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重大發現,華夏民族龍圖騰來源終於破解,真實而現實

2021-01-10 夏朝與詩經研究

考古重大發現,華夏民族龍圖騰來源終於破解,真實而現實

(作者:趙輝)龍作為華夏民族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體現了中華民族創新、綜合、包容、進取、獨立的民族精神。龍的形象已經深深融入我們民族精神文化的各個方面,龍的傳人也成為中華人民最自豪的稱謂。

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載體的龍形象,對於它的產生來源歷來眾說紛紛。因為中國龍的形象包含著多種動物元素,不少人僅依據某一特徵論述其起源,所以產生了多種關於龍的原型的說法。最有影響的龍原型為蛇說、鱷魚說、雷電說。

著名學者聞一多在 20 世紀 40 年代便探討了龍的原型,據其考證,龍圖騰的最初原型是蛇圖騰,在消滅了牛圖騰、鹿圖騰的氏族之後,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頭上,後來又加上了豬的頭或馬的頭,再加上了虎或鱷魚的腿、鷹的爪子、魚的鱗、花的尾巴,經過長期的發展,眾多圖騰的集合就形成了中華龍圖騰的形象。聞一多之後,不少學者也都認為龍的原型是蛇。

蘇州大學徐山考釋了甲骨文「龍」字,認為:龍,其甲骨文字形和「電、雷」兩字比較,龍字可視為「電、雷」的變形。龍字保留了閃電的彎曲狀,又將表示雷聲的符號「口」狀移至彎曲處的終端,表示龍的口部。有的則認為龍是從閃電或彩虹演化而來。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龍的原型是鱷魚。最早提出龍的原型為鱷魚的是中國古史專家衛聚賢,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說「龍即鱷魚」,一些外國學者也認為龍是鱷魚。此外,還有人認為龍的主幹的基本形態是蛇、蜥蜴和馬等等。

所有這些關於中國龍的起源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包含了對龍形象基本特徵的概括,具有部分歷史的真實性。但卻無法從根本上闡述、解釋清楚為何中華民族會以龍形象作為我們民族的代表與精神象徵。筆者作為堯舜禹的使者,在2020年這一世界大變局的關鍵時刻,為龍的傳人詳細闡述中國龍的來歷,為中華民族破解華夏文化形成的本源問題。

堯、舜、禹時期,堯舜禹形成人仁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是華夏文化的起源,並最終誕生了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以夏文化基礎上形成的華夏民族,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起源。

「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書曰:『洚水警餘。』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這是《孟子》中描繪堯舜禹時期中國遭遇洪水的情景。大洪水使得「中國」之民居無定所,而且「中國」之地也為蛇與龍的家園。

蛇與龍也就此成為「中國」之地最重要的成員,與「中國」之民共同組成了堯舜禹時期的人文景觀。民、蛇、龍也成為堯舜禹之中國不可分割的整體,龍也成為與民、蛇共同的真實存在,是區別於華夏先民和蛇的真實生物。這也向中華民族展示了龍是區別於蛇,與蛇有著共同生活習性,與華夏先民有著共同的對自然地理氣候環境追求,一種具有創新、綜合、包容、進取、獨立精神的代表動物。

這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呢?能夠成為華夏先民的崇拜對象,成為華夏先民區別去其他地區氏族部落的代表動物,而且與華夏先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筆者說,《孟子》中所記載的龍就是鱷魚的話,相信所有中國人都不會贊同,並強烈反對與否定,認為是天方夜譚。但事實就是如此,一個在中國如今生活毫不相關的動物,如何就成為中國龍的原始圖騰?

從流傳數千年龍的形象,人們總結如下,《本草綱目·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宋代畫家董羽總結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

在古人對龍形象的這些總結中,唯獨不見鱷魚的蹤跡,而鱷魚的形象也極少見於中國古人歷史典籍記載與文學作品中,鱷魚早早告別了華夏先民的日常生活。今天,鱷魚雖然在中國的自然環境中極為少見,但並不是沒有,其中揚子鱷就是生存到今天的、中國唯一本土鱷魚,這正是中國龍的原始形象來源。

中國龍作為一個動物形象的代表,能夠體現其原始動物形象的部分無疑是龍的面首。中國龍的面首,能夠與自然界對應上的動物頭部特徵中,鱷魚的面部是最多相同的結構。中國龍的口形、牙齒、鼻子、眼睛、唇部、舌頭,與揚子鱷的面部特徵如出一轍;中國龍的鱗甲、四足、四爪與揚子鱷也是高度類似。從中國龍的整體形象來說,70%以上的特徵來自於揚子鱷,而其他特徵,分別來自於與華夏民族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動物,龍角來自鹿角,龍鬚來自鯰魚須,龍身來自蛇,龍爪來自雞,龍耳來自牛等等。

因此,從中國龍的整體形象、面部特徵等主要方面,現存的揚子鱷,無疑是中國龍圖騰的原始來源,是中國龍來源的原始動物形象。

揚子鱷又稱為中華鼉、中華鱷、土龍、豬婆龍, 其頭部扁平,吻突出,四肢粗短,前肢5指,後肢4趾。它們的頭部相對較大,鱗片上具有更多顆粒狀和帶狀紋路,眼睛呈土色,喜歡棲息在湖泊、沼澤的灘地或丘陵山澗長滿亂草蓬篙的潮溼地帶。「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才能成為一種可能,才能成為與堯舜禹等華夏先民爭奪空間、威脅先民生命安全的主要傷害。

《詩·大雅·靈臺》「於論鼓鍾,於樂闢廱。鼉鼓逢逢,矇瞍奏公」,產生於淮河塗山地區的《詩經》,人們使用鱷魚皮製作的鼉鼓,已經是淮河流域的一種特色。在淮河7300年前的雙墩文化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中,就包含有鱷魚的骨骼,可見在遠古時期,淮河流域廣泛生活著鱷魚。

西周開國時期,周公與召公曾經東徵淮河淮夷;周穆王時期,曾經派駐大量古師,駐防淮夷地區;周宣王時期,尹吉甫曾經在四方湖古城徵收淮夷地區賦稅。整個西周時期,西周京城鎬京與淮夷地區發生了廣泛交流,因此,生活於河流湖泊地區的揚子鱷骨骼也就出現在了鎬京的遺址中。曾經在2016年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在鎬京遺址的東部發現了12塊鱷魚骨板。這是在西安周邊古遺址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的鱷魚骨板,讓考古人員連聲稱奇,不明就裡,百思不得其解。

不僅《孟子》中記載,龍是與蛇和華夏先民共處的水生動物,而且史載夏代先民已經對龍進行了養殖並食用。古籍說帝舜和夏代有飼養龍的活動,以龍作氏族的族名。《路史·後紀》卷十一:「當舜之時,人來效獻龍,求能食之。高陽之後,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賜之氏白豢龍,封於鬷川,於是始有豢龍之官。」《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姓(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飧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範氏其後也。」

《竹書紀年》載: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由此可知,在伏羲時代,龍已經成為眾多氏族部落的共同圖騰與崇拜對象。

綜上所述,作為中華民族圖騰的龍,是來源於我們華夏大地上與華夏先民共處的揚子鱷,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原始生物。揚子鱷的水陸兩棲性,說明了華夏先民的生存環境具有河流湖泊眾多、沼澤水草豐富、氣候溫暖、雨水充沛、水生漁業資源富足的地區。而這樣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華夏先民提供了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誕生了華夏文化,形成我們民族的共同文化認同,這就是中國南北氣候環境分界線的淮河流域。(作者:趙輝)

相關焦點

  • 民族「龍」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一種圖騰那麼簡單
    引言:華夏民族源遠流長,我們以「龍」為圖騰已有數千年,中國人潛意識對龍的崇拜和嚮往早已根深蒂固。龍即是一種神話傳說的產物,又是氏族社會的一種圖騰,同時還肩負著王朝天子的象徵意義。它的形象中所蘊含的內在精神,早已超越了「龍」本身。正文:中國的龍是民族文化的象徵,是農耕文明的精神匯融,是根植於中國人內心的烙印。
  • 豬圖騰,龍的起源?
    ,屬於對紅山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早期母體文化。紅山文化的父系血統基因標記為N1*,這一遺傳標記尚未被在當前破解的中原和江南古人的基因庫中發現。有可能是紅山文化古人或其兄弟族群從北方農牧交界地區帶入中原,並進而帶入江南地區。今天,這一遺傳標記廣泛見於包括漢族在內的東亞諸民族,尤其以藏緬語系的彝族和珞巴族最高,比例可超過30%。
  • 古代豬圖騰是龍的起源嗎
    玉豬龍  如果黃帝來自有熊氏,而玉熊龍是有熊氏象徵的假說成立,黃帝就不是河南濮陽人,而是東北人了。那麼,傳說中的黃帝應該是哪裡人?  如果DNA技術證明商王朝的統治階層來自北方,那麼與權力象徵緊密相關的玉龍乃至龍圖騰,應該是由北方紅山文化圈帶入古中原的。  紅山文化的父系血統基因標記為N1*,這一遺傳標記尚未被在當前破解的中原和江南古人的基因庫中發現。有可能是紅山文化古人或其兄弟族群從北方農牧交界地區帶入中原,並進而帶入江南地區。
  • 龍圖騰文化的千年變遷,文化歷程很複雜,大部分人不知道
    五千年來,龍的觀念與信仰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例如「龍的傳人」、「龍子龍孫」等文化觀念世代相傳;民間各種的龍舞、龍燈、龍舟活動;以及以龍命名的水域名稱、地名等等。在中國的歷史上,龍是吉祥如意的化身,是華夏民族的標誌。
  • 千年古遺址,挖出約19米「龍的圖騰」,上古時期是否真有龍?
    五千多年前,華夏民族的先祖黃帝打敗各部實現了統一,於是就從當時的九個強大部落中分別取了部分的圖騰標誌,組成了「龍」的形象,從此以後這種神獸就被華夏子孫世代奉為神明,用來祈福消災。這就是關於「龍」的最早記載,但是這是否就是真相呢?
  • 專家:"龍崇拜源於熊圖騰說"證據不充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舒憲依據紅山文化考古研究成果提出,中華民族先民崇拜熊圖騰,龍與熊有著直接的關係,龍的身上體現出熊的特徵,用熊圖騰一說可以解釋龍的起源。    無論如何,紅山文化引發了學者們對文明起源問題的思考,古史學者們終於擺脫了神話意識的影響,進入到了將考古實物引進到古史研究的階段。  圖騰(Totem)    原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詞彙,意思是「他的親族」。
  • 人類祖先伏羲女媧是蛇圖騰,為什麼他們後裔僅有華夏民族是龍的傳人?
    世界很多地區很早就崇拜蛇圖騰 在中華文化裡,人類始祖很早就有了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的形象,這是什麼文化含義呢?後來產生的龍圖騰,又是怎樣從蛇「進化」到龍的呢? 但是,後來華夏文明出現了龍圖騰,而其它地區古文明沒有出現大規模類似的龍文化呢? 這跟中華文明的巨大包容性有關!上面不是說蛇圖騰上面加了個人頭像嗎?後面的文明衝突戰爭後,每兼併和統一一個地方部落或國家,就在上面添加該部落的圖騰的一部分,史書記載有軒轅黃帝「合符」的事件!
  • 龍從民間信仰,到皇權標誌,再到華夏圖騰,是如何演變的?
    東漢學者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描述龍是「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龍從原始社會開始,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是充滿著神秘色彩的神靈,成了老百姓的民間信仰。我們都知道龍是皇家的象徵,那麼龍是什麼時候和皇權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呢?
  • 龍圖騰之前還有熊圖騰?鳳凰崇拜源自鴞圖騰?
    龍與鳳是中華文化中印刻最深的圖騰崇拜,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葉舒憲卻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觀點,即龍崇拜源自熊圖騰,鳳凰神話源自鴞崇拜,用一句順口溜歸納,就是「鴞熊變鳳龍」。一是民族神聖的崇拜對象,二與族群的血緣有關係。中華民族一直自喻為「龍的傳人」,葉舒憲利用文獻、出土文字、口傳與非遺、文物和圖像這「四重證據法」提出,龍圖騰之前,曾有一種失落已久的神熊祖先崇拜。 文化傳統有大小傳統兩個層面,小傳統等於文字書寫,指甲骨文、金文以來有漢字記錄的傳統;大傳統則指神話、文物等先於文獻而存在的歷史。
  • 龍在什麼時候成了華夏民族的圖騰
    原來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如中原地區有熊氏族有熊圖騰,西南地區一部羅有虎圖騰等。黃帝統一中華後,就一直考慮:該用什麼圖騰好呢?當時他也沒有想出個結果來,就召集各路諸侯到具 山上商議。多數將領提出用熊圖騰,但黃帝一想,不行,跟人家學習,不但沒有創意,還容易傷害到各個氏族部落間的感情,就沒有同意。
  • 民族文化:中國人為何被稱為「龍的傳人」?從神話、圖騰、皇權看
    相傳在上古時期,黃帝統一中原之前,一直是以「熊」作為自己部落的圖騰的,在戰勝蚩尤、統一中原之後,為了安撫歸順的部落,便使用了新的圖騰,即「龍」圖騰來作為自己部落的標識。「龍」圖騰是吸收其他圖騰的特點而組合形成的, 「龍」圖騰的形成充分體現了部落間相互融合的歷史趨勢。
  • 2020年度「新史觀與衛星考古」十二大發現和收穫
    引子:經過2020年度的努力,我的「新史觀與衛星考古」有以下的發現比較突出,按慣例集中列出留作參考。其一:最早的「玉」主要來自貝加爾湖玉礦「玉」是華夏五千年的重要標誌,但過去一直不知中原的玉礦何在,只好以和田玉、緬甸玉等解釋,現在發現,中原玉晚於東北玉,東北玉晚於西伯利亞玉,而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存在東西兩大玉礦,據說現在有採掘點約700餘處,其開始採掘的時間極早,這根本解決了華夏早期玉石的來源。
  • 萬年謎團終於破解,世界文明的傳播者印第安人起源於華夏
    印第安人到底起源於哪裡,這是考古學家、人類社會學家、歷史學家迫切需要得到的答案,從400年前他們就開始破解,一代又一代延續著這門功課,不停地辯論、探討,直到本世紀這個謎團終於得到了完美的解答。為什麼要探討印第安人的起源?
  • 龍到底存不存在?考古不斷挖出史前「真龍」,或揭開了真相!
    龍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對中國人有著特別的意義,然而在「生物龍」存不存在這一問題上,幾千年來卻一直說不清:一方面古人認為龍是黃帝「合符」的產物,一方面古人又認為龍真實存在,畢竟「真龍天子」代表皇權,如果龍是虛構豈非否定皇權。
  • 龍的原型是豬 | 大象公會
    【龍自何方來】 傳統觀念認為,中原才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但龍的原始形象商代以前不見於中原(至少是埋掉後失傳了),而此前有濃厚玉文化的地方,目前中國境內只發現兩處:東 北的紅山文化,以及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太湖東部浙江餘杭縣周邊,距今約5300年—4200年,以最早發現遺址的餘杭良渚得名)。
  • 是圖騰崇拜,更是太牢祭禮,最終回歸美食:羊在華夏文明中的嬗變
    而與其它文明相比,華夏先民的崇拜少了神秘,卻多了許多煙火氣,除了龍等人類創作和想像出來的動物之外,更多的是羊、牛、馬、鼠、狗等與人類關係密切的動物,這種崇拜相比我們的鄰居更有人情味。我們經常自稱是龍的傳人,但當我們溯源華夏文明的起源,剖析其傳承脈絡時,我們會發現「羊」的作用幾乎是無可替代的,我們的人文先祖伏羲、炎帝都與「羊」有著「血緣關係」,「三皇」中的伏羲氏、神農氏最早的部落圖騰就是「羊」。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羌」為:「羌,西戌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華夏西北部的羌族,其姓就源於羊圖騰。
  • 追本溯源,華夏文化的發源地,華夏民族的誕生地就在這裡
    對華夏文化各種內容形式的追根溯源就是破解華夏文化發源地的一條最可靠途徑。文字的出現與產生,是認定文明的一項最重要標準,是世界標準,而不是可以根據特殊需要,可以取捨的標準。二里頭遺址考古隊長許宏教授,在二里頭遺址的身份認定上,堅持以文字的發現來確定二里頭遺址身份,無疑是正確的,秉持了一個學者的科學理念和底線。
  • 中國古代各部落圖騰,黃帝部落的圖騰並不是龍
    文/曉夢閣主圖騰一詞最早來自於北美印第安人鄂爾吉布族的方言,後來被西方人類學家所採用。圖騰是原始民族的族徽的標誌,是最早的原始崇拜對象。我們中國人經過幾千年的不斷融合形成的一個大集體——華夏,華夏的圖騰是我們崇拜的龍。在古代圖騰崇拜是氏族制度所特有的宗教形式,其主要特徵是在相信本氏族同某種動物或植物之間存在超自然的關係,該動物或植物就叫圖騰。
  • 古代:圖騰畫的——藝術象徵
    圖騰藝術及圖騰信仰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甚是紅火,至今仍有不少學者在這一領域裡孜孜耕耘著。就中華文化而言,從原始時代到近代,從中原大地到各少數民族地區,圖騰藝術包括圖騰繪畫與圖騰雕塑藝術的象徵意義是十分豐富的。圖騰繪畫的文化象徵亦不外乎直接的象徵和間接的象徵。
  • 龍鳳呈祥文化圖騰的地理原型淺探
    在距離三星堆古城遺址約8公裡的聯合遺址出土了一件陰線刻「龍鳳」紋盤,四川廣漢聯合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辛中華認為龍鳳紋盤中龍的形象十分成熟,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王仁湘撰文認為很可能是一隻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衛東也認為應該是虎,許多專家都發表了各自的觀點,成為2020年的一個文化熱點。四川廣漢聯合遺址出土的這件陶盤文物當中的刻紋,到底是龍鳳紋盤,還是虎鳳紋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