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鹿是政權和長壽的象徵
宋 年畫《仙巖壽鹿》
明 汪肇《五鹿圖》
清 百鹿尊
八仙之一張果老
三星高照圖
古代「四靈」中龍和麒麟都有鹿的特徵,可見鹿在古代吉祥文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長壽的象徵,在古代還代表政權和帝位。尤其是白鹿,人們稱之為「仙鹿」或「天祿」,視之為祥瑞神奇的瑞獸。古人認為「王者孝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亦見」。又將白鹿的出現視為天下太平的標誌。在這一點上,古代瑞獸中唯有鳳和麒麟可與白鹿媲美。
文/圖 鍾葵
古代吉祥物·鹿
鹿是大自然中常見的動物,它的形體奇特,四肢細長,身上有漂亮的花點,牡鹿還長著枝角,形象十分可愛。
在龍、鳳、麒麟、龜「四靈」中,龍和麒麟的造型均與鹿有關,龍的角似鹿,麒麟是鹿身。古人選擇鹿作為龍和麒麟的原型之一,是因為鹿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是古人心目中祥瑞神奇的動物。《春秋運鬥樞》稱:「瑤光散為鹿。」瑤光,即祥瑞之光,意為鹿是瑤光散開而生成的,它是祥瑞之兆。當然這種瑞獸不是指一般的鹿,而是白鹿。晉葛洪《抱樸子》稱:「鹿壽千歲,滿五百歲則白。」是說鹿能活千年以上,從滿五百歲開始,其色就變白,成為白鹿。據說白鹿常與仙人為伍,老子就經常乘白鹿出遊。
君王聖明 白鹿現世
古代祥瑞學說認為,君王仁孝聖明時,白鹿就會現世。如《符瑞志》稱:「鹿為純善祿獸。王者孝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亦見。」有人稱白鹿為「天鹿」或者乾脆寫成「天祿」。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有桃拔、獅子、犀牛。」《注》曰:「桃拔……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者或為闢邪。」宋代歐陽修在《集古錄》中也曾提及天鹿。
鹿在古代還是政權和帝位的象徵。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漢高祖劉邦在逮捕辯士蒯通後,問他為什麼煽動韓信造反,蒯通回答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烹之邪?」漢高祖本來想把蒯通烹了,聽他說了這番話,就把他釋放了。蒯通將鹿比喻為政權,可見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張果老與仙鹿有緣
關於鹿的長壽,除《抱樸子》的記載外,《太平廣記》還有一個記載:唐玄宗曾於鹹陽近郊狩獵,見一隻大鹿在前面奔跑,就命人引弓將大鹿射倒在地。回到宮廷後,玄宗命御廚精心炮製一餐鹿肉宴,御廚正準備動手時,恰好給張果老看見了。張果老見這隻鹿不同尋常,就對唐玄宗說:「這是一隻仙鹿,已經滿千歲了。記得漢武帝元狩五年,臣曾陪漢武帝在上林苑狩獵,活捉此鹿。臣當時上奏說:『這是一隻仙鹿,壽將千歲,今天既然活捉到它,不如把它放生了。』剛好漢武帝崇尚神仙,於是就採納了臣的建議,命東方朔製作一塊銅牌,在牌上刻上文字,標上當時的年號,繫於鹿的左角之下,就把它放了,不信請驗看。」
唐玄宗聽後,就命人查看鹿角,果然發現左角下有一銅牌,長二寸許,但上面所刻文字已模糊不清。唐玄宗又問:「元狩五年是什麼年,到現在相隔多少年?」張果老回答說:「當年是癸亥年,是漢武帝開始開鑿昆明池那年,現在是甲戌歲,距今已經842年了。」唐玄宗命天文官核對年份,結果和張果老所說的一致,唐玄宗感嘆道:「異哉!張果老能言漢武帝時事,真所謂至人也!」當然,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傳說,不能信以為真。不過從中可以了解到古人一直認為鹿是很長壽的,自漢代開始就把鹿視為長壽的象徵。
鹿全身都是寶,既有食用價值,又有藥用價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獸部·鹿》之「集解」中對鹿有這樣的描述:「鹿,處處山林中有之。馬身羊尾,頭側而長,高腳而行速。牡者有角,夏至則解。大如小馬,黃質白斑,俗稱馬鹿。牝者無角,小而無斑,毛雜黃白色,俗稱麀鹿,孕六月而生子。鹿性淫,一牡常交數牝,謂之聚。性喜食龜,能別良草。食則相呼,行則同旅,居則環角外向以防害,臥則口朝尾閭,以通督脈。」
駱賓王諷刺武則天「聚麀」
此處提到古代常用「聚」形容鹿性之淫,謂之「聚麀」,「聚」即「共」之意,《禮記·典禮上》稱:「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意為禽獸不知父子夫婦之倫,故有父子共牝之事,而鹿就是這種動物。唐代武則天先為唐太宗的才人,後又與唐太宗之子李治勾搭上。武則天當權時李敬業、魏思溫、駱賓王等人造反,駱賓王起草了一篇檄文,文中就用「聚麀」一詞形容武則天的淫亂。文中稱:「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嘗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不料武則天見到檄文後,不但不怒,還大讚駱賓王有才。她說:「宰相之過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她責怪宰相們沒有選拔好人才,使駱賓王這樣的才子因不受重用而走到朝廷的對立面。
鹿尾能「闢塵」防蟲蠹
作為吉祥動物的鹿,其吉祥寓意首先是長壽。
《本草綱目·獸部·鹿》之「集解」稱:「殷仲堪云:『鹿以白色為正。』《述異記》云:『鹿千歲為蒼,又五百歲為白,又五百歲為玄。玄鹿骨亦黑,為脯食之,可長生也。』《坤雅》云:『鹿乃仙獸,自能樂性,六十歲必懷瓊於角下,角有斑痕,紫色如點,行則有涎,不復急走。故曰:鹿戴玉而角斑,魚懷珠而鱗紫。』」可見古人認為食鹿脯有延年益壽的作用,把長壽鹿稱為「仙鹿」。
在傳統吉祥畫中,鹿常與壽星為伴,以祝長壽。又有「三星高照圖」,圖中畫老壽星騎在鹿上,後有童子相隨,上有蝙蝠高飛。「三星」是指福祿壽三星,「鹿」與「祿」同音,象徵財富地位,蝙蝠中的「蝠」字與「福」同音。「三星高照」寓意幸福、富裕、 長壽。還有「百祿圖」,圖中畫一百隻鹿在一起,象徵「百祿」。鹿和蝙蝠在一起的吉祥畫寓意「福祿雙全」。鹿和「福壽」二字在一起,也象徵「福祿壽」。
宋代還流行一種叫「仙巖壽鹿」的年畫,年畫中將仙女與白鹿畫在一起,以象徵多壽,圖畫中一個仙女手執如意,立於白鹿之後,身後有海水波濤和巖石,以示壽山福海。
鹿全身都是寶,幾乎所有部位都能入藥。沈括《夢溪筆談》稱:「北狄有駝鹿,極大而色蒼黃,無斑。角大而有文,堅瑩如玉,茸亦可用。」這裡提到駝鹿的角和茸都有用途,是難得之物。不僅如此,鹿的尾也有用,《名苑》稱:「鹿之大者曰麈,群鹿隨之,視其尾為準。其尾能闢塵,拂氈則不蠹。置茜帛中,歲久紅色不黯也。」這裡提到鹿尾有「闢塵」的作用,用它來拂去氈上的塵土,還有防蟲蠹的功效。把鹿尾放在絲綢中,鮮豔的紅色不會變黯淡。鹿有如此多的用途,難怪人們把它當吉祥物。
因鹿有群居的特性,故又有以鹿喻賓朋,以鹿鳴比喻宴會賓客之樂。古時更有所謂「鹿鳴宴」,這是為鄉試後新科舉人舉行的宴會,因宴席中要吟唱《詩經·小雅》中的「鹿鳴」之詩,故名「鹿鳴宴」。宋代殿試文武兩榜狀元設宴,同年團拜,亦稱「鹿鳴宴」。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