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人們對於大自然中的各種現象無法解釋,通常也沒有辦法抵禦各種惡劣天氣的侵害,於是就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的圖騰來作為部落的崇拜對象,這些圖騰可以是風雨雷電等神奇的自然現象,也可以是自然界中的各種強大的生物。五千多年前,華夏民族的先祖黃帝打敗各部實現了統一,於是就從當時的九個強大部落中分別取了部分的圖騰標誌,組成了「龍」的形象,從此以後這種神獸就被華夏子孫世代奉為神明,用來祈福消災。這就是關於「龍」的最早記載,但是這是否就是真相呢?
我國目前現存的各個朝代的資料實物遺蹟中,能夠見到很多和「龍」有關的文物,尤其是在封建社會時期,這種神獸更是被視為帝王的象徵,和其有關的東西也代表著當時統治階層中最為尊貴的部分。以至於很多盜墓者就算是發現了和「龍」有關的文物也不會輕易地觸碰,更不要說是走私了,因為沒有人相信這是你家祖傳的,暴露行蹤是早晚的事情。不管是上古時期封出來的「四靈」,還是沿用至今的十二生肖,裡面都少不了「龍」的身影,那麼在這之前它是否還有存在的遺蹟,能否找出其真實存在過的證據?或許真的可以。
在國內眾多古文明遺址中,位於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遺址可以說是距今最早的文明之一。在這裡,考古專家們曾發掘出來和「龍」有關的文物,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玉龍」、「玉豬龍」,就是用玉石雕刻出來的「龍」形象,雖然工藝製造相比於後世有些簡易,但是已經能夠看出來其和神話故事中「龍」的形象非常吻合。這意味著什麼呢?紅山遺址存在的時間在五六千年之間,龍形文物的出土說明當時社會已經存在了這種圖騰,至少不比黃帝時期晚。
隨後不久,考古專家們又有了一個更大的發現,在距離這片古遺址不遠的地方發現了另一片更加久遠的文明,這裡就是渣海遺址,種種跡象表明這裡的文明遺址已經存在了8000年之久,從地理位置上推斷應該是紅山文化的根源。這裡出土的玉器比紅山文明還要悠久珍貴,且其中還出現了一塊具有「龍」形態的玉器,上面的鱗片依稀可以看到,這就將華夏「龍」文化的時間再次往前推了3000年。
除了此物之外,另一件更有價值的文物同時被發現,這是一件長達19米的文物,是當時的人們用一種紅赭色的石頭拼出來的真龍造型,不管是傲立的頭部,還是彎曲的身體,以至於前後爪都呈現出一種正在騰飛的姿勢。此物的發現很顯然推翻了龍圖騰最早是由黃帝所創這一說法,或許早在8000年前或是更早以前,「龍」這種生物真的存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