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鹿文化的興盛:當時的文人為何對鹿如此喜愛?

2021-01-08 騰訊網

所謂「歌以言志,詩以詠志」。中國文人講究含蓄,因此在多數情況下,他們總習慣用詩歌表達自己的心中志趣。從先秦時期勞動人民的真情詠唱——《詩經》,再到口口相傳歷久彌新的盛世經典——《全唐詩》,都從另外一種角度,表達了當時文人的審美志趣。

實際上,無論是先秦典籍,還是盛唐文化,文人對於小鹿的熱情卻從未衰減。尤其在唐詩中,帶有鹿意象的詩歌,更是高達400餘首。諸如李白、杜甫等名家人物,也都對鹿多有贊詠。其實,這正好表明了唐人對於小鹿的喜愛。

一、唐人對鹿持全面接受態度

研究唐代歷史可以發現,唐人對小鹿的喜愛,主要可分為意象與實物兩個方面。從意象上看,鹿意象常出現在文人作品中;而從實際生活考慮,鹿也經常出現在唐人的日常生活中。

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有詩云:「日暮餐龜殼,開寒御鹿裘。」這裡說的「鹿裘」,便是唐人常用的一種禦寒物品。劉禹錫也說:「計會雪中爭挈榼,鹿裘鶴氅遞相過。」實際上,「鹿裘」不僅有不錯的禦寒功效,而且它的成本也不高,因此頗受世人喜愛。

除此之外,鹿也經常被用作其他裝飾物,如鹿巾、鹿飾等物。從唐詩中的意象研究來看,唐人頻繁使用這些鹿飾物品,是在表明自己的超然物外與灑脫自由。

至於這個現象,可以結合鹿的生活習性來考慮。在古人眼中,小鹿是自然中的精靈。它們無憂無慮,自由灑脫,不沾染世俗之氣,亦有純美可愛之氣息。唐代文人好用鹿飾品,實則是追求鹿的精神自由,以表明自己灑脫不羈自由爛漫的志趣。

唐人對鹿是持有全面接受態度的,因而除了鹿飾品以外,它還是一道經典美食。唐代崇尚道家,李氏皇族以老子為祖先,因此唐代社會也多尊道。而在道家看來,鹿肉「服食可成仙」。因此在不少唐代典籍中,不少道士都將鹿肉精心 烹飪,並常年食用。

上述可見,鹿作為一個實物,與唐人的衣食住行有著頗為密切的關係。在此情形之下,小鹿自然經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而被廣泛關注,以致唐人吟詠。

二、唐代之前的鹿意象

在唐詩之前,鹿意象便經常被廣泛運用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在唐代之前的社會原因,總能為鹿意象提供新的素材與源泉。

早在先秦時期,《詩經》中常以鹿為起興。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楚辭》中的鹿意象,多是虛幻遙遠的仙家之鹿,這為道教人士食鹿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到了漢代,小鹿多為德行的象徵。君子高潔,喻作小鹿。而且鹿意象還經常與鶴意象一起使用。白鶴生活在沼澤地,但卻「出淤泥而不染」,還嚮往天空。古人把這兩種祥瑞之首放在一起,如前文詩句中的「鹿裘鶴氅」,便能表明文人的高潔傲岸。

魏晉時期,由於戰亂頻發,不少士族隱居山林,於是逐漸衍生出了避世與隱逸的風氣。正如眾所周知的「竹林七賢」,便是魏晉名士的傑出代表。巧合的是,鹿也生活在山林之中。由此一來,不少文人經常以鹿自比,以表達自己的隱逸志趣。

另外,鹿之所以被當做一種祥瑞之首,還因為它與麒麟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古人心中,麒麟是遠古四靈之一,它是無數部落融合後的影子,代表著走獸之王。而在訓詁學中,麟本身就是鹿屬。

在許慎《說文解字》中,麒麟與鹿也密不可分。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從鹿,其聲。」麟「大牝鹿也,從鹿,粦聲。」也就是說,麒麟這種想像中神物,是以鹿為一定原型基礎創造出來的。而且從種群上看,麒麟與鹿的關係十分親厚。於是《舊唐書》中說:「麟之來,一鹿引之,群鹿隨之,光華不可正視。」

值得一提的是,麒麟之仁德,與鹿之德行如出一轍。孔子認為麒麟是仁義、祥瑞之首,代表著太平盛世。而鹿又與麒麟關係親近,因此鹿的祥瑞之兆也愈發流傳。尤其在盛唐時期,鹿恰好滿足了唐人生於盛世的幸福感,於是它的地位也愈發尊崇。

三、鹿意象在唐詩中的分類

經過多年的文化積累,鹿意象到唐代時,已經愈發豐富。從大體上看,鹿意象在唐詩中主要有三個方向:

其一是歸隱之風。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儘管唐代有盛世之景,但依舊不排除有一些文人仕途不順。在官場上遭受打擊後,這些文人又受到道家隱逸思想,故而紛紛選擇歸隱山林。

而生活在山林中的小鹿,便成了他們的精神寄託。有詩中隱者之稱的孟浩然,便在《夜歸鹿門歌》中寫道:「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其二是祈盼祥瑞。《藝文類聚》中說:「夫鹿者,純善之獸,五色光輝,王者孝則至。王者承先聖法度,無所遺失,則白鹿來。」

因此在初唐之時,不少文人紛紛以詩歌頌鹿,以表達自己對國家昌盛繁榮的美好溯源。如韋表微在《池州夫子廟麟臺》中寫道:「世治則麟,世亂則麇。出非其時,麋鹿同群。」

其三是勸諫世人。有一個成語,叫做「逐鹿中原」,說明鹿意象還代表王權更迭與朝代更替。李白在《贈薛校書》中寫道:「我有吳越曲,無人知此音。姑蘇成蔓草,麋鹿空悲吟。」

這裡提到的鹿意象,便是化用伍子胥勸諫楚王的歷史典故。李白以後,「姑蘇麋鹿」這一典故在唐詩中被人廣泛運用,成為王朝更迭的象徵。

參考文獻:

《詩經》

《楚辭》

《全唐詩》

《舊唐書》

《新唐書》

《藝文類聚》

《說文解字》

相關焦點

  • 鹿的數量如此龐大,為何沒有像豬羊牛肉一樣,成為主流食用肉類?
    鹿的數量如此龐大,卻為何沒有像豬羊牛肉一樣,成為主流食用肉類?數一數這是宅在家裡缺米少糧的第多少天了呢?掰著手指數了數發現時間長達根本就數不過來了,疫情限制了自由不說,關鍵是,限制了我的食糧,沒有零食,沒有米飯,最關鍵的是沒有肉!
  • 中國鹿文化由來已久,養鹿也是很有文化滴~~~
    鹿文化在中國的歷史由來已久在公元前14世紀殷紂王建築了「大三裡、高千尺」的鹿苑,這是中國最早的有關鹿的記載
  • 奈良除了餵小鹿鹿鹿鹿鹿鹿鹿鹿鹿,還能去哪?
    除了各種國寶級寺院神社建築,奈良最出名的就是這群野生放養隨時出沒的,作為國家天然紀念物的鹿。鹿像追逐少女的痴漢一樣圍著人做什麼?當然是要「鹿せんべい(鹿仙貝)」啦。奈良簡介奈良縣是日本歷史文化遺產的寶庫,縣政府所在地的奈良市是日本著名的歷史城市和國際觀光城市。奈良縣大致位於日本的中央部,四周為大阪府、京都府、和歌山縣、三重縣所環繞,屬內陸縣。由被稱為「近畿之屋頂」的紀伊山地及擴展至北側的平原組成,縣政府所在地是奈良市。從6世紀開始這裡就是日本佛教文化的中心,也是日本的古都。
  • 關於日本旅行:奈良鹿刷新記錄,咬傷近80%中國人,為何如此兇?
    說起日本小半球的大部分的朋友應該不會陌生,日本自古以來與我國有著很深的淵源,但是仍然有不少的國內朋友,去往日本,感受日本特色的文化,今天小編就要給大家介紹關於日本旅行的話題,日本的奈良鹿位於奈良公園,一直是日本的國家級野生動物,隨著當地旅遊業的蓬勃發展,被國內外遊客熟知,紛紛前來。
  • 鹿文化:古代瑞獸,商王武丁喜「逐鹿」,新科舉人聚餐「鹿鳴宴」
    又因「鹿」字和「祿」諧音,因而在一些吉祥的圖案中,又以鹿表示福氣或當官享受俸祿的意思。在儒家文化中,鹿也是帝王仁德的象徵,白鹿的隱現常常被附會為檢驗帝王德政的好壞和上天意志的表現。在道教文化中,鹿又常常是仙人的坐騎,比如在道教神話中,南極仙翁的坐騎就是一隻白鹿,所以鹿又被稱為仙獸。「鹿」字又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撰寫的特別傳神,那歧出的角,長長的頸尤其傳神。
  • 帶「鹿」字的詩詞、成語有哪些?
    而在北方漁獵民族中,鹿文化傳統則綿延不衰,滿清君臨天下,這文化便又一次復興,曼延於宮殿、神壇和草棚。       唐代州縣官宴請得中舉子「歌鹿鳴曲」、「設鹿鳴宴」,在食譜中已有「鹿胃脯」的記載。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詳細的記述了鹿肉的烹飪技術。至清朝鹿肉則成為貢品。近代由於養鹿業的發展,以鹿肉為原料的佳餚不下百十種,成為我國食文化的光輝一頁。
  • 鹿為何被稱為仙獸?儒釋道文化與鹿的淵源,看了再也不喝鹿茸酒了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動物和文化結合緊密,比如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麒麟被中國人視為瑞獸,烏鴉被視為不詳。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鹿文化,鹿在中國通常被視為道家文化中的一個吉祥物,道教神仙南極仙翁的坐騎就是一隻白鹿,而事實上,不只在道家,鹿與我國傳統的儒釋道文化都具有深厚的淵源。
  • 顏值高諧音吉 鹿紋流行千年不衰
    明永樂 青花松鹿紋盤  吉祥紋飾系列  鹿紋不僅在古代深受人們青睞,至今仍是流行元素,現代人對它的喜愛不亞於古人。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鹿的形象好,顏值高;二是其文化內涵豐富,吉祥寓意多種多樣。  文/圖 鍾葵  鹿的形象高票當選最美動物  在中國裝飾藝術史上,一種紋樣的受歡迎程度,往往取決於其原型的形象特徵及象徵意義,那些形象突出、文化內涵豐富的紋樣,往往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鹿紋之所以自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青睞,正是具備了這兩個要素。
  • 西方人為何如此迷戀鹿這種動物?有什麼寓意嗎?
    鹿在西方文化中一直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我們熟知的聖誕節中,馴鹿就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那麼,西方文化和鹿到底有什麼淵源呢?這還得從早期人類說起。事實上,從舊石器時代起,歐洲祖先克魯馬努人就已經開始食用馴鹿了。這種營養豐富,質地鮮美的肉類一經發現就受到了眾多遊牧民族的青睞,使其很快就成為了古老餐桌上一道傳統「硬菜」。
  • 孟浩然《夜歸鹿門山歌》:寫淡泊寧靜之詩,求爛俗名利之事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縱覽孟浩然的詩,幾乎都是淡泊寧靜,空靈致遠。讀他的詩,有種清幽冷淡的情緒,驟然瀰漫讀者的內心。這樣一位寫著高雅悠然,仿佛遠離塵世詩作的孟夫子,他的現實生活,卻是笙歌宴酒,孜孜仕途。
  • 鹿是政權和長壽的象徵
    三星高照圖  古代「四靈」中龍和麒麟都有鹿的特徵,可見鹿在古代吉祥文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長壽的象徵,在古代還代表政權和帝位。蒯通將鹿比喻為政權,可見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張果老與仙鹿有緣  關於鹿的長壽,除《抱樸子》的記載外,《太平廣記》還有一個記載:唐玄宗曾於鹹陽近郊狩獵,見一隻大鹿在前面奔跑,就命人引弓將大鹿射倒在地。回到宮廷後,玄宗命御廚精心炮製一餐鹿肉宴,御廚正準備動手時,恰好給張果老看見了。張果老見這隻鹿不同尋常,就對唐玄宗說:「這是一隻仙鹿,已經滿千歲了。
  • 鬥雞之戲|唐代的自娛遊藝活動:當年重意氣,先佔鬥雞場
    豐富多彩的鬥雞遊藝活動,是唐代文人詩歌文學創作的藝術源泉,亦是唐代社會各階層人士熱衷於鬥雞遊藝活動的結果,更是是唐代娛樂遊藝文化繁榮的生動寫照。鬥雞之戲不僅是唐人宮廷、士大夫、詩人、民間百姓十分喜愛的日常娛樂遊藝,更是唐代寒食節重要的節日習俗活動,正所謂「紅染桃花雪壓梨,玲瓏雞子鬥贏時」,鬥雞以娛樂怡情,頗具盛唐氣象。
  • 日本奈良鹿攻擊遊客事件創新高,治癒之鹿為何變「暴躁」?
    在日本古都奈良,四處可見野生鹿。公元710年日本遷都奈良,傳說當時藤原氏守護神騎著白鹿到現今的春日大社,人們從此視鹿為「神的使者」。很多遊客到訪奈良,最期待的就是去奈良公園餵鹿,然而近年來鹿咬傷或衝撞遊客的事件時有發生,奈良鹿也有了「鹿匪」的別稱。
  • 屬鼠為何敬稱子神、坎精、老蟲、家鹿
    唐代的柳宗元又有文章《三戒·詠某氏百之鼠》中寫道:「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異甚。以為己生歲值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畜貓犬,又禁僮勿擊鼠。」老鼠也被稱為「坎精」。《坎》卦有隱伏、勞、陷等義,在幹支中當「子」,因稱鼠為「坎精」。《新唐書·王孝傑傳》:「初,進軍平州,白鼠晝入營頓伏,皆謂『 鼠,坎精,胡象也,白質歸命,天亡之兆 』。及戰,乃孝傑覆焉。
  • 萌萌噠:再也不用大老遠跑去奈良看鹿了!明孝陵把「梅花山 梅花谷...
    此後皇家歷代有養鹿之風,明太祖朱元璋建造明孝陵時,也在孝陵陵區內養鹿千頭,鹿的脖子上掛有銀牌,上有「長生」字樣,故後人稱孝陵鹿為「長生鹿」或「銀牌鹿」。「長生鹿」在明孝陵蕃息300多年,跨越明清兩代,清代康熙年間康熙帝謁陵時尚有鹿穿梭於林間。上世紀70年代,明孝陵曾恢復了養殖梅花鹿,努力恢復鐘山「梅花鹿」文化,可惜並未延續下來。
  • 鹿: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這種「瑞獸」是大自然中真實存在的一種動物——鹿。它溫順可愛、體態矯健,深受人們的喜歡。在漫長的中華文化長河中,人們也為它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首先,鹿是美麗的代言。
  • 品香、點茶、繪畫、插花,北宋文人為何如此愛「閒事」?
    那麼北宋文人為何如此「愛閒事」呢?「重文輕武」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北宋文人「愛閒事」北宋文人愛閒事並非出自一時興起,探究內在原因,便會發現,北宋文人愛閒事是有歷史原因的。首先政治上,北宋自太祖建國以來,便立下了重文輕武的政策,其實這也不難理解,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便是依靠武力。
  • 民間故事:新娘費盡心機救下山鹿,山鹿竟報大恩
    是時獵人追趕而至,便要索回山鹿,當時新娘頓覺奇怪,何以他家正在祭祖上香之時,會跑來一隻山鹿,因此就建議翁婆不要將山鹿還給獵人,也許這隻山鹿與咱們一家有什麼因緣,不然山間地方遼闊何處不去,怎會跑進我們家逃生,因此我們一定要救山鹿才好。
  • 當新娘執意救下山鹿 , 兩年後山鹿竟救了她全家
    這時獵人追趕而至,便要索回山鹿,當時新娘頓覺奇怪,何以他家正在祭祖上香當兒,會跑來一隻山鹿,因此就建議翁婆不要將山鹿還給獵人,也許這隻山鹿與咱們一家有什麼因緣,不然山間地方遼闊何處不去,怎會跑進我家逃生,因此我們一定要救山鹿才好。當時翁婆二人亦覺新娘言之有理,不準備把鹿還給獵人。
  • 奈良,點頭感恩的鹿
    直到唐末的公元895年,兩百多年間,日本一共派出了十九批遣唐使,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團多達百人以上,甚至多至五百餘人,唐朝的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傳入日本。公元710-794年,日本的首都奈良,就是仿效唐都長安而建,稱為「平城京」。日本在奈良建都之時,唐朝正值武則天退位後的混亂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