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熊貓出生時,它們並不大。研究人員過去認為,新生的熊貓寶寶之所以小是因為它們進化到了冬眠階段。在許多熊類中,懷孕期間正好是母熊長達數月不吃不喝的冬眠階段,她從自己的身體中為胎兒提供脂肪和蛋白質。然而,發表在《解剖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否認了冬眠這一說法,而真正的原因仍然是個謎。
《生活科學》上報導了一些胎盤動物,或食肉目哺乳動物生下相對發育不全的嬰兒的案例。小狗、小貓、海豹、浣熊和熊寶寶出生的時候,都是又小又瞎,大多沒有毛,脆弱無助。但是熊貓寶寶是個極端的例子;熊貓媽媽比剛出生的熊貓寶寶重400倍。熊貓寶寶重約3.5盎司,大概有一根黃油棒那麼大。
因為如此極端的嬰兒與母親的體型差異在大多數哺乳動物中是罕見的——只有其他幾種哺乳動物,包括袋鼠,在體型上與熊貓寶寶相似——科學家們推測這種體型差異可能是熊獨有的。由於熊是唯一在冬眠時懷孕的哺乳動物,科學家們懷疑擁有超小型的後代有助於保持母熊的健康,讓額外的生長在子宮外進行。
那麼為什麼熊貓寶寶這麼小呢?另一種理論認為,這與熊的全竹飲食有關,不過李說,沒有真正的研究將兩者聯繫起來。另一種可能是由於熊懷孕的獨特。
據《科學警報》的報導,懷孕的熊貓會經歷一個被稱為延遲植入的過程。受精卵在子宮內漂浮數月,然後附著在子宮壁上。在其他熊類中,胎兒在分娩前要生長兩個月。儘管熊貓的整個妊娠期為97至161天,但它們的胎兒在植入後僅用一個月的時間發育,是其他物種的一半。
杜克大學的生物學家凱薩琳·史密斯(Kathleen Smith)說:「發育被縮短了。」她的實驗室進行了這項研究。為什麼發育周期如此之短,為什麼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大小差異,這些都是該團隊還無法回答的問題。斯塔爾報告說,其他熊類體型的不匹配可能確實與熊的祖先有關。在過去的2000萬年裡,成年熊的體型不斷增大。有可能它們後代的體型沒有跟上它們的步伐。但這並不能解釋熊貓為何會如此。「我們真的需要更多關於它們在野外生態和繁殖信息,」史密斯說。
研究人員現在才真正開始了解熊貓的自然史。今年早些時候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動物很可能在5000到7000年前就開始吃竹子了——可能是由於人類的侵入。最近的另一項研究表明,這些動物會隨著新長出的高蛋白營養成分的竹筍在陸地上遷徙。更多的研究可能會揭示這種動物獨特的生活方式是否會對其獨特的後代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