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起源於抽象畫,考古學的發現和研究表明:「遠在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已經……在磨光的鹿角和獸骨上刻有疏疏密密的線痕。這些,雖然是非常簡單的線條,還不能算作紋飾,但已經具有一定的裝飾意味。」「新石器時代的幾何紋樣,主要是線的粗細、長短、曲折、橫豎、交叉和圓點等相互有規則的排列,組成所謂紋等各種圖案,方格紋,網紋、波紋、三角紋和圓圖」
新石器時代裝飾圖案的內容,根據現有的材料,大體可歸納為幾何形、植物、動物和人物紋樣四類。其中以幾何紋樣應用最為普遍,植物、動物紋樣次之,人物紋樣最少。」新石器時代人類的抽象線條刻畫和幾何圖形描繪,正如兒童繪畫第一階段的抽象象徵表現,乃是遠古人類探索自然界形象和形式奧秘的最初嘗試。「太樸」自此散,而「畫法」自此立。
在這種幾何圖形之中,通過點、線的重疊、回復、旋轉和交錯原始人類不僅刻畫出了具有生動的音樂般的韻律和節奏美感的圖案造型;而且正如傳自上古的八卦圖形一樣,這種圖案極可能具有指事象徵的特定內涵,正如原始人類所繪製的許多圖騰繪畫一樣。顧炎武曾言:「古人圖畫,皆指事為之」只是這種確定的象徵性涵函,在漫長的年代變遷中逐漸淹滅。
而不為後人所知曉罷了有一種相反的觀點認為,新石器時代的造型圖案,是由具體的形象演變為抽象圖案的就個別的圖例而論,當然不必否認這種演變的可能性。但就總體的普遍形式看,可以肯定,事實絕非如此。因為事實上,在歷史分期上愈是屬於早期的陶器器皿,便極其明顯地愈具有形制粗糙、紋飾和圖案簡單、概括和抽象的特點這裡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書畫界歷來有「書畫同源的說法。
而中國文字的象形系統,也確實就是一種特殊的圖畫系統。反過來,早期的繪畫系統,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象形文字系統。因此借鑑於中國古代文字的發展歷程,也可以看出古代繪畫是怎樣由抽象圖案演進為具體圖像的。郭沫若曾指出「中國文字在結構上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刻劃系統,另一個是圖形系統(六書中的象形)。刻劃系統是結繩契木的演進,為數不多。
這一系統應產生於圖形系統之前。因為任何民族的幼年時期要走上象形的道路,即描畫客觀事物形象而要能像,還需要一段發展過程。」繪畫和文字均起源於抽象刻畫是有科學論證的,並且具有非常充分的歷史,我認為如果不研究人類繪畫表現的一般演進規律,對於中國古典繪畫的美學原理就勢必難以作出具有科學性的解釋,藝術的風格,實質是一種鮮明獨特的恆常表現形式。
我認為在藝術上一種成熟風格的形成,總要具備基本的三點1,獨特性。具有一目了然的鮮明特色,與眾不同2.普遍性。即這種特色是貫穿於作品總體的,滲透於它的各個局部,直至細小的枝節。3.穩定性。既不是只存在於個別作品,而是體現在所有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