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觀賞鴕鳥,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到動物園,殊不知在烏拉特中旗甘其毛都鎮德日素嘎查的廣袤草原上,一群非洲鴕鳥已安家,吸引眾人眼球,還為牧民敲開了致富門。
「走,到老竇家去看『大鳥』!」去年7月,烏拉特中旗甘其毛都鎮德日素嘎查牧民有了新節目,一有時間就來到牧民竇紅光家看「大鳥」。村民們嘴裡說的「大鳥」,其實是非洲鴕鳥。4月30日,記者也來一睹它的風採。
走到竇紅光家,30隻鴕鳥或悠閒地覓食,或追逐嬉戲,或揚起細長的脖子好奇地張望。看見記者,這些大傢伙們三五成群迎過來。「別看鴕鳥個子大,一點也不笨。它們天生好奇,不害怕生人。」竇紅光說,經過大半年的養殖,他基本上摸透了鴕鳥的習性。
德日素嘎查所在地是烏拉特中旗甘其毛都鎮,在內蒙古邊境地區與蒙古國南戈壁省接壤,有390人,是以蒙古族為主的邊境純牧業嘎查,三分之二的草場為無水草場,常年多風少雨,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惡劣。近些年,旗委政府加大力度恢復、保護草場生態環境,實行禁牧,牧民積極響應,開始為增收致富找出路。
去年,竇紅光到河北考察致富項目,看到了養殖鴕鳥的前景,他二話不說就回牧區蓋圈舍,為鴕鳥營造舒適的生存環境,然後種檸條,為鴕鳥準備充足草料。諸事具備後,花了幾十萬元「引」回50多隻鴕鳥「嘗鮮」。
雖然有多年養殖肉羊、駱駝等牲畜的經驗,但養鴕鳥對竇紅光來說還是「摸著石頭過河」。「從雛鳥到3月齡最難養,是飼養成敗的重要時期,需要悉心呵護,稍有不慎就可能『夭折』。過了這個階段,就很好養活了,一天餵兩頓,很省心。」竇紅光說,現在他已因地制宜摸索出一套鴕鳥養殖技術,在他的悉心照料之下,鴕鳥健康成長。
目前鴕鳥處於發展初期,還沒有創造收益,但是提及未來,竇紅光信心滿滿。
說到鴕鳥的好處,竇紅光如數家珍,可以說鴕鳥渾身是寶:皮,質地柔韌、耐磨、透氣性好、花紋別具一格,是優質的皮革材料,用生皮做成的皮包價值上萬元;肉,鮮嫩,脂肪低、蛋白高,營養價值較高;羽毛,柔軟細滑,是製作高級羽絨或服裝飾品的上好材料;蛋,營養豐富,蛋殼還可以雕成精緻的工藝品;油還有藥用價值,能做化妝品輔料......
「一隻鳥一年的飼養成本包括飼料大概需要2200元左右,如果養殖合理,一隻鴕鳥一年產100斤左右的肉沒問題,按照市場均價50元一斤,也就是一隻鴕鳥光肉一年就可以賣到5000元。另外,兩年的鴕鳥開始產蛋,頭年產30~40枚,一枚蛋市場價賣150~200塊錢,如果把鴕鳥蛋加工成工藝品,一枚甚至可以賣到上千元。這還不算鴕鳥的皮毛,一張皮最高價值1300元,一隻鴕鳥的羽毛最高可賣600元。總體來說,鴕鳥啥都能賣錢,平均每隻一年的利潤非常可觀。」竇紅光說。
除了搞特色養殖,竇紅光還養了紅公雞、地蹼等。去年,竇紅光的紅公雞、地蹼的平均增收達到10幾萬元,也帶動了周圍牧民發展特色養殖。
談到下一步打算,竇紅光說:「我們成立了合作社,有合作社牽頭,效益相對有保證。在鎮政府的鼓勵、支持和指導下,我們準備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條件,把特色養殖效益搞上去,讓牧民的腰包都鼓起來。」
巴彥淖爾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袁雅芹/文
楊曉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