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重大發現,華夏民族龍圖騰來源終於破解,真實而現實
(作者:趙輝)龍作為華夏民族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體現了中華民族創新、綜合、包容、進取、獨立的民族精神。龍的形象已經深深融入我們民族精神文化的各個方面,龍的傳人也成為中華人民最自豪的稱謂。
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載體的龍形象,對於它的產生來源歷來眾說紛紛。因為中國龍的形象包含著多種動物元素,不少人僅依據某一特徵論述其起源,所以產生了多種關於龍的原型的說法。最有影響的龍原型為蛇說、鱷魚說、雷電說。
著名學者聞一多在 20 世紀 40 年代便探討了龍的原型,據其考證,龍圖騰的最初原型是蛇圖騰,在消滅了牛圖騰、鹿圖騰的氏族之後,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頭上,後來又加上了豬的頭或馬的頭,再加上了虎或鱷魚的腿、鷹的爪子、魚的鱗、花的尾巴,經過長期的發展,眾多圖騰的集合就形成了中華龍圖騰的形象。聞一多之後,不少學者也都認為龍的原型是蛇。
蘇州大學徐山考釋了甲骨文「龍」字,認為:龍,其甲骨文字形和「電、雷」兩字比較,龍字可視為「電、雷」的變形。龍字保留了閃電的彎曲狀,又將表示雷聲的符號「口」狀移至彎曲處的終端,表示龍的口部。有的則認為龍是從閃電或彩虹演化而來。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龍的原型是鱷魚。最早提出龍的原型為鱷魚的是中國古史專家衛聚賢,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說「龍即鱷魚」,一些外國學者也認為龍是鱷魚。此外,還有人認為龍的主幹的基本形態是蛇、蜥蜴和馬等等。
所有這些關於中國龍的起源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包含了對龍形象基本特徵的概括,具有部分歷史的真實性。但卻無法從根本上闡述、解釋清楚為何中華民族會以龍形象作為我們民族的代表與精神象徵。筆者作為堯舜禹的使者,在2020年這一世界大變局的關鍵時刻,為龍的傳人詳細闡述中國龍的來歷,為中華民族破解華夏文化形成的本源問題。
堯、舜、禹時期,堯舜禹形成人仁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是華夏文化的起源,並最終誕生了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以夏文化基礎上形成的華夏民族,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起源。
「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書曰:『洚水警餘。』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這是《孟子》中描繪堯舜禹時期中國遭遇洪水的情景。大洪水使得「中國」之民居無定所,而且「中國」之地也為蛇與龍的家園。
蛇與龍也就此成為「中國」之地最重要的成員,與「中國」之民共同組成了堯舜禹時期的人文景觀。民、蛇、龍也成為堯舜禹之中國不可分割的整體,龍也成為與民、蛇共同的真實存在,是區別於華夏先民和蛇的真實生物。這也向中華民族展示了龍是區別於蛇,與蛇有著共同生活習性,與華夏先民有著共同的對自然地理氣候環境追求,一種具有創新、綜合、包容、進取、獨立精神的代表動物。
這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呢?能夠成為華夏先民的崇拜對象,成為華夏先民區別去其他地區氏族部落的代表動物,而且與華夏先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筆者說,《孟子》中所記載的龍就是鱷魚的話,相信所有中國人都不會贊同,並強烈反對與否定,認為是天方夜譚。但事實就是如此,一個在中國如今生活毫不相關的動物,如何就成為中國龍的原始圖騰?
從流傳數千年龍的形象,人們總結如下,《本草綱目·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宋代畫家董羽總結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
在古人對龍形象的這些總結中,唯獨不見鱷魚的蹤跡,而鱷魚的形象也極少見於中國古人歷史典籍記載與文學作品中,鱷魚早早告別了華夏先民的日常生活。今天,鱷魚雖然在中國的自然環境中極為少見,但並不是沒有,其中揚子鱷就是生存到今天的、中國唯一本土鱷魚,這正是中國龍的原始形象來源。
中國龍作為一個動物形象的代表,能夠體現其原始動物形象的部分無疑是龍的面首。中國龍的面首,能夠與自然界對應上的動物頭部特徵中,鱷魚的面部是最多相同的結構。中國龍的口形、牙齒、鼻子、眼睛、唇部、舌頭,與揚子鱷的面部特徵如出一轍;中國龍的鱗甲、四足、四爪與揚子鱷也是高度類似。從中國龍的整體形象來說,70%以上的特徵來自於揚子鱷,而其他特徵,分別來自於與華夏民族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動物,龍角來自鹿角,龍鬚來自鯰魚須,龍身來自蛇,龍爪來自雞,龍耳來自牛等等。
因此,從中國龍的整體形象、面部特徵等主要方面,現存的揚子鱷,無疑是中國龍圖騰的原始來源,是中國龍來源的原始動物形象。
揚子鱷又稱為中華鼉、中華鱷、土龍、豬婆龍, 其頭部扁平,吻突出,四肢粗短,前肢5指,後肢4趾。它們的頭部相對較大,鱗片上具有更多顆粒狀和帶狀紋路,眼睛呈土色,喜歡棲息在湖泊、沼澤的灘地或丘陵山澗長滿亂草蓬篙的潮溼地帶。「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才能成為一種可能,才能成為與堯舜禹等華夏先民爭奪空間、威脅先民生命安全的主要傷害。
《詩·大雅·靈臺》「於論鼓鍾,於樂闢廱。鼉鼓逢逢,矇瞍奏公」,產生於淮河塗山地區的《詩經》,人們使用鱷魚皮製作的鼉鼓,已經是淮河流域的一種特色。在淮河7300年前的雙墩文化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中,就包含有鱷魚的骨骼,可見在遠古時期,淮河流域廣泛生活著鱷魚。
西周開國時期,周公與召公曾經東徵淮河淮夷;周穆王時期,曾經派駐大量古師,駐防淮夷地區;周宣王時期,尹吉甫曾經在四方湖古城徵收淮夷地區賦稅。整個西周時期,西周京城鎬京與淮夷地區發生了廣泛交流,因此,生活於河流湖泊地區的揚子鱷骨骼也就出現在了鎬京的遺址中。曾經在2016年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在鎬京遺址的東部發現了12塊鱷魚骨板。這是在西安周邊古遺址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的鱷魚骨板,讓考古人員連聲稱奇,不明就裡,百思不得其解。
不僅《孟子》中記載,龍是與蛇和華夏先民共處的水生動物,而且史載夏代先民已經對龍進行了養殖並食用。古籍說帝舜和夏代有飼養龍的活動,以龍作氏族的族名。《路史·後紀》卷十一:「當舜之時,人來效獻龍,求能食之。高陽之後,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賜之氏白豢龍,封於鬷川,於是始有豢龍之官。」《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姓(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飧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範氏其後也。」
《竹書紀年》載: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由此可知,在伏羲時代,龍已經成為眾多氏族部落的共同圖騰與崇拜對象。
綜上所述,作為中華民族圖騰的龍,是來源於我們華夏大地上與華夏先民共處的揚子鱷,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原始生物。揚子鱷的水陸兩棲性,說明了華夏先民的生存環境具有河流湖泊眾多、沼澤水草豐富、氣候溫暖、雨水充沛、水生漁業資源富足的地區。而這樣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華夏先民提供了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誕生了華夏文化,形成我們民族的共同文化認同,這就是中國南北氣候環境分界線的淮河流域。(作者: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