南亞地區聚居。
在2020年7月26日《西亞、北非蘇美爾早期文字系統屬漢字支系文化》一文當中的圖X01,是古埃及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文字符號,距今約有6300年。其一是漢字夏,但包含了以字造型,其二是漢字以柵,其三是漢字以杉。其中的以字,均是蛇鳥會稽象形。
塞人,是在四五千年之前炎黃之世就居住在蔥嶺以西的夏裔夏種,他們最初居於蔥嶺以西的時間應在萬年以前,是中土夏民的外延。西文稱塞人為Saka(薩迦),實際發音就是「夏家」。歷史早期廣泛分布於中亞、西亞、北非一帶的塞人,其主體實際就是發源於黃河長江上遊地區的姒氏支系。
三、龍鳳呈祥圖騰造型的多樣性。
陝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遺址曾出土一件"龍鳳紋"彩陶細頸瓶,這個龍鳳呈祥的造型就是源於蛇鳥會稽造型,源於秦嶺與四川盆地的平面地形。在歷史早期,華陽地區與華陰地區屬於同一個華夏主體部族支系,所以九丘當中的叄衛之丘合名。
自然界沒有龍與鳳,龍圖騰是蛇圖騰與虎、魚等圖騰的組合造型,鳳圖騰是神化的禽圖騰。在《三星堆青銅面具正是華夏部族圖騰》一文當中,筆者粗略地思考了龍的造型演變,大致經歷了初期蛇、鳥組合的飛龍到豬龍到馬龍的漫長過程。實際上出土文物當中早期龍的造型,還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地域文化元素。渠縣城壩遺址出土的戰國時期銅鉦虎鳳圖案中的所謂虎,背上有翼,是一個龍爪飛虎造型。四川廣漢聯合遺址出土的這件陶盤文物當中的刻紋,其中的龍圖騰融合了虎圖騰元素,也是一件龍鳳呈祥圖騰文化造型。若說是虎鳳紋,那麼這個虎鳳紋由何而來,虎鳳並列又表達什麼意思?
後語。
成都商報、瀟湘晨報發表關於龍鳳紋盤的爭鳴文章時,曾在王仁湘教授的個人百家號拜讀高見,今天卻沒有找到相關資料,甚為遺憾。明天要去工地,先將我對龍鳳呈祥文化圖騰起源相關情況的膚淺理解草草記錄於此,歡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何連紅20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