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勇春
盤點2020年的資本市場,各板塊指數漲幅非常可觀:上證指數+13.87%、深成指數+38.73%、中小板指數+43.91%、創業板指數+64.96%、科創板指數+39.30%。但是,根據統計,各板塊個股跑贏指數的佔比是:滬市主板33.69%、深市主板16.56%、中小板19.52、創業板20.09%、科創板24.77%,全部A股4137家跑贏指數佔比是24.99%。指數漲得好的板塊,跑贏指數的個股更少,從表象看資金在向部分題材公司、部分大市值的公司聚集。但是,拉長了時間看,這是市值與內在價值協同規律的客觀反應。
先來看一組數據。截至2020年三季度,創業板試點註冊制首批18家公司的市值增長,與內在價值增長並相關性很弱,相關係數僅為0.065。短期來看,影響這些公司市值的是概念、風口及市場對其未來的預期。
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的市值增長與內在價值增長的關聯度也一般,相關係數為0.237。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值與內在價值增長的關聯性呈逐步增大的趨勢。即在上市初期,科創板公司的市值增長更多地與行業風口以及市場對其未來增長的預期相關,但當公司經營逐步穩定之後,公司市值變動和內在價值變動的關聯性逐步增大。
創業板首批 28 家上市公司從2010年開始,市值變動和內在價值變動的相關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強。其中,第1年的兩者之間相關性較弱,相關係數為 0.14,到第 3 年,上升至 0.62,到了第10 年,市值變動與內在價值變動呈強相關性。
統計分析的結果再一次告訴我們,短期上市公司的市值變動受供求關係及市場情緒左右,長期則符合價值規律,即市值一定圍繞價值波動。上市公司的質量一般更多地指內在價值的創造與增長,短時間內與市值的增長或無聯。但如果我們認同上市公司的價值存在於市值之中,那麼上市公司的質量就理應體現在長期增長的市值之中。
從2004年1月31日到2014年5月9日再到2020年10月9日,從《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國九條)到《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國九條)再到《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意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也逐步聚焦到上市公司本身。2004年國九條的發布後不久,2005年A股市場迎來了股權分置改革浪潮,滬指一度創下6124點的歷史高點;2014年新國九條發布,A股再次迎來牛市,上證指數摸高到5178點。此次《意見》的出臺,市場參與者對股指上行同樣抱有期望。前兩次不同的是,《意見》直接把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作為主題,上市公司質量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上市公司的質量及其在資本市場上的市值表現互為因果。甚至可以說,只要是上市公司,其質量高低好壞的評判,最後都會用到長期市值增長這把標尺。
影響市值的因素很多,諸如宏觀經濟、行業政策、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社會責任、投資者關係等等。表面上看是因為上市公司的相關工作導致了市值的不同,但做了相關工作,並不等於市值就能有好的表現。每個行業、每家公司的差異性很大,我們只能從市值是否長期增長反過來檢驗這些工作的效果,最終找到影響市值長期增長的核心要素與變量。
市值是公司經營成績與投資者出價的連續交易的結果,只有盯住市值長期增長的錨,上市公司才能在資本市場上立足與發展,上市公司質量的評判才會變得無可爭議。這也是長期以來,市值規模與市值增長排名最顯公允的原因。隨著註冊制的推進,上市公司會越來越多,隨著退市制度的完善,資本市場有進有出也將成為常態。以市值長期增長作為標準來檢驗上市公司的質量,能夠從根本上改變用多指標來評判上市公司質量可能出現的亂象,使得不論何種資本屬性的上市公司都能更加注重公司的市場價值,注重市值與內在價值的長期協同,用實實在在的業績回報全體股東,促進行業進步與社會綠色發展。
人們往往在時間面前失去耐心,即便是面對不需證明的規律,都會帶著著僥倖去追逐概念、追漲殺跌,這種心態與現象普遍存在於公司經營者與市場投資者之中。如同人人都認可與推崇股神巴菲特的選股哲學:能被我們所了解的行業、具備長期良好的經濟前景、由德才兼備的經營管理層、吸引人的價格。但是,都缺乏運用這條哲學的耐心。上市公司的經營者也一樣,頻繁變化戰略、投機取巧、迎合概念,到頭來公司市值越做越小,何談上市公司的高質量?
每家上市公司都應該關注市值與市值的長期增長,惟其如此,企業才會對同行業的大市值公司及市值長期增長的公司會滿懷誠意地去追趕,在價值創造、價值描述、價值實現各環節不斷進取,在聚焦科技的長跑路上充滿信心。以上統計分析已證明市值的長期增長,必然有其內在價值支撐,資本市場會給市值長期增長的公司高溢價,順此邏輯長期投資、理性投資、價值投資也會蔚然成風。
對上市公司,我們要可以兌現的價值、要被市場認可的質量,市值長期增長無疑是評價上市公司質量的最好標準。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融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