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鹿,是政權的代名詞,其象徵意義在演義中也多次出現。其中最著名當屬許田射鹿:轉過土坡,忽見荊棘中趕出一隻大鹿。帝連射三箭不中,顧謂操曰:「卿射之。」操就討天子寶雕弓、金鈚箭,扣滿一射,正中鹿背,倒於草中。
群臣將校,見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踴躍向帝呼「萬歲」。曹操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眾皆失色。——20回獻帝三射不中——失勢;曹操一箭中的——得勢。又有遷都童謠: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6回鹿,再一次象徵了皇權。再有小霸王逐鹿喪身:一日,孫策引軍會獵於丹徒之西山,趕起一大鹿,策縱馬上山逐之。
正趕之間,只見樹林之內有三個人持槍帶弓而立。——29回孫策逐鹿遇刺客,從此退出歷史舞臺。還有曹睿不肯射鹿:睿年至十五歲,弓馬熟嫻。當年春二月,丕帶睿出獵。行於山塢之間,趕出子母二鹿,丕一箭射倒母鹿,回觀小鹿馳於曹睿馬前。丕大呼曰:「吾兒何不射之?」睿在馬上泣告曰:「陛下已殺其母,臣安忍復殺其子也。」丕聞之,擲弓於地曰:「吾兒真仁德之主也!」於是遂封睿為平原王。——91回曹丕射鹿——稱帝(曹睿15歲剛好是曹丕稱帝那一年);而曹睿不肯射——曹魏政權從他開始走下坡路。
看到評論中有朋友問許田射鹿時劉備射中一兔,是否也有其象徵意義?帝曰:「朕今欲看皇叔射獵。」玄德領命上馬,忽草中趕起一兔。玄德射之,一箭正中那兔。帝喝採。——20回我認為也是有的:法正曰:「益州天府之國,非治亂之主,不可居也,今劉季玉不能用賢,此業不久必屬他人。今日自付與將軍,不可錯失。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將軍欲取,某當效死。」——60回以兔指代益州,看來都是命中注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