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山東大漢」身高達1米9 為目前焦家遺址最高

2021-01-12 新華網客戶端

  M184墓出土的身高1.9米男子骸骨,其葬式為大汶口文化葬式中的仰身直肢葬。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焦家遺址中出土的彩繪陶,既是生活實用器也是墓葬內隨葬品的組成部分。

  中國古人身材有多高?昨天,一位身高1.9米的「山東大漢」現身國家博物館,他來自約5000年前。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局、濟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昨天在國博開幕。這位大個子古人的出現,曾引發學術界對古代人類體質發展狀態的重新認識。

  此次展覽是國博全國考古發現成果系列展之一,將持續至9月9日,展出物品絕大多數為焦家遺址出土。另外,上周,「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作為該系列首展,已經登陸國博。

  該「山東大漢」為目前焦家遺址最高

  這具骸骨來自山東濟南章丘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部族首領大墓M184。

  據考古人員介紹,墓主為男性,身高經實測1.9米,為目前焦家遺址出土最高的男性。墓內一棺一槨,內外相套。棺槨之間和主人身上放置了18件陶器、玉器隨葬品,其中一件玉鉞長達18釐米,是焦家遺址目前所見最大玉鉞。

  昨天,這座墓被「搬到」展廳中。墓主人骸骨和隨葬的禮器全部經過復原,採用等比例原狀陳列的方式,展示當時的禮儀形式。記者看到,棺槨之間擺著數隻陶器,墓主人遺骸間散落著各式玉器。

  焦家遺址出土多名高個子首領

  「很難想到,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山東人身高就已如此偉岸」,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焦家遺址考古領隊王芬稱,提起遠古時期人類,以往大多研究者和公眾認為當時生活艱辛和環境惡劣,所以人身軀矮、體質弱。「但焦家遺址的發現顛覆了這種認知,讓我們從全新視角重新認識古代人類體質發展狀態,究竟是什麼原因促成這樣的偉岸身材,成為耐人尋味的歷史之謎。」

  王芬稱,高個子在焦家遺址大墓中尤其多,類似「山東大漢」M184的大墓還有幾處。

  她表示,據專家推斷,這些墓主人身材如此高大,可能因為當時農耕時代廣泛種植穀物和飼養家畜,食物更加豐富和穩定,營養充足導致身體素質提高。

  同時,墓主人在部落中等級都較高,佔有的物質資源更豐富。也有專家認為身高可能與地域分布有關。

  ■ 現場

  保持陶器發掘時狀態

  除了M184墓,大型墓M152也被還原在展廳中。墓主為老年男性,共39件陪葬品,均按被發掘時的情形加以復位。

  記者注意到,現場有一些陶器中仍裝滿泥土,保持了考古發掘時的狀態。

  國家博物館策展人王月前介紹,考古成就展與普通文物展的不同,就在於其「考古味」。「不求將文物打磨得多精美,而是營造『鋪天蓋地』的效果,將發掘到的文物展現給觀眾。」王月前說。

  此次布展的重點,就是M184墓的還原。布展人員花了3周時間,仿照發掘現場布置了展區。「我們希望通過搭建,儘量多地把考古現場複製到展廳來,再附帶簡單說明,就能給觀眾直接感受。」

  在國博首個全國考古發現成果系列展——「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上,這樣的「考古味」也無處不在。最明顯的是,展覽特別設置了考古科技環節,介紹了此次考古的過程,以及各類高科技在這個全國首次內水區域水下考古發掘中的應用。

  ■ 介紹

  大汶口文化 距今6500—450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為龍山文化的源頭。

  龍山文化 距今約4000年前,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其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

  ■ 焦家遺址

  本次展覽展出了焦家遺址文物中的精華,共有230餘件文物展品亮相,包括玉器、白陶、彩陶、遺骸等。

  展覽分為橫空出世、王者之城、禮制先河、工藝流變4個部分。分別介紹了焦家遺址的發現和基本概況、遺址從大型聚落到中心城邑的演變歷程、墓葬中折射出的社會分化與禮儀制度以及焦家先民高超的制陶治玉工藝發展。焦家遺址發掘內容絕大多數屬於大汶口文化,此外還包括少量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和漢代灰坑。

  展覽最引人注目和重點呈現的部分,就是場景還原的M184墓。該墓是焦家遺址最有代表性的大墓,集中體現了這一時期墓葬形制與工藝水平。

  1 揭示黃河下遊社會階層分化

  焦家遺址主要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階段,距今5300-4600年,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該遺址為探究黃河下遊地區古代社會發展演變進程,提供了珍貴線索。

  其墓葬材料極為豐富。大型墓葬棺槨俱全,隨葬品有玉鉞、玉鐲、陶高柄杯、白陶器和彩陶等,大墓附近還發現了20多座陶器或動物祭祀坑。

  考古人員發現,大汶口文化中期到晚期,墓葬分化趨勢不斷加劇。另外,高達62.8%的葬具使用率,在同時期其他墓地中極為少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對記者表示,焦家遺址發掘的意義在於,多年來考古學家苦苦尋找黃河下遊社會階層分化的證據,但都沒找到,而焦家遺址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

  2 展示大汶口文化居民拔牙習俗

  焦家遺址不僅證明了階層分化,也呈現了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的社會風俗和禮儀。

  國家博物館策展人王月前提醒記者注意展廳裡的兩個頭骨。頭骨有著明顯的變形,其枕部變窄,專家認為這可能是長時間仰臥於硬質器具之上導致的顱骨枕部扁平。

  王月前說,這是大汶口文化居民中普遍存在的習俗,一般男性變形率高於女性。另外,焦家遺址中的人還有拔牙的習俗,兩個頭骨的中門齒均被人為拔掉。

  考古人員研究發掘出的頭骨後發現,大汶口文化居民一般在13至21歲之間青年時期拔牙。一般拔除上頜的一對中門齒、側門齒或犬齒,以拔除一對側門齒居多。相關研究認為,這一習俗是遠古先民青春期以後男女已婚的標誌之一。

  3 出土早期禮儀制度證據彩陶等

  遺址內不但有夯土城牆、護城壕溝、大型聚落居址等設施,更有大批高等級墓葬和大量的玉器、白陶和彩陶高端產品,形成了十分穩定的禮儀制度和文明化標誌。

  這些與早期禮儀制度相關的遺存證據,為深入研究中國早期社會的禮儀、宗教、思想和藝術等提供了罕見的實物資料,「禮出東方」的展覽名稱即來源於此。

  根據研究成果,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王芬表示,焦家遺址地處黃河下遊,居於文明起源核心地域之中,其深入發掘和研究有助於揭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的形成與發展特徵。(倪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在山東發現的古墓中,古人身高超兩米比現代人還高?
    近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局、濟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在國博開幕。一位5000年前的「山東大漢」來到國博,以近2米的身高似乎在告訴你,史書裡「身長九尺六寸」的孔子在古代絕非特例。
  • 山東現6000年古墓,遺骸2米62,專家:可能證實《山海經》巨人族
    但也並不是沒有例外,山東所處的緯度是要比東北三省要低的,但是山東人的平均身高是不比東北人低的,而且不管是東北人還是山東人,我們經常會稱之為東北大漢和山東大漢,這又是為什麼呢?很長時間裡,關於國人身高的問題,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固定認知。比如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高;比如古人生活條件不好,營養跟不上,所以他們的身高普遍不如現代人高。
  • 英國一隻長頸鹿高達5.8米 或為世界最高長頸鹿(圖)
    原標題:英國一隻長頸鹿高達5.8米 或為世界最高長頸鹿(圖)   資料圖片:英國威爾斯一家動物園裡的一隻長頸鹿,身高達5.8米。   中新網1月7日電 據外媒報導,英國威爾斯一家動物園裡的一隻長頸鹿,身高達5.8米,超出長頸鹿平均身高1.2米,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高的長頸鹿。   據報導,18歲大的長頸鹿祖魯現住在英國彭布羅克郡一家農場動物園,5.8米的身高使它成為農場中最高的動物。   由於祖魯體重達1.3噸,他高大的身軀使得飼養員無法確切測量其身高。
  • 江西省發掘5000年前土城遺址 系最古老土城之一
    據新華社11月3日電 江西省樟樹市博物館透露,迄今發現的中國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土城之一,樟樹市築衛城遺址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發掘工作日前啟動。  築衛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是以新石器時代晚期為主的遺址,也有青銅時代的遺存,距今已有5000多年。
  • 7歲兒童身高達1.2米可自助通關
    7歲兒童身高達1.2米可自助通關 2018-08-20 04:11:03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楷欣
  • 為何山東女生全國最高,山東大漢如此魁梧?原因有點五花八門
    你知道全國哪個省的女生最高嗎?根據各省份女生平均身高排行榜,前十名分別為:天津162.80釐米,吉林162.84釐米,上海163.79釐米,寧夏163.96釐米,河北164.50釐米,內蒙古164.58釐米,遼寧164.88釐米,黑龍江165.25釐米,北京167.33釐米,山東169.45釐米。山東女生不僅全國最高,還比第二名的北京市多出了整整2CM。著實嚇人。
  • 大黃河文明之旅 ▏沿黃河到山東,探訪上古文明,喚醒沉睡千年遺蹟
    大汶口文化屬新石器時代,它以大汶口遺址為代表,分布範圍主要在山東境內,北入旅大地區,南達江蘇、皖北,西抵河南中部,東至山東半島,西北見之於黃河北岸。因此,大汶口文化範圍遠非大汶口考古遺址,這裡只是發現最早,因而具有代表性。同時,作為魯北地區迄今所知面積最大的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遺址——焦家遺址,也揭開神秘面紗。
  • 河南發現遠古遺址,挖出1.7米的「真龍」文物,難道龍真的存在?
    在上古時代,黃帝統一華夏後就將其作為圖騰,千百年來,古人都以「龍」為最高權力的象徵;不僅如此,龍還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但龍真的存在嗎?其實這個問題困擾了國人幾百年。河南作為中華的腹地,基本歷代以來都是都城的坐在地,因此留下了無數的古墓遺址。這些遺址在現代考古家眼中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只要發現了古墓遺址都要考古挖掘。要知道,我國基本都是搶救性挖掘,也就是說在古墓遺址無法在原地保護,需要考古挖掘,遷移出遺址中的古文物時才挖掘,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 5000年前,它們竟生活在青藏高原
    此前的研究顯示,粟黍農業人群在距今5200年前就已經從黃土高原向西擴散到青藏高原東北部,在新石器晚期大規模定居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帶。科學家依據通用的碳14同位素測年方法,發現山那樹扎遺址距今已有5270年至5035年的歷史,文化類型屬於5300年至4000年前馬家窯早期文化。
  • 中國人用貓逮老鼠,歷史也應該有5000年了
    如在對陝西西安半坡、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陝西寶雞北首嶺、河北武安磁山、山東兗州王因,浙江餘姚河姆渡等遺址大規模發掘中,收穫相當豐富,其中對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家畜的發現,為中國畜牧業、家養動物學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資料。
  • ...堪比60年前造成死亡失蹤人數超5000人的「伊勢灣」颱風,這些...
    最大風速每秒80米,堪比60年前造成死亡失蹤人數超5000人的「伊勢灣」颱風,這些地方要注意!內蒙古東南部、黑龍江東南部、吉林中部、遼寧東部、河北北部、山東半島、江蘇中部等地部分地區有4~6級及以上風。
  • 趙金:山東廣饒縣西十裡遺址發現龍山文化遺物
    西十裡遺址位於廣饒縣樂安街道辦西十裡村,遺址中部高,四周低,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400米,總面積20萬平方米,2005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首次發現該遺址,年代定為戰國至漢代。多年來,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多次組織業務人員對該遺址進行勘查研究,尤其在最近的一次調查中意外發現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物,有夾砂紅陶、褐陶鼎足,夾砂紅褐陶鼎口沿,素麵磨光泥質黑陶器物耳,夾砂罐形鼎口沿,夾砂灰褐陶鬹足,夾砂灰陶罐底、盆底,蚌刀等。另外,通過調查還採集到一定數量的商周時期陶片。陶色以灰陶為主,褐陶次之,分夾砂和泥質陶。紋飾主要為繩紋和交錯粗繩紋,器類主要有盔形器、鬲、罐等。
  • 「最高級警戒」!超強颱風將至!最大瞬間風速每秒80米…這些地方要...
    目前,颱風「海神」正逐步北上,未來將對我國的東北地區造成影響。中央氣象臺上午10點發布颱風藍色預警:7日至9日,東北地區將迎來較大風雨天氣。預計東北大部有6級以上大風,最大陣風7-9級,局地可達10-11級;遼寧北部、吉林中東部、黑龍江中東部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
  • 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在11月14日閉幕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得出結論,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而在今年夏天,袁隆平「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題詞也為人類共同的根注入鮮亮的色彩。
  • 中山黃圃海蝕遺址
    黃圃海蝕遺址位於中山市黃圃鎮西面尖峰山北段石嶺山東面山腳(東坑大岡山腳)一帶,佔地範圍2500畝。它不僅是廣東沿海迄今為止所發現規模最大的海蝕遺址,而且是廣東為數不多的保存完整的海蝕遺址之一,屬5000年前地殼變化而形成的古海地貌,屬白堊紀紅砂巖礫石地質,其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臺等在珠江三角洲現存海蝕遺址中,是最完整的地質標本,有著非常獨特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黃圃海蝕遺址揭開了黃圃作為廣東四大古海鎮之一,幾千年滄海桑田的神秘面紗。
  • 印尼地震遇難人數升至1424人,海嘯浪高最高為1.9米
    印尼地震遇難人數升至1424人,海嘯浪高最高為1.9米 印度尼西亞抗災署表示,目前地震及海嘯所致的遇難人數已升至1424人。
  • 考古學家:中國人5000年前就把野兔當寵物了,比養貓的歷史還早
    最近發表在《古代》(Antiquit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中國新時期時代的黍農們在大約5000年前就開始飼養野兔作為寵物,並形成了密切的關係,幾乎馴服了這些小動物。考古學家們在陽街沙遺址中挖掘到了野兔的遺骸,並猜測它們就在遺址中的古代人類聚居點附近生存,那時候的居民們甚至可能餵養過它們,這表明從那個時候起古代的居民們就開始把野兔當作寵物了。這種「共生」關係可能是自然開始的,這些小動物被吸引到人類種植的農作物場地中,與人類的關係逐漸變得親密,最終進化成寵物。
  • 國寶級遺址!廣州七星崗古海岸遺址科學公園免費開放
    就位於海珠區內的七星崗古海岸遺址!這可是迄今發現最早期並深入內陸的古海岸地貌6月1日,廣州七星崗古海岸遺址科學公園二期建成,一二期建成總面積11154平方米。目前該公園全面建成開園,免費向市民開放。七星崗古海岸遺址科學公園位於海珠區石榴崗路,其與今天的海岸線距離是目前世界公認的古今海岸線最大距離。換言之,世界歷史上,大海深入內陸的最長距離就位於這。
  • 從河姆渡文化到井頭山遺址:史前時期人們究竟如何生活?
    其中25號墓葬,墓主為仰身直肢葬,在兩手間各有骨勾1件,腰間有穿孔石斧和骨槍頭各1件,在骨槍頭下、骶骨上有1件穿孔龜甲,左臂旁有1件骨匕,左股旁有陶罐、陶鼎、骨柶各1件,兩股骨間有1件陶杯。在脛骨旁側臥著一具狗骨。與劉林墓地毗鄰的大墩子墓地,有9座墓葬殉狗。其中44號墓葬,墓主為男性,30歲。身軀高大(1.85米),骨骼粗壯。隨葬器物達53件之多。
  • 深度| 8000年前寧波先人「手藝」如何?井頭山遺址出土了不少加工品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欒豐實曾說,井頭山遺址中出土了之前未見過的一些遺物,如帶銷釘木器、斧木柄、錛木柄毛坯等,說明8000年前木作加工技術已經達到不可想像的程度,陶器也很先進。「當時的工藝、器物製作的技術水平、原始的藝術表現,顯得古樸和原始。跟河姆渡時期相比,還相差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