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紅山動物園園長沈志軍的一段演講在網上火了。吸引大家的,不僅是動物們在動物園裡的成長趣事,更多的是演講中所傳達的,動物管理員們對動物的滿滿愛意。然而,愛總是有「代價」,小動物的飲食啊、場館維護啊,都是真金白銀的付出。這也讓疫情期間,財政緊張的動物園園長感到「頭大」,在線「求報復」。
日常開銷「亞歷山大」 客流逐步恢復仍不及從前
「年初的時候閉園51天,收入歸零,損失了2000多萬元。有人說疫情過後,會有一波旅遊的報復性反彈,可是我等了三個多月,還沒有多少人來報復我。未來動物園將如何生存下去,讓我很焦慮。」近日,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園長沈志軍的一段演講,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動物園的經營到底如何,記者也聯繫了園長,想要問個究竟。
「3月15日開園,到3月30日,跟去年同比客流量只有去年的20%。一直到八月份的前10天,我們能看到整個遊客量在穩步上升,從最初的20%一直到上個月,遊客量恢復到60%。」因為持證持卡的遊客不少,收入只能恢復到50%左右。
從2800多隻小動物的一日三餐,到400多名員工的工資支出,到園區場館的日常維護,每天的巨額開銷,讓這位動物園園長感到「壓力山大」。雖然遊客量在恢復,但日常收入遠不及過去,疫情期間的虧損也增加了動物園的運營負擔。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目前是全國省會城市的動物園中唯一的自收自支型事業單位,門票收入佔據了總收入的85%。一直以來,為了動物園的發展,紅山動物園一直在努力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和支持。
像在野外一樣「奔放」 場館改造提高動物生活質量
沈志軍說:「動物園的核心的職能是物種保護和公眾教育,如果不能夠給動物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以及提高動物的生活福利的話,就得不到公眾的認可。」「在提高動物福利這一塊,首先是從動物的生活環境來改造,擴大它的空間,最好還是能夠模擬在野外生存的棲息地環境。從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這兩個角度,來提升動物的這種快樂感。」
經過場館改造,生活在紅山十多年的瀕危物種--鶴鴕,也開始繁殖了。從2013年到現在,這個只有3隻鶴鴕的小家庭已經變成了三十幾隻的大家族。生活在大象館的亞洲象,不僅有了可愛的遮陰棚,還可以在下面洗個痛快的涼水澡。運動區改造成沙地後,調皮的小象仿佛是一臺快樂的挖掘機。而這些只是動物管理員們為動物所付出的九牛一毛,更多細節還等待遊客自己去挖掘。
「2017年之後的改造理念,更加側重於沉浸式的動物場館的改造。今年我們還有好幾個館(改造完成),比如說國慶前將會開放的熊館和狼館,今年年底還會有虎館和本土區,明年的5月份,還會有從南美洲跨到大洋洲、跨到古印度大陸的綜合區域。」
「網友的評論都看了」 園區升級會更考慮遊客體驗
不少網友對紅山動物園表示支持,會「組團去遊玩」,還有網友喊話,「自己作為一個外地人,已經報復性去七八趟了。」不過,也有網友提出,除了為動物考慮,也要為遊客多考慮。
沈志軍回應:「這是鞭策,也是對我們的厚愛。比如說我們的山路比較陡,動物園比較大、路也比較錯綜複雜。我們會按照網友給我們提的好的建議,完善我們的標識系統,在一些比較陡坡的地方,加設一些無障礙通道。也會去考慮做智能化的(升級),比如說導覽系統。」
大家或許不知道,這位動物園園長在養動物前,其實是和植物打交道的。記者與他交流,感覺他對自然的理解與付出是深刻、真誠的。除了改造動物們的生活環境,提高它們的生活質量,動物園在救治、收養野生動物方面也做了不少貢獻。為了讓社會更好地認識、了解動物,他們是疫情期間,第一個開通網上雲直播的動物園。也正是通過網絡互動,在網友的幫助下,解決了疫情期間動物飼料受物流影響的問題,一些電商主動幫動物園渡過難關。如今,南京紅山動物園也在積極聽取網友的意見,進一步提高遊客的遊覽體驗。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王雪彤 編輯/趙夢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