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喜歡嶽飛的人,大概都讀過清代學者畢沅《續資治通鑑》中關於嶽飛的文章。
嶽飛是個極其孝順的人,家中沒有姬妾。當時南宋的將領,大多妻妾成群,嶽飛只有一個妻子,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同為名將的吳玠一向都敬服嶽飛,想要與他交好,便送了一位美女給嶽飛。結果嶽飛卻說:「現在主上日夜操勞,我們做大將的,還沒有到享受安樂的時候」。拒絕了吳玠的美意。吳玠則更加敬重嶽飛。
有人問嶽飛:天下什麼時候可以得享太平?嶽飛回答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就太平了。」
嶽飛治軍極為嚴厲,平日裡將士訓練,都要穿著重鎧操練,如臨戰場一般。嶽家軍軍紀嚴格是出了名的,士兵有收取老百姓一絲一麻的,就要被斬首示眾。士兵夜間露宿,老百姓看天寒地凍,邀請他們到房屋中休息,士兵沒有人敢進去。因為軍紀嚴整,所以嶽家軍有「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名號。
嶽家軍軍紀極嚴,可是嶽飛待士卒卻極好。士兵生病了,嶽飛親自給他們調藥,手下將領有去邊遠地方衛戍的,嶽飛的妻子就去慰問犒勞他的家人。有因為戰事而犧牲的,嶽飛就哭著養育了他們的遺孤。朝廷有犒勞封賞,也都均等地分給底下的軍吏。自己則不取一分。
嶽飛的軍事才能,也是千古少有。他率軍打仗,擅於以少擊眾。只要有所舉兵,就召集手下的統制將領們過來,一起商量定好計謀之後才出戰,謀定而後戰,所以每次出兵都能取得勝利。如果忽然遇到敵軍,嶽家軍能夠靜然不動,穩如泰山。所以金國的人都感嘆: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與嶽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南宋「中興四將」的張俊,曾經問嶽飛用兵之術,嶽飛回答他說:「仁、信、智、勇、嚴,缺一不可。」
每一次調動軍糧供給,嶽飛想到的都是老百姓,為軍隊耗費人民資財而感到不安,總要蹙著眉頭感嘆:東南老百姓的民力又要因此衰竭了。
嶽飛是個禮賢下士的人,平日裡喜歡吟誦詩歌,作投壺遊戲。他的舉止形態溫和謙恭,就像一個儒生的模樣。每次要辭去官賞,必推辭說:「這都是將士們效力的結果,嶽飛哪裡有什麼功勞。」
從前讀嶽飛,對於嶽飛這樣的英雄人物,崇拜之情總是油然而生,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二
而今再讀畢沅的《嶽飛》,崇拜之情之餘,又多了些悲憫之心。
有時候常想,嶽飛最終蒙受「莫須有」之罪,屈死風波亭,大概就是因為他的人格過於完美,是千古少有的名將吧?
嶽飛品格高尚,心裏面擔憂的只有家國天下,所謂:「主上奠枕,朝廷無虞,餘之願也」。皇上能睡好覺,國家安平無事,是嶽飛的願望。所謂「匈奴未滅,何以為家」,至於其他的,金錢美女也好,良田妙宅也罷,都不是嶽飛所想的。
可是,志向高潔就好嗎?
對於身居九五之位的宋高宗來說,你嶽飛品性這麼好,是不是「其志不在於小」呢?是不是有不可言說的志向呢?
從前,秦始皇把秦國主力交給王翦,將身家性命都壓在王翦身上,王翦立馬向秦始皇討要良田屋宅,不就是為了讓秦始皇以為王翦是個沒有什麼志趣,喜歡貪圖享受的人而已嗎?
而且在宋高宗的廟堂之中,別的人都貪圖享樂,比如同為「中興四將」的張俊貪婪好財,大肆吞併別人的土地;劉光世「貪財好色,無與為比」;即使連韓世忠這樣與嶽飛齊名的英雄將領,也喜歡流連於青樓之中,娶了好幾個妓女做老婆。
像嶽飛這樣帶兵打仗卻不貪圖享受,還要求別的朝臣要「不愛錢」、「不怕死」?這樣的名將身處廟堂之中,煢煢孑立,鶴立雞群,其他的朝臣心裡能舒服嗎?主上還能奠枕嗎?
三
嶽飛軍事才能卓絕,一生幾乎沒有打過敗仗。不僅擅於以少擊眾,而且還擅於臨陣應敵。郾城、穎昌之戰,嶽飛帶領嶽家軍大敗金兀朮,金兵精銳鐵浮屠、拐子馬在這幾場戰鬥之中損失殆盡。傳說當年金兀朮在戰敗之後曾經無比震驚,仰天長嘆道:「嶽少保以五百騎破吾五十萬眾.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以五百騎破敵五十萬,有的人說這是傳說,也有人說這是神話,但不管怎樣,都足以證明嶽飛的軍事才能是無比卓絕的。
可是,太會打仗就是好事嗎?
一者,金國數十年培養的精銳,盡皆被嶽飛給打沒了,金國一時之間對於南宋的威脅自然也就小了許多,苟安於江南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積累夠了和談的資本,還要擅於打仗,擅於打硬仗的良將做什麼?
自古以來,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故事,還少嗎?
二者,把敵人盡皆打得害怕了,難道就是一件好事嗎?作為敵國的眼中釘、肉中刺,金國上下自然是想要將嶽飛除之而後快,所以當南宋想要求和,金兀朮就說:只有先殺了嶽飛,然後才有和談的條件。
為什麼敵人開出的條件,只是要殺嶽飛?而不是殺張俊,殺秦檜,殺劉世光呢?
三者,嶽飛帶領軍隊所向披靡,一路北上,什麼仗都會打,就是不會打敗仗,這樣難道就是好事嗎?會打仗,總能打贏仗,固然會讓敵方三軍膽寒,可是,畏懼他們的,難道就只有敵軍嗎?歷史上那些常勝將軍,諸如吳起、白起、李牧、樂毅、韓信、檀道濟等等名將,哪一個最後是死在敵陣之中,敗在敵營手上的呢?
四
嶽飛的治軍,特別注重不去侵擾百姓。士兵私自拿了百姓絲麻要被斬首示眾,士兵天寒地凍不敢進百姓房屋,「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這些景象,和八百年之後注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拿群眾一絲一毫,上海解放的街頭上滿大街睡著的解放軍戰士,是何其相似啊?
愛護百姓,自然也就會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敬重。比如像「嶽家軍」這樣的部隊稱號,據說就是老百姓給取的,據說,中國軍隊以私人命之為名的,就是從嶽家軍開始。
可是,得到百姓的擁護,難道就是好事嗎?
從前,田單以一己之力,挽救齊國於將崩,有再造齊國的不世之功。齊國的老百姓,不管認識不認識的,都非常愛戴田單,田單也不居功自傲,他對齊國,對齊國老百姓也是謙遜盡責,盡心盡力,深恐做得不好。
有一次,田單和齊襄王一起外出,在淄水河邊,遇到一位涉水的老人。因為時近深秋,老人又穿得單薄,過河之後,老人就冷得渾身哆嗦。
田單看到這一景象,想也沒有多想,馬上把身上的裘皮大衣蓋在老人身上。那老人千恩萬謝,一步三回頭才離開。
遇到這樣關心百姓的臣子,按理說,齊襄王應該會表揚嘉賞田單才是。
可是齊襄王心裡卻不這麼想。齊襄王心裡想的是:現在老百姓,都只知道田單,不知道我齊王了。
從前,蕭何幫助劉邦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被封為開國第一功臣。後來天下初定,劉邦帶兵四處平定叛臣,聽說蕭何在後方還在做著安撫百姓的事情,心中就不高興了。
等到劉邦平定黥布叛亂回長安,看到一路上到處是老百姓上書控告蕭何為非作歹的景象,劉邦臉上才露出笑容。
自古以來,那些比老闆還得人心,比老闆還贏得同袍客戶敬重的員工,什麼光榮事跡都要搶在老闆面前的員工,在老闆心中,還會是好員工嗎?
像嶽飛這樣的中興第一名將,動不動就在擔憂東南百姓的民力要枯竭,動不動就要把封賞歸給下屬,還動不動就說:「這是大家的功勞,嶽飛不敢居功」。這樣的表現,又怎麼能讓宋高宗趙構露出笑容呢?
所以,嶽飛之悲,大概就悲在他為人為將,過於完美吧?
五
後世之人,多說嶽飛愚忠,所謂盡忠報國,其實就是愚忠報國。
在我心中,卻不是這樣認為。嶽飛的悲哀,或許在其為千古少有的接近完美的將領,可是嶽飛讓後世敬重,不也是因為其為千古少有的接近完美的將領嗎?
這個世界上,品德高尚會讓人崇拜,也會讓人忌妒;總打勝仗會讓敵人膽寒,也會讓自己人心驚;深得人心會得到大家的愛戴,也會搶了老闆的風光。這些道理,連同我們這樣庸夫俗子都懂,難道像嶽飛這樣的文韜武略、文武盡皆風流的千古名將,會不懂嗎?
自古伴君如伴虎,那些能夠與君王虛與委蛇,消除君王猜忌,保全名聲的名將固然可貴,可是那些忠正耿直,堅守一心的名將,難道就不值得敬重嗎?
大概,嶽飛不求全於當世,只是因為他不屑去做一些事情吧?
我一直以為,自古卓絕不凡,令人崇拜的名將之中,依然能分出卓絕之上,卓絕之中,卓絕之下的三等之分。
卓絕之下品者,譬如王翦、譬如蕭何、譬如郭子儀,他們懂人情,巧世故,不僅打仗厲害,智商也高,總能把打仗那一套正奇之道,運用於保命得祿之中。他們屬於智者之將。
卓絕之中品者,譬如範蠡、譬如尉繚,譬如李靖。他們也懂人情,也懂世故,但是更懂得進退之道,總能夠在功成名就之後,把自己藏起來,不露鋒芒,關鍵時刻,甚至可以假痴不癲,裝瘋賣傻,明哲保身。他們屬於高逸之將。
卓絕之上品者,譬如嶽飛。他們明知道世故圓滑,明知道世間險惡,可是他們心中卻唯守一心,既不詐,也不躲,既不卑,也不亢,他們是將為將之道與為聖之道貫融一體的,為人也好,為將也罷,但求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行無愧於人,止無愧於心。他們屬於昭昭之將。
六
嶽飛之後許多年,南宋大儒朱熹曾經有一次和弟子們談話。弟子們問他:像嶽飛這樣做事的人,和張俊、韓世忠相比怎麼樣?
朱熹說:張俊、韓世忠是比不上嶽飛的。
弟子們又問:那有沒有比得上嶽飛的呢?
朱熹回答說:依次算下來,恐怕是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