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無劇透,請放心)
在3年雲裡霧裡的預告之後,知名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備受矚目的新作《死亡擱淺》終於在11月8日發售,讓不少玩家在這個本該收貨的時節開啟了瘋狂送貨模式。
在這個遊戲裡,人類的本質就是送快遞——玩家需要不斷按訂單要求運送貨物,並重建人與人之間的「網絡連接」。然而比起送貨、修路和村網通,更加吸引我的卻是遊戲一開頭便登場的一群「小蟲子」。它們扭動著身體,長著八隻小小的腳,名字還叫「隱生蟲」——這不就是大號的水熊蟲嗎!
看到超大號水熊蟲,水熊蟲愛好者十分歡喜 | 《死亡擱淺》
更刺激的是,遊戲中這些「大號水熊蟲」還是用來吃的:抓住幾隻隱生蟲塞進嘴裡,就可以得到回血效果,據說「味道十分獨特」。
這不禁讓人產生了好奇:這些八條腿的小傢伙真能吃嗎?如果在現實中吃了一隻水熊蟲會發生什麼?
水熊蟲不是一個物種,而是對緩步動物門(Tardigrada)生物的統稱,目前人類已知的物種已有上千個。這些小動物分布十分廣泛,從南極到北極,從山到海,從淡水到潮溼的土壤、苔蘚,各種地方都能找到它們。
水熊蟲最出名的特徵就是它們超級可愛的小爪爪極強的耐性。它們抵禦極端環境的法寶是「隱生」——脫去身體裡絕大部分的水,進入代謝近乎停止的休眠狀態。在休眠狀態下,它們對乾旱、低溫、高溫、真空、輻射等惡劣環境都有極強的耐性。當環境適宜時,它們還能從休眠中甦醒過來,看起來依舊生龍活虎。(更多閱讀:果殼公認的萌物!坐擁超高人氣的科學萌蟲,能活到世界盡頭)
從遊戲介紹來看,隱生蟲是與死亡擱淺發生前存在的緩步動物相似但又不同的生物。一個最重要的差異是個頭,現實中的水熊蟲比這些隱生蟲要小得多,它們體長通常在0.3-0.5毫米,大個頭的物種也不過1.2毫米長,很難用肉眼看到[1]。
杜氏高生熊蟲扭蛋玩具,這個模型大約是實物的100倍大 | 作者拍攝
此外,隱生蟲與水熊蟲的身體結構也有一個明顯的差異。水熊蟲的身體可以分成5個部分:頭部以及四個分別帶有一對附肢的體節,最後一對小腳長在身體的末端。而隱生蟲在四個帶有腿的體節之後,還多了一段長長的「尾巴」。
現實中的水熊蟲與「隱生蟲」身體結構對比 | DeathTheorys/reddit
而在耐受惡劣環境的設定方面,隱生蟲比水熊蟲還要強大許多。它們可以「在任何地方生存」,甚至還能把時間雨抗性傳遞給吃它的人類。
首先,自然界肯定有以水熊蟲為食的動物,而且還不少。根據資料,水熊蟲的捕食者包括線蟲、蟎、蜘蛛、跳蟲、一些昆蟲幼蟲,以及——其他物種的水熊蟲。除此之前,寄生性的原生動物與真菌也可以感染這些小動物[2]。
這麼可愛為什麼要吃它?| Rafael Marine Microfauna
那人類呢?人吃掉水熊蟲會有什麼問題嗎?倒是應該不會。雖然現實世界中我們很難找到人類專門食用水熊蟲的記錄(畢竟太小了),但考慮到這些緩步動物的分布極其廣泛又不容易被注意到,人們在無意中吃下幾隻的情況應該早已發生過。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什麼水熊蟲導致人類疾病的記錄。(當然,專門去品嘗水熊蟲並不值得推薦)
如果像《死亡擱淺》那樣生吃一隻水熊蟲,這隻頑強小生物會不會在人的肚子裡存活下來?在現實中很可能不會。
不同於遊戲中隱生蟲的無敵設定,水熊蟲的耐性遠沒有那麼萬能。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在於,那些強大的耐性只有在進入「隱生」狀態之後才有——這需要適當的觸發條件,而且需要一點時間。抓住一隻扭動的水熊蟲突然把它吃掉,此時水熊蟲並未進入隱生狀態。
有實驗顯示,活躍狀態的水熊蟲不耐受酸性較強的環境:在pH為2的環境中,水熊蟲Hypsibius exemplaris只過了5分鐘就死掉了[3]。由此看來,它們大概撐不過強酸性的胃液。而且,鑑於水熊蟲不耐機械損傷,咀嚼的過程也可能讓這些小傢伙受到傷害。
現實中人類沒有取食水熊蟲的需求,不過尋找身邊的水熊蟲並在顯微鏡下觀察它們確實是很有趣的活動,而且水熊蟲其實一點都不難找。
在《死亡擱淺》中,如果想找隱生蟲,玩家需要留意那些長得像一叢紅色珊瑚的東西。而在現實中,尋覓水熊蟲的好選擇是地衣和苔蘚,這裡可以提供它們生存所需的食物和溼潤環境。
你可以在身邊的院子裡找找苔蘚,用刀片切下一些苔蘚,加一些清水將它們充分浸泡。接下來,用顯微鏡觀察浸泡苔蘚的水,就有可能從中找到爬來爬去的八爪小萌物——如果運氣夠好,你甚至還能發現一個全新的物種(詳細教程可以訪問參考文獻4的連結)。
好好欣賞這些可愛又頑強的小傢伙吧,不過吃就算了……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rdigrade
[2] https://academic.oup.com/icb/article/42/3/652/724023
[3] https://www.watertank.se/wp-content/uploads/2019/06/borojevic_sjwp2019.pdf
[4] https://microcosmos.foldscope.com/?p=17901
(也是首席水熊蟲、盲鰻、裸鼴鼠愛好者,但是寫不下了!)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