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兩米多高的修長身軀,粗壯的腿和爪,二三百斤體重,一群體型龐大的非洲鴕鳥三兩成群聚在一起,時而引吭高歌,時而低頭覓食,一副悠閒自得的樣子。若不是環境時時提醒著我,還真以為來到非洲大草原。9月17日,記者跟隨脫貧攻堅看鳳陽」媒體採訪團在千年臨淮古鎮姚灣村看到的一幕。
韓見斌就是讓這群非洲鴕鳥集體「移民」鳳陽「傑作」的締造者。2015年,下過海、務過工的韓見斌放棄優厚待遇,回到家鄉臨淮關鎮姚灣村流轉500畝土地,辦起了鴕鳥養殖場。2016年10月,鳳陽縣韓氏鴕鳥養殖基地成立。通過兩年多的發展,目前該基地已有鴕鳥120隻,其中世界體型最大的非洲鴕鳥105隻,世界第二大澳洲鴕鳥15隻。韓見斌說,明年有望建成我省最大的國家重點野生保護動物鴕鳥人工繁育基地。
「這些『大個子』鴕鳥全身都是寶啊!肉和蛋可以食用,皮和羽毛可以做皮具、裝飾品,骨頭可以熬製成鈣,就連糞便也可以作為農家有機肥。」韓見斌對鴕鳥市場耳熟能詳。他告訴記者,一個鴕鳥蛋市場價200元,一隻四五個月大的小鴕鳥也能賣個三四千塊錢,一隻成年鴕鳥能賣到兩三萬元不等,現在這些「大個子」鴕鳥已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法寶」呢!
韓見斌的「韓氏鴕鳥養殖有限公司」還是鳳陽縣首例以動物養殖帶動貧困戶脫貧項目,目前這家養殖基地不僅吸納10位村民就業,還有5戶貧困村民進場務工,幫助他們實現脫貧致富。
「由貧困戶出資認領,企業免費對認領者提供技術指導,並免費提供苜蓿青飼料,待養殖成功後再由企業對其養殖鴕鳥進行回收。」韓見斌告訴記者,這種由貧困戶認購鴕鳥,由公司統一管理和收購的無風險模式,得到村裡貧困戶的認可。
記者在現場看到,71歲的王玉虎和這群「大個子」鴕鳥混得再熟悉不過了,雖然陌生客人的到來,讓這些「大個子」鴕鳥還有些害怕,但對於王玉虎撫摸和餵食一點兒也不害怕。
王玉虎告訴記者,自己帶著癱瘓在床90多歲的老母親,家庭十分困難,這幾隻鴕鳥就是他利用地方提供的5萬元貸款認養的,現在每天由他對這些鴕鳥進行管理和養護,養成後再由公司以每斤18元的價格從他們手中回收,預計年收入可達2萬餘元,兩年後就能收回成本,實現脫貧。
像王玉虎一樣的還有袁學蘭等另外幾戶貧困戶,現在他們每月不僅由公司付給的1800元的報酬,而且公司還提供午餐供應。對於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王玉虎說他十分珍惜。他說,等脫貧以後他還要尋求更大的發展。
記者採訪獲悉,在鳳陽縣鴕鳥養殖只是當地以產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該縣針對貧困戶發展種養業現狀,組織開展了「鳳陽縣特色種養業扶貧千人服務進萬家活動」,組織全縣農技幹部開展包村聯戶,幫助全縣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扶貧對象「精準脫貧」。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葉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