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山東廣饒縣西十裡遺址發現龍山文化遺物

2021-01-10 金子1977

西十裡遺址位於廣饒縣樂安街道辦西十裡村,遺址中部高,四周低,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400米,總面積20萬平方米,2005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首次發現該遺址,年代定為戰國至漢代。多年來,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多次組織業務人員對該遺址進行勘查研究,尤其在最近的一次調查中意外發現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物,有夾砂紅陶、褐陶鼎足,夾砂紅褐陶鼎口沿,素麵磨光泥質黑陶器物耳,夾砂罐形鼎口沿,夾砂灰褐陶鬹足,夾砂灰陶罐底、盆底,蚌刀等。另外,通過調查還採集到一定數量的商周時期陶片。陶色以灰陶為主,褐陶次之,分夾砂和泥質陶。紋飾主要為繩紋和交錯粗繩紋,器類主要有盔形器、鬲、罐等。漢代陶片採集較少,主要為泥質灰陶,器形有壺、罐等。

通過多次調查,我們對遺址的文化性質和面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確認西十裡遺址是一處延續時間較長的古文化遺址,從龍山文化開始,歷經商周,一直持續到漢代,提供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漢代時期的實物考古資料。調查採集的標本雖然不多,但對於研究本地古文化和古環境變遷有一定意義。廣饒地處萊州灣南岸,地勢較低,歷史上海岸線變遷比較頻繁,但地質部門對此研究尚較薄弱。從目前已知的古文化遺址看,史前遺址多分布在本縣西南部一帶,如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傅家、五村遺址,龍山文化時期的西辛張、鍾家、營子和此次發現的西十裡遺址,而商周時期遺址明顯向北擴展,如草橋、西杜疃、南河崖遺址,至於唐宋時期的唐頭營遺址更在縣城西北五六十公裡處,距萊州灣只有十餘公裡。這都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廣饒縣的海岸線總體上有不斷後退的趨勢,這也可能是山東北部沿海各地市海岸線變遷的普遍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地質部門研究之缺憾。

相關焦點

  • 山東的文化遺址 看看有你家鄉麼
    南宋大殿: 在廣饒縣城內西北隅。冢頭墓群: 在廣饒縣。傅家遺址: 在廣饒縣廣饒鎮。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廣饒縣傅家。馬鳴寺碑 :在廣饒縣大王鎮。東呂古墓: 在廣饒縣大王鎮。東水磨遺址: 在廣饒縣稻莊鎮。營子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寨村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 許永傑:關於重挖著名遺址的思索
    本次發掘分三個地點進行,除村民建房的路東區外,還有路西和北部兩區,共發掘探方4 個、探溝 4 條,發現房基 4 座、窖穴 41 個,出土陶、石、骨、蚌器 613 件。本次發掘的學術目的同前次一樣,是為了 「能夠解決仰韶村遺址的地層問題」,發掘者依據層位關係將這批遺存歸屬為廟底溝文化、秦王寨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和三裡橋龍山文化四個時期。從發表遺物看,報告的分期結果是正確的。
  • 黃河文化:黃河三角洲龍山文化時期的飲食器具
    距今五千年前後的龍山文化時期,由于氏族社會的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穩固的定居生活環境,促進了原始農業的發展,由此也帶來了畜牧飼養業、漁獵、手工業和商業等多種經濟活動的興起和發展,陶器的製作成為這時期最有時代特色的生產力水平代表。在飲食器具方面,無論是從質還是到量,都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顯明變化,黃河三角洲地域所見之的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存,也同樣反映了這些諸多特徵。
  • 大黃河文明之旅 ▏沿黃河到山東,探訪上古文明,喚醒沉睡千年遺蹟
    1959年,在山東省泰安市,發現了大汶口遺址,是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點,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後得出數據,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約6500—450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和遺物特徵,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
  • 盤點青島十大文化遺址 第十個地方你肯定去過
    遺址西、北兩面為斷崖,土質為灰褐色,文化層厚度2米左右,內含文化遺物豐富,除龍山文化遺存外,還有周代、漢代文化遺存。發掘到的石器有石鑿、石錛、石鏟、石網墜、單孔扁平石斧、長方形扁平石鏟、半月形雙孔石刀,石器多通體磨光,製作精緻。骨器有骨針、骨鏃。陶器以黑陶和灰陶為主,紅陶為次。
  • 小毛驢旅遊景點介紹,第十四站:嶽石文化開啟人類發展之門
    歡迎大家來看小編介紹的旅遊景點的文化,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開啟人類發展之門,嶽石文化。平度嶽石文化遺址長約70米,寬約200米。1959年人們在修淄陽水庫的時候, 發現地下埋藏了大量的原始文化遺物,經考古工作者發掘之後,又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等遺物,由此證實這是東夷民族獨創的古老文化。 隨後又在附近發現多處文化 陶罐遺址,其分布範圍還是很明確的,以泰沂山為中心,北到冀中,南過淮河,西自山東最西面,東到黃海。
  • 5000年前「山東大漢」身高達1米9 為目前焦家遺址最高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局、濟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昨天在國博開幕。這位大個子古人的出現,曾引發學術界對古代人類體質發展狀態的重新認識。  此次展覽是國博全國考古發現成果系列展之一,將持續至9月9日,展出物品絕大多數為焦家遺址出土。
  • 塵封的伽藍——龍山童子寺
    導讀:太原龍山山頂有北齊童子寺遺址,湮沒於人跡罕至的山林深處、亂草叢中。寺基輪廓可辨,附近洞窟佛閣,仍可見雕紋精美的摩崖石刻及壁畫。遺址內留存燃燈佛塔一座,高約5米,是全亞洲最古老的石質燃燈塔。龍山童子寺是國內首次科學發掘的,集摩崖石刻、石窟和地面建築於一體的山地佛寺,為北朝、隋唐佛閣建築研究提供了新資料。童子寺遺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約25公裡的龍山北峰,海拔約1230米,是龍山最早、最重要的建築之一。這裡南、北、西三面環山,形似簸箕,林木茂盛,極其幽靜。這個幾乎被世人遺忘的地方,若不是刻意尋找,絕不會有路帶你走進它。
  • 七三一部隊遺址發現千餘遺物 有瓶子上寫"毒"字樣
    原標題:七三一部隊遺址發現千餘遺物 有瓶子上寫"毒"字樣   7月24日,黑龍江省文化廳宣布,經過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兩年的努力,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考古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已完成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鍋爐房、回水池、動物焚燒爐及部分細菌彈殼廠的調查勘探與發掘,並出土戰爭遺物1000多件。   俗稱「四方樓」的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是本次勘探與發掘工作的重點區域。
  • 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 是濟南發現最大的漢畫像石墓
    「五大新發現」刷新山東考古2019年山東省五大考古成果為:山東考古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山東考古新發現不斷力證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基本建設工程考古助推經濟建設成效顯著;考古工作成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山東考古服務社會的能力不斷加強。
  • 考古新發現!科爾沁區莫力廟福巨遺址為遼代龍化州
    考古新發現!科爾沁區莫力廟福巨遺址為遼代龍化州近日,由科爾沁區與內蒙古民族大學共同承辦的第十四屆遼金契丹女貞史學術研討會圓滿結束。來自全國的史學界專家學者得出結論:科爾沁區莫力廟福巨遺址為遼代龍化州。在科爾沁草原腹地, 通遼市科爾沁區莫力廟蘇木福巨嘎查北約2.5公裡處,在一處沙質臺地上,沉睡著一座千年的遼代古城遺址。內蒙古民族大學西遼河流域歷史考古研究中心李鵬教授對古城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這座古城址,南距西遼河約19公裡,北距新開河約35公裡、北距北老河古道約2.5公裡。
  • 文化|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北京市豐臺區,金中都城牆遺址之西城牆高樓村遺址。(新華社記者陳鍾昊攝)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等外城城牆體系,並了解了這些遺蹟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 北京的金街其實2萬年前就有人生活-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然而誰能想到在現代而時尚的東方廣場下面埋藏著古人類活動的遺址。其實北京的城市中心地帶,在距離1929年發現的北京房山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50公裡處的王府井及周邊地區,也曾多次發現古動物化石和古人類活動遺址。1955年,在北京飯店工地地面下10米砂層中,發現處於人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更新世晚期德永象臼齒化石。
  • 從古國姓氏和大汶口文化遺址分布,看東夷集團的勢力範圍
    大汶口文化彩陶據考古發現,東夷集團的大汶口文化是不落後於華夏集團的仰韶文化的文明。當然,東夷集團在南方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也都是當時相對非常發達的文明。河姆渡文化標誌——雙鳥舁日下面我們根據東夷古國的姓氏和大汶口文化以及龍山文化遺址的分布,來看看東夷集團的具體分布情況
  • 「考古中國」聚焦井頭山、石峁等五大遺址,揭示早期中國文明
    遺址二至三期出土大量植物遺存,有栽培作物粟黍以及野生植物山杏、大籽蒿、藜等。其中,黍是我國目前有直接測年數據的最早的黍類遺存之一,為探討黍的馴化與早期栽培提供重要材料。專家點評:興隆遺址堆積複雜,發現了大量能反映其獨特文化面貌的出土遺物,其中第一至三期遺存及周邊其他同類遺址代表了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具有填補壩上地區史前考古空白的價值。
  • 「康平老故事」遼寧康平縣紅山文化遺址調查簡報
    作者:張少青我們已對《遼寧康平縣發現的原始文化遺存》屬新樂文化系統的遺址作了介紹(參看《考古》收編稿,編號(87)551)本文介紹屬紅山文化系統12處遺址概況。這12處遺址所處地理位置及編號,均在《遼寧康平縣發現的原始文化遺存》一文中(圖一)(1)作了標示。現將12處遣址概況分述如下:一、修李窩堡沙場遺址:1980年8月發現。
  • 闔閭城遺址龍山石牆本體修復工程完工 「打工騾」月底功成返鄉
    無錫闔閭城遺址博物館景區「龍山石牆保護與展示項目」主體工程——石牆本體修復及4公裡遊覽山道日前完成施工並順利通過文旅部門預驗收。龍山石牆所處山體是重要遺址區,文物眾多,如果通過吊車、卷揚機吊運,架設基礎必然會開挖山體破壞文物,所以最終選擇了騾隊。 據悉,騾隊於去年4月份同步進場,高峰時騾子數量達到了65頭,主要來自廣西等地。隨著主體工程的結束,目前還有18頭騾子在馱運山道綠化所需的土方,本月中旬土方馱運結束後騾隊將「功成」返鄉。
  • 美國瑪格麗特·卡尼博士考察「巨鹿宋城」文化遺址
    馬倩倩 攝中新網邢臺5月24日電 (張鵬翔 李鐵錘 喬娜)近日,美國堪薩斯大學博士瑪格麗特·卡尼,到河北巨鹿考察被譽為「東方的龐貝古城」的宋城遺址。考察期間,巨鹿縣人民政府向瑪格麗特·卡尼博士頒發了「巨鹿宋城文化研究會特別顧問」聘書。年近七旬的瑪格麗特·卡尼博士,是目前研究巨鹿宋城文化最系統最全面的海外學者。
  •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之一:秦王寨遺址
    秦王寨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高村鄉棗樹溝行政村西,遺址長約400米,寬約50米,遺址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初,是我國最早發現的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遺址之一,以其文化內涵命名的 仰韶文化 秦王寨類型,代表了 中原地區 仰韶文化的一種重要類型,在國內外考古研究中曾產生過一定影響,2006年6月8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