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其實本意就是在陶瓷上繪畫,它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國粹」啊,是陶瓷藝術中的藝術,它融合了藝術家們的各種創作思想和想表達的內容,創造出很多不同風格的藝術珍品,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啊,要是你現在手上有這些瑰寶一定要保存好哦。
早期的黃河上遊,在馬廠晚期和馬廠以後,甘肅青海地區的齊家文化代替了馬家窯文化的發展,在其同時和稍後一段時期內,這一地區還分別發展著辛店、卡約、寺窪、沙井、唐汪等幾種文化,這些文化中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彩陶,其造型與裝飾均各具特點。從造型看,齊家、辛店文化的雙耳罐和馬廠型晚期有些相似,雙耳多從頸部至肩部,有些雙耳大到和整個器形成橢圓形。裝飾上齊家文化多三角紋、三角網紋、菱形紋等;辛店文化有太陽紋、S形紋、父形紋和同心圓紋;卡約文化有三角紋、變形回紋;唐汪文化有三角斜線紋。
黃河下遊,在山東和江蘇北部一帶的大汶口文化,發展時間和馬家窯文化相重但延續時間稍長,陶器造型有陶背壺、缽、杯、鏤孔陶豆等。裝飾圖案以幾何紋為主,有折線波紋、菱形紋、花瓣紋、迴旋紋等,紋樣上可以看出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影響,如在江蘇邳縣出土的大量彩陶缽從造型到裝飾均和廟底溝型彩陶極為相似。在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器上還繪有日、月、山的形象圖案,可能是具有含義的符號,另有八角星紋和石斧、石鑄等工具的描繪,這些紋樣在陶器裝飾上具有重要意義。
長江下遊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上中遊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等都有程度不同的彩陶,與仰韶同時的河姆渡文化雖彩陶不多,但彩繪已較為複雜,構成也很別致且用筆流暢,說明已有一定的規模。這裡的陶器多採用刻紋裝飾、紋樣主要為魚草紋和各種幾何紋。四川大溪文化彩陶的直筒形陶瓶很有特點,裝飾有相絞波紋和人字紋。屈家嶺文化多旋紋,尤其在眾多彩陶紡輪上構成的各種旋紋當紡輪旋轉起來時紋樣也隨著活動起來。北方紅山文化在內蒙古、遼西一帶的彩陶多勾連紋、三角紋和菱形紋,在小河沿紅山文化彩陶上的人角星紋幾乎和大汶口所見的一樣。
縱觀彩陶的裝飾紋樣,絕大部分是抽象的幾何紋,這些紋樣在其表達出的視覺效果之外,應當還有其自身的含義,先民執著地喜受這些紋樣,一定具有表達某些思想的功能,對於這點吸引了眾多學者去探討研究,並得出種種解釋,由考古學家提供的半坡型彩陶中些幾何紋樣是由魚紋演而來的種種證據是很有說服力的。從這裡得到的啟示進而證實了很多幾何紋正是對某些動物、自然物甚至工具的先是寫實摹寫然後逐步演變成抽象的幾何紋。如廟底溝型的鳥紋,馬廠型的人形蛙紋以及各種火紋、水波紋等均能找到這種由寫實到抽象、由內容到形式的變化證據。這種變化很可能是經過了較長的時間。
對於為什麼要描寫這些動物和自然物,似有兩種出發點,一是認為它們在人類的勞動生活中有重要意義成為人們生存所依賴的,如魚、鳥、蛙等多為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漁網、石器是捕食的工具,人們在生存之餘首先來表現這些東西是可以理解的。同樣,水在平日給人以生命,在其泛濫成災時又給人帶來死亡,彩陶紋樣中眾多的水波紋正是人們對水寄託的各種感情。另一種出發點似對問題的認識更深一步,它是從先民的認識觀和宗教觀人手,認為摹繪的意義已不全在這些動物和自然物本身,而是由這些事物聯想出的其他含義,是原始宗教觀的反映。
寫實紋樣為什麼抽象演變成幾何紋,這個過程現在還不能分析得很清楚,但是幾何紋樣富於變化,構成靈活,比寫實紋樣更適於這種球形體的各部位的裝飾,它很方便地布滿所要裝飾的面,達到預想的效果,以及比寫實紋樣易於繪製和流傳,或許這正是其統治彩陶紋樣的原因。
現在大家應該都明白了為什麼後期我們的彩陶上多採用的是幾何圖案了吧,是因為其他圖案太複雜了,而幾何圖案既簡單還能表達自己所想的內容。不得不說我國的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啊,現在你要是有這些真品的話,那小編我首先要恭喜你,你發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