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學習指南(連載13):三種漢碑的比較~半包圍結構的字例

2020-12-03 聞是藝術

半包圍結構的字例

(1)「司」字

《曹全碑》的「司」字的布局是求巧麗,半外框寫成45度曲角,曲處太窄裡面橫畫只能往左伸展:一是為布局扁平;二是照顧到下面的「口」字的安排。這樣就有長短畫的錯落。簡單的結構布置得很有變化,變成端正秀巧的布局。

《鮮于璜碑》的「司」字的布局則求平整中的圓潤,故將「司」字半圍框寫成鈍角曲弧,像張弓形,橫畫直寫到曲線,「口」字平正,方折和圓曲的結合,半圍框內布局豐滿緊密,端正厚重。

《石門頌》的「司」字布局是追求方直大氣,半圍框寫的很大,成三邊圍框。在轉折處都求方折中的圓筆,如半圍框、「口」字等轉折都是方折中的圓筆,是方圓結合的辦法,既方正大氣,又圓潤飄逸。(見圖238)

(2)「遺」字

《曹全碑》的「遺」字縱勢布局,這是因為橫畫多,為了上下筆畫粗細變化,「中」字筆畫重,「貝」字筆畫輕細,又將「走之」旁加點,以免上部分過空。而且筆畫稍重,形成上中下粗筆畫包圍細筆畫 「貝」字,捺筆伸展,猶如一把柄,是端正平穩布局中出奇制勝一畫。使結構起變化。在筆法上,筆畫的收筆都順鋒出尖狀,以造成秀麗的感覺。

《鮮于璜碑》的「遺」字的布局使下部分重心往下移,使「走之」筆畫往下壓,把右邊的「貝」字寫得很緊密,突出「中」字上部,有種高聳的氣勢,「走之」捺筆平直伸長是為了全字穩定,都是為了力度重量,全字穩定堅實,很注意點畫的態勢變化和造型,如「走之」四筆的態勢、造型的多樣,「貝」字的右捺點的用筆都是突破一般用筆,都是為了結構的穩重又具變化。

《石門頌》的「遺」字布局,也是使周圍筆畫寬鬆,處中間的「貝」字則筆畫細,結體小,前者是為了布局有氣勢,後者的細小布局是為了結構有變化,收放結合。「走之」旁捺筆的超長是為了結體穩定和具有不可收拾的氣勢。也很注意點畫的態勢、造型的變化,這種變化既為了全字氣勢飽滿,又為了平整中的多樣化。(見圖239)

(3)「周」字

《曹全碑》的「周」字的圍框端正,左右的撇豎畫起筆厚重,收筆尖銳。既渾厚又秀巧,下部分 「口」字則不平正,右豎長左豎短,與上部分有正斜的變化。

《鮮于璜碑》的「周」字,布局很特別,除左豎撇寫成斜曲筆外,其他筆畫大多是粗壯的豎橫筆畫,顯得方正厚重;又把最上橫畫寫成缺一個角,形成一種曲折的變化。

《石門頌》的「周」字,布局基本平正,左豎撇長筆,起收筆成曲筆,對字的格局起到定勢的作用,其它橫豎筆畫都比較平整,只是粗細、曲直、筆勢的局部變化,顯得平易、大方、穩定、飄逸。(見圖 240)

以上我們對三種名碑四類七種結構中的二十六字的結構和用筆作了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它們的不同結構布局、筆法和對筆畫的不同處理,所造成不同的書法藝術的內涵、神韻和風格。從中可以看出它們所採取的藝術手法如筆畫的收和放、疏和密,直和曲、粗和細、長和短、呼和應、俯和仰,誇張和刪簡,等等,這些既矛盾又依存的法則,創作出具有個性的神韻,審美意味的藝術造型,從中得到啟發:第一,學習傳統技法不應該盲目地模仿,要對傳統範帖的技法和藝術風格進行觀摩、研究,認識其特點,包括結構、用筆和所形成風格的特點,這樣臨摹、學習起來就能得心應手,也容易背記,容易取得成功。第二,在學習傳統技法比較有基礎的過程中,也學習到前人藝術手段,學會認識和觀察的方法、知識,對創作自己的藝術風格就有門路了。當然,個人的書法藝術風格的形成總是有個過程,從初步形成到成熟,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學習,把前人的成功經驗,把適合自己的技法運用到個人創作中去。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書藝。所以如何認識古人的創作技法、手段和藝術品味是學書者學習古代書法包括隸書的首要問題。眼高才能手高,認識是指導實踐的,沒有認識,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完全靠臨摹中逐步的認識,必然是事倍功半,決非學習隸書的科學方法。孫過庭《書譜》說:「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

隸書藝術形式和風格的關係

藝術風格,內蘊是通過形式得以表現,而形式是技巧造成的。形式既是技巧的表現,又是藝術家 審美趣味、藝術文化素質特別是個性的反映。明代項穆《書法雅言》「資學」中說:「書之法則,點畫攸 同。形之楮墨,性情各異,猶同源分派,共樹殊枝者。」唐張懷《文字論》中說的更概括:「書則一字已 見其心。」他們的言論強調,書法是書者心靈的表現,藝術的形式和內涵包括風格都是書者的主觀表現,即人的心靈的反映。唐孫過庭在《書譜》中說,書法「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慾,便 以為資」。項穆在《書法雅言》中也說:「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說明人品、性格對 筆勢所起的支配作用。孫過庭在《書譜》中還分析了九種不同性格的人在書法點畫運筆中表現出不 同的筆勢。他說,性格耿直的人,書勢挺直而乏遒麗;性格剛強的人,筆意倔強而乏溫潤;矜持謹慎的 人,用筆周到而過於拘謹,無生氣;輕率隨便的人,運筆則易任意隨便,易脫離規矩;性情溫柔的人, 毛病出於軟漫;急躁勇猛的人,運筆過於急迫;多疑的人,缺乏自信,易沉溺於疑滯遲澀;遲緩笨拙的 人,最終困於遲鈍;輕浮煩瑣的人,多受流俗的影響。人的性格、作風對操作筆勢有如此影響,自然這 也不是絕對化,但是這些歷史上著名書論家的觀點是有他的道理的。人的性格、作風甚至文化素養, 除遺傳因素以外,主要是後天環境造成的。它是受工作、教育、生活環境的影響,是長期不知不覺養 成的。自覺地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揚長避短,對掌握、提高書法藝術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如有堅定 毅力的人,就能較快地掌握書法的技法,肯動腦子肯鑽研的人,就能不斷發現自己的短長,就能不斷 地深入迅速提高自己的技法和神韻。要使自己的書法能成功並取得成就,就要不斷培養自己的性 格,不斷地學習,不斷提高修養。

形式當然有自己的規律,如虛實、疏密、粗細、剛柔、曲直、長短、反正、縱橫、繁簡等等,用對比、 呼應、協調、統一等組成完美的藝術形式。當然在運用這些藝術手法時,各種藝術又有自己的特殊形 式和規律。在運用這些手法時,一是要看各人掌握技法的熟練程度;另外即要看作者的藝術修養和 審美情趣與藝術追求。隸書的特殊形式,即隸書的筆畫的結體、筆法、章法,如何運用前面所說的藝 術手法,對每個作者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會產生自己的形式和風格,正如俗語所說:「戲法人人會變, 各有巧妙不同」。從前一節所講歷代隸書作品的不同風格就證明了這個道理。這些作品能長期為人 稱道,說明是中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瑰寶。但是它們的品味也存在不同層次,有所長短。

書法是抽象的造型藝術。自然界的具體形象經過作者主觀的認識,成為抽象化的意象,如山川 的起伏形勢,曲折的線條,高聳的山峰,雄偉的氣勢,形成一種抽象的意象感覺,積累下來,通過書法 藝術形式,即結構和點畫,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來,也反映出作者的審美情感和意趣,傳遞給讀者。這 就成為書法藝術的形式和內涵、格調。

書法的各種書體都有自己的特點,如主靜為主還是主動為主?隸書、篆書、楷書這些書體是主靜 為主,行書、草書是主動為主。它們的結構布局和筆法是不同的。主靜為主的書體主要靠橫豎畫以 及撇捺等組成構架、布局;主動為主的書體則主要靠曲弧線和筆畫聯帶組成構架和布局。不同書體 在結構和布局上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平整為主的結構布局,一種是以錯落為主的結構布局。 按書體的特點,隸書屬主靜為主的結構布局,主要靠佔主要筆畫的橫豎畫的巧妙安排,點、撇、捺、曲 鉤等是結構不可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橫豎線條構架輔助筆畫,兩者相互配合、協調組成構架的動 靜變化。結構布局是組成書法藝術形象的主要構架。書法造型的秀、拙、雅、俗,構架布局是基礎。比 如,是嚴密的結構布局還是鬆散的結構布局;是均勻呆板的結構布局還是虛實變化的結構布局;是 笨拙的結構布局還是秀巧的結構布局。如此等等,便構成書法藝術形象的基本格調。構成書法藝術 形象和基本格調的還包括筆法和線條。在傳統書論中,對書法的線條的質量要求是很講究的。清代 姚配中說:「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書之要,統於『骨氣』二 字。」所以線條的質量在於骨力。線條質量的力度、遒勁、凝重、輕飄、挺拔等等均是由用筆造成的。傳 為衛夫人的《筆陣圖》說:「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送之。」又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 力者多肉」,「多力豐筋者勝,無力無筋者病。」可見線條的筋骨是質量的重要標準。蔡邕在《九勢》一 文中說:「藏頭護尾,力在其中,下筆有力,肌膚之麗」。所謂「藏頭護尾」是用筆的方法,即是起筆逆入 藏鋒,收鋒迴轉,即宋米芾所說:「無往不收,無垂不縮」。這種中鋒藏鋒的筆法寫出來的線條顯得完整渾厚,有骨力有筋肉。此外,如提按適度,用筆的澀勁和流暢,如撇筆即需要流暢飛動,捺筆則要澀 筆徐行。豐富的筆法造成了對線條的豐富表現力,造成了多種的線條美感。項穆在《書法雅言》中說: 「人之於書,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書也,修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 得宜,剛柔互濟,猶世之論相者,不肥不瘦,不長不短,為端美也。此中行之書也」。又說:「若專尚清 勁,偏於瘦矣。瘦則骨氣而勁,而體態多瘠。獨工豐豔,偏於肥矣。肥則體常妍,而骨氣每弱」。他又 說:「使骨氣瘦峭,加之沈密雅潤,端莊婉暢,雖瘦而實腴也。體態肥纖,加之便捷遒勁,流麗峻結,雖 肥而實秀也。瘦而腴者,謂之清妙,不清則不妙也。肥而秀者,謂之豐豔,不豐則不豔也。」項穆把書 法形體的造型美分為三類:肥、中、瘦。他崇尚中和端莊美。如果瘦峭,則要沈密雅潤,瘦腴則是美的 形象;如果肥纖,要流麗,才是豐豔美的形象。所以瘦和肥都可以是美的。但不可以瘦骨嶙嶙,也不 可肥而拙,這都是不美的,是書法造型上的弊病,應該避免。

要掌握形式和格調美,一是學習傳統的造型的技法,臨摹研究範帖的結構布局和筆法,並要不 斷臨習、對照、比較、研究,還要研究其他好的碑帖的結構布局、筆法的造型美。二是要在不斷臨摹和 創作中總結經驗、體會,提高對隸書造型美的眼力和技法的表現力。三是隨著隸書藝術的發展,敢於 創新,敢於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表現手段更加豐富,使形式和造型更加新穎。

相關焦點

  • 漢碑,乃學習隸書之典範!
    《張遷碑》對於寫隸書,是終身離不開的,書寫內涵豐富。《石門頌》的用筆與其他漢碑不太一樣,更多趨向於中鋒用筆,是大家學習的經典之作。>內松外緊的隸書作品,而《張遷碑》屬於內緊外松的作品。其他漢碑比較注重蠶頭燕尾和方筆的轉折。它更多的趨向於中鋒用筆,也是它的靈魂。
  • 名師沈金加書法微課堂 | 半包圍、全包圍結構
    名師沈金加書法微課堂 | 半包圍、全包圍結構 2020-05-30 2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掌握一個漢字規律,寫好半包圍結構的字
    除此之外,還有存在一類結構叫包圍結構,而包圍結構又分為全包圍和半包圍,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半包圍結構的寫法規律。 半包圍結構分為四種,分別是上包下、下包上、左包右、右包左,我們一一來分析: 第一、上包下,舉幾個例字:會、今、令等 這裡有個要點,既然是半包圍結構,就要寫出半包圍結構的樣子,切忌不要寫成全包圍或上下結構。 有朋友會問,怎麼可能呢?
  • 掌握一個規律,半包圍結構的字寫得很好看
    顧名思義,上下安排的叫上下結構,左右安排的叫左右結構,延伸一下,上下結構中還包括上中下結構,左右結構還包括左中右結構。除此之外,還有存在一類結構叫包圍結構,而包圍結構又分為全包圍和半包圍,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半包圍結構的寫法規律。
  • 學會11個隸書筆畫,你的《乙瑛碑》就不一樣了
    如下圖中字例的點都是這種情況: 這個特徵在其他漢碑中是不多見的,是《乙瑛碑》的代表性筆畫。下面的字例就是這種情況: 但不出鋒時,往往在末尾回帶,有時寫出一個小鉤,呼應下一個筆畫;有的將回帶筆鋒藏於筆畫中,使寫出的彎筆筆畫厚重而粗壯,相對比較誇張。如下面的四個字例:
  • 200年前的一部「隸書神帖」,這字千年難遇,讓書法界無人不服!
    他書法的學習上,初學者有一個認知不清的問題,那就是寫好「規範字」和學習書法的問題。倘若你單純只想為了考試多得分,想讓自己的字更加漂亮,找一本漂亮的字帖,練上幾個月,就會出效果。倘若你是想學習真正的書法的話,可能將會付出一生的光陰!
  • 包圍結構的字怎麼寫好?
    包圍結構,就是我們在偏旁部首一節中介紹的字框類。包圍結構的字是由外框和被包圍部件兩部分組成,分為兩面包圍、三面包圍和全包圍三大類。一、兩面包圍1.左上包圍右下結構。指左面和上面有邊框包圍的字。書寫時,邊框要適當縮小,被包圍的部分要向右下方有所顯露。2.左下包圍右上結構。指左面和下面有邊框包圍的字。書寫時,被包圍部分有向上顯露、和與左上齊平以及低於左上三種情況,但絕不可以像右面突出。
  • 左下包圍字結構在楷書中是如何佔位的,布局的時候注意什麼
    左下包圍部首在楷書中的佔位是在左下兩個面。半包圍的部分,整體應該向左傾斜,形成一個呼應的關係,面對左下包圍的部首中底部的長捺應該儘量向右邊伸展,應當完全拖住上面內部的部首結構。這是左下包圍的特點。在包圍內字應該右側對底部捺畫還要預留相對的空間舉例幾個字看對應看一下。
  • 書法結構|楷書結構10大原則之9--包圍結構變異原則
    比較「較真」的書法家比較講究書法點畫橫豎的起源與寓意,筆者以為原因就在於此。全包圍結構、半包圍結構兩種結構構成了所謂的包圍結構。實際上除去全包圍結構之外,半包圍結構還可以細分為左(右)半包圍、上(下)半包圍、左上(右下)半包圍等情形。在對這類文字進行布局的過程中,可以在保證可識性的基礎上將包圍結構轉變為近似左右或上下結構,自然多了一種新鮮感!
  • 包圍結構的字體如何寫好,這些都是基本的方法
    漢字裡面有很多字體的結體是包圍或半包圍結構形狀。針對這一類字體,如何寫好呢?這是很多書法練習者不得不面對的難題。說實話,包圍、半包圍結構的字體確實不好寫。能把它們寫好,要具備一定的書法基本功。今天,夢筆生輝就與大家一起來分享包圍結構字體的書寫技巧,建議收藏好。
  • 楷書半包圍結構字,內外靠攏,內緊外松是什麼佔位方法
    半包圍結構的字,在書法中我們都是清楚,是由內外兩部分合成的字。那麼我們要看兩部分的相對位置關係,有一種就稱為內外靠攏,和另外一種內緊外松。內外靠攏在半包圍結構字中,內外兩部分必須相互靠攏也可以簡單的理解成虛接或者實接。相互形成整體。
  • 掌握八大結構規律,你的鋼筆字不好看都難!
    學習硬筆書法 往往入門易提升難 其實練字百遍 不如多掌握並靈活運用 一些結構規律 分享八大練字的結構規律 幫助你迅速提升硬筆書法
  • 會是什麼結構的字 會屬於什麼結構的字
    會字大家都認識,但是有很多人不清楚會是什麼結構的字,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會是上下結構的字,上面是人字,下面是雲字。會最早見於甲骨文 。本義未明,可能是積聚禾穀的意思,引申為聚合、會合。由此義引申為盟誓、聚會、相遇、符合,還引申出兩個名詞義:一是器蓋兒,二是都會,即人口集散之所。又由相遇義引申為機會和副詞義恰、適逢。
  • 王羲之《蘭亭序》臨習技法簡析之11:包圍結構的形式與方法
    在王羲之蘭亭序裡,古乾書院也找出了一部分包圍結構的例字,以便本期講解。大家知道,包圍結構的結構方法一般可分為半包圍和全包圍的形式。其中半包圍結構又可分為:左上包圍、右上包圍、左下包圍、上三面包圍、下三面包圍等。
  • 隸書教程,輕鬆入門
    隸變後的字,與篆書相比,就是具備了鮮明的點畫持徵。筆法有方有圓,方圓並用。下面,書法思考以明朗的筆跡演示,結合相對切實的例字,給大家詳盡講解隸書的基本寫法。掌握這些基本寫法後,隸書的基礎成就了一大步。難得好教程,務必收藏好,或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一、橫畫 橫畫是隸書中有特色的筆畫。往往以「橫飛」為美。隸書的橫畫有兩種,一為平橫,一為波橫。
  • 給你一本隸書《西狹頌》,你會怎麼去臨摹?
    而相比下「碑」, 「人」的這種創造性價值的外化則明顯得多,因為「碑」的製作條件比較優越,首先是表面光滑平整,線條的細微之處也可深人刻畫,另外其規整的形式也造就了均勻穩安的章法。《西狹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狹頌》,亦稱《李翕頌》《惠安西表》,位於甘肅成縣天井山棧道中。東漢靈帝建寧四年(171年)6月13日刻。
  • 「包圍結構」的漢字,書寫時有八大規律!
    漢字結構有「獨體字」與「合體字」之分。其中,「合體字」又可以分為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等。包圍結構的漢字包圍結構的漢字,在書寫時有八大規律!其書寫時有不少合乎兵法的原則,如「左包右」結構中左上留下縫隙類似於「圍師必闕」原則,「突出主筆」類似於「集中優勢兵力打敵人」的原則等。具體來說,包圍結構的漢字,在書寫時包括以下八大規律!第一,左包右:左下為主筆。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特點:承甲骨文發展而來,筆畫結構更簡單些。東周后期還增加裝飾(即:鳥蟲書、繆篆)曲筆較多,線條粗而自然,字形趨向工整。字形渾厚質樸,周朝末年趨向流利秀拔。因為金文一般先在模子上刻字,可以修改。字體多不固定,一個字多種寫法。三、篆書篆書,即官書(篆書,掾也;掾,古代官員統稱)。篆書分為大篆、小篆兩種,而小篆由大篆「省改」而成。
  • 四字隸書書法作品欣賞 細細品味才見精巧
    四字隸書書法作品欣賞 細細品味才見精巧 2019年07月24日 21:3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我們經常可以見到書法家在給人寫字的時候,一般寫四個字的時候比較多
  • 說臨隸書《西狹頌》
    原因有三,一是幾個比較有名的隸書碑帖都寫過了一遍,對隸書的新鮮感漸失。 三是寫完了一遍現代人集字而成的《曹全碑》風格的《千字文》文後,發現對隸書的熟識感漸失,原先寫過的隸書竟然漸漸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