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文《楷書結構原則之形態應變原則》回顧;
在上一篇文章中,筆者分析楷書結構布局中的形態應變原則。一條原則下,可以衍生出多種多樣的實際處理方法,但是只要滿足了這些布局原則,我們的書法作品的一筆一畫或長或短、或直或曲,或方或圓都有了依託,而非憑一念臆斷。
「詞」字形態應變的應用分析圖:通過言旁邊的變形,讓這個「言」字失去其獨立性,形態上更像一個漢字的偏旁。而後橫折鉤的折筆變形後更有了力量感。

書法,提筆書寫一個漢字之前,我們就有了一種從整體布局再到局部的字根、偏旁部首、筆畫組合的布局規劃,形成古人所謂的「胸有成竹」或者「腹稿」。書法的技能最後還在於「習慣的形成」與「潛意識本能的形成」,這與數學題的解答完全不同,但卻與我們體育技能完全相似。
「春」字在整體上是一個上尖三角形的框架。然再繼續在這種三角形中來安排筆畫排兵布陣,中宮收斂,又讓突出在中宮軀幹之外的肢體舒展開去,讓整體布局不顯得死板。

雖然數學問題的解答完全來源於邏輯推理,但是筆者實現也是將書法理論系統納入邏輯推理系統。通過對從仿生規則中衍生出來的書法原則的應用,我們可以從理論邏輯上來推理書法的筆法、結構、形態、章法條理。
十條結構原則並不需要拿每一條去「套路」每一個字。結合筆法與章法在不同的意圖下使用不同原則,讓我們的點畫結構去展示我們的希望這些書法去表達寓意,讓我們的書法不至於缺乏「思想性」。

讓我們的書法每一筆每一畫,每一結構模型都有其邏輯依託,這樣的積累,在不太長時間的積累練習之後就會有了我們自己的長進,提筆可以信手而寫,開講還能道出事點畫就位的理由與布局意圖。雖然這肯定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但是「有根有據」的起筆、行筆、收筆最終讓我們的書法書法黑白點畫寓意其中。比較「較真」的書法家比較講究書法點畫橫豎的起源與寓意,筆者以為原因就在於此。

二、包圍結構變異原則--一種特殊的「形態應變原則」;
全包圍結構、半包圍結構兩種結構構成了所謂的包圍結構。實際上除去全包圍結構之外,半包圍結構還可以細分為左(右)半包圍、上(下)半包圍、左上(右下)半包圍等情形。在對這類文字進行布局的過程中,可以在保證可識性的基礎上將包圍結構轉變為近似左右或上下結構,自然多了一種新鮮感!

本來家字是規範漢字中比較標準的上下結構,但是如果將上面的寶蓋頭寫得大一些,也就有了包圍結構的氣勢。另外一字是盛大的「盛」字,書法形態也多以上下結構轉型為上包下結構進行處理,不影響識別的基礎上,多了一點「上包下」的形態,多了險中出奇的作用(當然這樣的變形,在我們的考試之中是千萬不能用的,否則只會帶扣分的風險)。

下面是一個關於「病」的半包圍結構處理示例。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漢字的書寫方法參考了田英章先生的書寫方法。實際上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半四個角位上的半包圍結構漢字,書寫時很難把握其字態的平衡感,通過形態的變化可以給書法本身帶來一些新意,不至於「千人一面」的審美疲勞!

三、結構形態變異過程中不得忘記「主筆與應變呼應」
在上文圖例中,病字中的廣字根中厂部分離書寫,使病字在結構上有了一點左右結構中味道,筆畫結構中穿插條理在觀察者的觀過程中就有了新的變化,可能一會有了上下的層次感,一眨眼又發現文字筆畫間有了另外的條理層次。但是要是這當中蘊含的線索太多,反而讓人觀賞起來有一種混亂感。如果使用主筆的方法人為給一個文字加入一條「主線」,這條主線就容易幫助觀賞者自覺地找到一條觀賞層次。

行書與草書被稱為動態書法。用一句生動的話來形容這種動態書法的話,高手們的行劃書法經常被有稱讚「行雲流水」。行雲與流水的特點就在於軌跡圓滑流暢,每一個筆畫起筆與收筆之間總是相互映襯、相互呼應,點墨行跡一氣哈成,沒有那種阻澀感。

常言道,一字一畫。用理性的方法來分析隨興展示的書法點畫,也是一種嘗試。書法文字比畢竟是一種抽象化的語義符號,我們能讓書法在一種設計中包含豐富的寓意與故事,書法也許多就多了一份故事與觀看趣味。
書法經驗|楷書10條結構原則的應用方法分析
書法結構|楷書10大結構原則詳解5--筆畫順手原則
結構理論|楷書10大結構原則詳解之2--筆畫分布均稱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