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經過2020年度的努力,我的「新史觀與衛星考古」有以下的發現比較突出,按慣例集中列出留作參考。
其一:最早的「玉」主要來自貝加爾湖玉礦
「玉」是華夏五千年的重要標誌,但過去一直不知中原的玉礦何在,只好以和田玉、緬甸玉等解釋,現在發現,中原玉晚於東北玉,東北玉晚於西伯利亞玉,而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存在東西兩大玉礦,據說現在有採掘點約700餘處,其開始採掘的時間極早,這根本解決了華夏早期玉石的來源。
其二:「龍」的真身是已滅絕的「巨儒艮」
「龍」是華夏的根本圖騰,但「龍」的出處一直沒有解決,現在發現,「龍」其實是只生長在東北亞海域特有的「巨儒艮」,也叫「大海牛」,是「儒艮」的特大體量亞種,其最大約10米長、10噸重,極溫和、無牙、草食、皮厚、行動遲緩、不規避人類,較易捕獲,除了是寶貴的肉食,還可像海象皮一樣做船,這就是「龍舟」,「儒」字的「需」的字形,是「巨儒艮」在水裡抬頭水往下流的會意,「巨儒艮」是儒家之「儒」,是「孺子」之「孺」,加上「艮」是盤古,全部緊貼華夏人文,只是很早被白人滅絕。
其三:「良渚」是華夏五千年歷史的一部分
「良渚」是華夏五千年極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其只能是華夏和盤古歷史的一部分,應該整合於紅山和仰韶等,「良渚」的「鳳鳥碗」跟紅山的是一樣的,他們是經過紅山到過中原,再經《史記》的「神農氏世衰」的變故才到「良渚」,「良渚」很可能就是「艮渚」,「艮」是盤古,與杭州的「艮山門」相通,盤古也叫「允」,「良渚」玉器刻有「太允」。
其四:「凌家灘遺址」的主人是「裕固族」民系
「凌家灘」考古發現非常豐富、非常重要,但至今沒有找到認領的古人,這是考古及研究人員忽視了近旁河流的名字造成的,那條河叫「裕溪河」,「裕民」是一個全國很多地方都有明顯分布的民系,包括北京,其整體性的存在可能是「裕固族」,這也許是「裕姑族」,不要以為從「凌家灘」到「裕固族」的甘肅太遠了,在更遠更遠的新疆還有「裕民縣」,「凌家灘」是盤古構築長江防線的最西一段。
其五:江蘇鹽城市「九龍口」是五千年遺址
最近中央臺南京氣象預報一閃而過多層水面維護的「九龍口」照片,我一眼就認出這是有五千年歷史的地方,後查這裡是江蘇鹽城市「建湖縣」,「建」的遠源是黑龍江省的「建州」,是蚩尤「建陀羅」的故鄉,南京古稱「建業」,是由蚩尤餘族最早始「建」,在那一帶、那一段的歷史,附近的常州有三層水面圍護的「淹城」,常熟有廣闊水面圍護的「尚湖」,三處同出一轍。
其六:「人」是「鄧姓」和「有窮氏」
「人」是居住在在西藏林芝察隅縣的少數民族之一,只是因為只有約1300人(印控區另有幾萬人),雖然其屋脊五千年都塑有與華夏完全一樣的騰龍,但至今仍無法成為中國第57個民族,這是一個五千年的民族之謎,現在發現,「人」其實是很大的「有窮氏」,也叫「有穹氏」,西藏及周邊有極多分布,甚至包括「究」,其在中原的原點主要是「文登市」,在榮成市有東、西豆村,湖南至廣東有很多「鄧家」,朝鮮也有「文登裡」。
其七:曲阜「望父臺」是堯王的族系
山東「魯國故城墓地」在「望父臺」,但考古及研究人員其實不懂「望」字,「望」是堯王母系部族的族名之一,其也叫「佤族」,在河北有「望都縣」,堯王從小在母親家族生活,成人後封在相鄰的「唐縣」,所以也叫「唐堯」,附近還有「行唐縣」,「望父臺」有一個銅壺跟「行唐縣」出土的一個一樣,「望父臺」等是堯王族系的遺留,不是北方遊牧民族。
其八:輕鬆解讀雲南奇特的「為都古墓」
中央電視臺連續播放雲南都是「積屍墓」和「積頭墓」的「為都古墓」,他們不知「為都」二字非常關鍵,我事先完全不知,但從「為都」二字入手,連續三天跟上解讀的文章,第一天講述這是「佤族」的事,第二天講述這是「獵頭」風俗,第三天講述是毛主席力促他們廢除了「獵頭」舊俗,完全同步的水落石出,不用想挖出寶物,也不用繼續在現場辛苦挖掘了。
其九:由洛陽古墓解開《周易》的大秘密
洛陽「唐齊國太夫人墓」墓志銘有「東都履信裡」這些字,其中的「履」的原意不是鞋子,而是姓氏,甚至該夫人姓「履」都有可能,這原本是不大的事情,但其意義卻特別重大,因為周易的64卦有「履卦」,64卦的64個漢字只能都是姓氏,都是部族名,《周易》研究只知把玩漢字的所謂深意非常可笑,《周易》實際上是64個核心部族的部族聯盟總使用說明書。
其十:古老的「苗族」源於東北的「才子佳人」
「佳」是苗族的歷史痕跡,擁有「小南山遺址」的黑龍江雙鴨山市饒河縣,其縣境中部的「大、的小佳河」的「佳」,以及該河上遊的「佳木斯市」的「佳」,這是「苗族」的五千年族源,其最遠根是在東北黑河市和黑龍江出海口的「廟街」,「廟」的古體是「庿」, 從東北一直到最南頭深圳「鸚哥嶺遺址」前面的「桂廟」和附近的「五桂山」,這是五千年初期的大遷徙,然後是廣西八桂和桂林、臺灣的「佳林村」等散落,這些都是「圭」,也都是苗族。
其十一:上海原始的關鍵字是北來的「泐」
上海原始歷史的關鍵字是「泐」,奉賢附近有很多帶「泐」字的地名,上海人自稱的「阿拉」可能就是「阿泐」,「泐」是高緯度地域石頭水激風化的專用字,內蒙古呼倫貝爾的海拉爾河古稱「海泐兒」,而上海是「分子人類學」之最強,其把握「分子人類學」的歷史學研究利器,卻以盲人摸象之勢,將上海由北往南的原始歷史,顛倒的編撰成水族在由南往北,可悲。
其十二:「CHINA」源於廣東韶關的「蝨乸話」
中國的英文單詞「CHINA」源於廣東韶關市「本城話」的「蝨乸話」,該「蝨」字與華夏最早的「風姓」相關,「乸」是老婆婆的意思,而「婆」就是「波的女」,這就是「華胥氏」,「蝨乸」的拼音字串是「SHINA」,其與「CHINA」只差半個音,無論什麼角度,其它任何單詞的發音都沒可能這麼吻合,而把「SHINA」當英語詞翻譯出來的漢字是「希納語」,屬「蘇美爾」,這疑似「希臘語」。
附:如有哪一項被評為不夠大或強,可以商議剔除,反正還有很多項目可供替換。
(文/丁丁哥/20210105/完)
參考:http://blog.sina.com.cn/gzd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