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十裡遺址位於廣饒縣樂安街道辦西十裡村,遺址中部高,四周低,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400米,總面積20萬平方米,2005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首次發現該遺址,年代定為戰國至漢代。多年來,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多次組織業務人員對該遺址進行勘查研究,尤其在最近的一次調查中意外發現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物,有夾砂紅陶、褐陶鼎足,夾砂紅褐陶鼎口沿,素麵磨光泥質黑陶器物耳,夾砂罐形鼎口沿,夾砂灰褐陶鬹足,夾砂灰陶罐底、盆底,蚌刀等。另外,通過調查還採集到一定數量的商周時期陶片。陶色以灰陶為主,褐陶次之,分夾砂和泥質陶。紋飾主要為繩紋和交錯粗繩紋,器類主要有盔形器、鬲、罐等。漢代陶片採集較少,主要為泥質灰陶,器形有壺、罐等。
通過多次調查,我們對遺址的文化性質和面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確認西十裡遺址是一處延續時間較長的古文化遺址,從龍山文化開始,歷經商周,一直持續到漢代,提供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漢代時期的實物考古資料。調查採集的標本雖然不多,但對於研究本地古文化和古環境變遷有一定意義。廣饒地處萊州灣南岸,地勢較低,歷史上海岸線變遷比較頻繁,但地質部門對此研究尚較薄弱。從目前已知的古文化遺址看,史前遺址多分布在本縣西南部一帶,如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傅家、五村遺址,龍山文化時期的西辛張、鍾家、營子和此次發現的西十裡遺址,而商周時期遺址明顯向北擴展,如草橋、西杜疃、南河崖遺址,至於唐宋時期的唐頭營遺址更在縣城西北五六十公裡處,距萊州灣只有十餘公裡。這都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廣饒縣的海岸線總體上有不斷後退的趨勢,這也可能是山東北部沿海各地市海岸線變遷的普遍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地質部門研究之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