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表在《古代》(Antiquit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中國新時期時代的黍農們在大約5000年前就開始飼養野兔作為寵物,並形成了密切的關係,幾乎馴服了這些小動物。
考古學家們在陽街沙遺址中挖掘到了野兔的遺骸,並猜測它們就在遺址中的古代人類聚居點附近生存,那時候的居民們甚至可能餵養過它們,這表明從那個時候起古代的居民們就開始把野兔當作寵物了。
這種「共生」關係可能是自然開始的,這些小動物被吸引到人類種植的農作物場地中,與人類的關係逐漸變得親密,最終進化成寵物。考古學家甚至猜測,早期的人類可能還將這些動物看作神靈來崇敬,因為他們在當地發掘中發現了一些與野兔有關的手工藝術品,這些藝術品可能是用來祭拜的。中國北方其他的遺址挖掘,同樣顯示了3000年前開始的野兔的象徵性描述。
在大約公元前2900年到2800年早期的陽街沙遺址中,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同位素分析了54隻沙漠野兔(Lepus capensis)的骨骼。同位素水平受動物攝入的營養素類型的影響,不同食物的同位素比例不同,其組成可以幫助了解古代動物和人類吃什麼。大多數動物被發現吃過野生植物,但大約五分之一動物的食物,被發現是農民長期種植的穀子。
來自復旦大學的首席研究人員彭菲生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發現,在新石器時代的中國,除了獵人和被獵殺者之外,還有一種類似寵物的人兔關係。」其中一隻被稱為「16Y33」的兔子的飲食與豬相似,這使得研究人員相信,它可能是作為寵物生活在人類的家裡的。
相比野兔的馴化史,人類對野貓的馴化可能要晚一些。家貓是被人類由非洲野貓馴化而來的,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出土文物中並沒有關於貓的記載和考證。直到3000年前,中國古代的《禮記》《呂氏春秋》等書中才開始有關於貓的記載,還有《相貓經》《貓苑》等專門的古籍文獻出現。而在古埃及,5000年前就有了貓的木乃伊,說明古埃及人在5000年前就開始飼養並馴服貓了。但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貓的飼養和馴化並不是很廣泛,至少在中國,飼養野兔的歷史要比貓早。
研究人員在《古代》雜誌上寫道:「一些特定的動植物物種的馴化改變了人類與許多其他非馴化動植物的相互作用。」具體地說,食物生產系統為動物創造了新的生態位,引發了共生互動,即動物從與人類的關係中受益,而人類既不受益,也不損害後者,後者反過來可能影響動物的進化軌跡。
人類在石器時代開始捕獵野兔,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青銅時代,在世界上的幾個地方與野兔發展了更密切的關係。研究人員指出,追蹤人兔關係的演變有助於了解中國古代在精神、社會和經濟上是如何發展的。
研究人員寫道:「這些發現表明,在全新世中晚期,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間接影響了黃土高原野生小型哺乳動物的飲食和行為,這一過程可能形成了共同進化的軌跡。」作者指出,這樣一個過程「不僅表明了農業的發展,而且還追溯到了中國古代人類與野兔關係的重要性。」
所以下次你在考慮養貓還是養兔的時候,你可以把以上的知識點作為參考。兔兔更溫順可能是因為它們很早就被人類馴化了,貓更高冷,可能是因為它們被馴化的歷史相對來說比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