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老人溼地拍鳥7年 拍下十餘種新鳥將出畫冊

2021-01-10 青島新聞網

本欄照片除署名外均為孫公三攝。

    在青島的公園或者郊區的溼地,經常能看見一個端著相機的老者的身影,與很多呆在專門的迷彩帳篷、端著近十萬裝備的拍鳥人不同,他的相機檔次不高,而且經常趴在地上甚至泥裡長時間等待鳥類的出現,盛夏嚴寒皆是如此。憑著這股勁頭,從2008年開始,他在青島已經拍攝到本地從來沒有記錄過的鳥類十餘種,為豐富青島的鳥類資料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就是被稱為「老土槍」的孫公三,今年已經66歲了。

    自學七年成鳥專家

    50多年前,還是少年的孫公三就喜歡攝影,無論是院中的花花草草,還是朋友之間踢足球後的合影,從拍攝到衝洗都由他來包辦,那時候想玩轉一臺相機可不像現在的數位相機這麼簡答,必須有一定的理論知識,這也給孫公三打下了堅實的攝影基礎。

    2008年夏天,孫公三在中山公園遛彎,突然看見一隻小鳥,他隨手用一臺索尼數位相機拍了下來,經打聽才知道這是一隻翠鳥。正是因為這隻翠鳥,老孫迷戀上了拍鳥,他開始瀏覽鳥類網站,加入攝影組織,帶著那臺平民相機跟著大家去拍鳥,因為設備過於普通,從此「老土槍」這個名字便成了他的代號。

    為了保證拍攝的質量,老孫購買了一臺中上等的單反機身,和一個準專業的300毫米鏡頭。孫老買了一本中國鳥類圖鑑當做圖譜,有空就出去拍,拍完了回來對照圖譜分辨,幾年下來,孫公三如今已經成了一個鳥類專家,而且拍鳥的技術也得到了同伴的認可。

    寒冬盛夏潛伏溼地

    「你看這個鳥,瞳孔多清晰,這是我趴在地上3個多小時等到的,前身都在泥裡。 」孫公三很享受拍鳥的過程,即便非常煎熬。為了彌補器材的不足,再加上自己的性格,孫公三選擇了一種別人很少嘗試的拍鳥方式,那就是近距離拍攝。 「首先要觀察鳥在哪喝水,在哪覓食,然後你可以走過去,這樣這些鳥就全飛走了。找幾塊木板、或者乾脆趴在地上偽裝好,等著鳥回來。 」孫老告訴記者,幾個小時的「潛伏」換來了近距離的拍攝機會。 「夏天能熱死,冬天凍得連按快門的動作都做不了,但是不這樣拍不到好片子啊。 」孫公三說。

    記錄十餘種傳說鳥

    「你看,這是紅嘴巨鷗,是2011年在羅家營拍到的,這種鳥在青島從來沒有被記錄過,當時拍完後林業專家都非常興奮。 」孫公三指著一隻有點類似於非洲大蜡嘴鳥的照片告訴記者,這僅僅是他這七年來拍攝到的以前沒有被青島記錄過的鳥類的一種,這幾年算下來,已經有十多種鳥類被他的鏡頭在青島第一次記錄。

    說起孫老拍鳥的玩命勁,圈裡人有口皆碑。 2012年10月,孫老在羅家營溼地拍鳥,看見了一種鷹隼,當鏡頭對準後,老孫發現它是從來沒有在青島被記錄過的阿穆爾隼,當他把照片傳到網上後立刻引起了同行和林業部門的關注;同樣是一種被譽為『鳥中熊貓』的震旦鴉雀,在孫公三前後六次赴墨水河流域尋找後終於被納入鏡頭。

    圖片配詩將出畫冊

    「難熬久臥水邊,苦等小鳥呈現。精靈嬉戲爭鬥,珍留絕妙瞬間。 」這是一首孫公三寫的詩,是為了紀念一次三小時「潛伏」後拍到的一幅小鳥爭鬥的圖片。這麼多年,孫老的足跡遍布青島各大溼地和山林,每拍攝到一幅滿意的照片,他都會配上一首詩。孫老告訴記者,隨著他的年齡越來越大,以後逐年出去玩命拍鳥的機會也會漸漸減少,所以他計劃今年出一套一百張配詩的鳥類照片的畫冊,作為自己這麼多年來的一個記錄,同時也計劃將這本畫冊送給青島相關部門,算是一個老百姓送給城市的禮物。(記者 周昆)

相關焦點

  • 商州沙河子丹江溼地發現新鳥種——金斑鴴
    今天(10月12日)中午,偶遇幾位攝友在商州沙河子丹江溼地拍鳥中,好友侯老師和好友趙輝同事發現一隻金斑鴴。他們及時通知了我,由於當時不知是什麼鳥種,我也很納悶,跟著了魔似的趕赴拍攝地點,能拍到新的鳥種對我來說簡直就是鳳凰傳奇。回家後經過查閱資料,確定為金斑鴴,收穫的新鳥種,是一身黃金甲的鳥兒,心中不知有多麼舒心。
  • 再不保護溼地,拍鳥大爺就沒鳥可拍了!
    其實北京的拍鳥大爺們也挺不容易,為了拍個貓頭鷹要開車跑100多公裡,還得抗著水庫邊零下十幾度的嚴寒。 不管觀鳥還是拍鳥,喜歡鳥這事兒,總沒什麼大錯。就算有些不文明拍鳥行為,也不會是主流,糾正一下還是可以挽救的。
  • 三門峽黃河溼地發現新鳥種:鐵嘴沙鴴
    鐵嘴沙鴴(資料圖)    工作人員拍到的鐵嘴沙鴴    鐵嘴沙鴴 大河網訊 近日,三門峽黃河溼地保護區工作人員在靈寶溼地拍攝到7隻不知名鳥,經過鑑定,該鳥為鐵嘴沙鴴,屬於三門峽黃河溼地保護區新發現的鳥種。
  • 8旬夫妻10年野外拍鳥3萬多張 見到捕鳥網就剪
    十年來拍了3萬多張照片,用鏡頭記錄了150多種鳥類,其中兩種還是紹興的鳥類新紀錄。  丈夫叫陸志遠,今年83歲,妻子叫沈素娟,今年81歲。兩人都是紹興人,之前在外地工作,陸志遠做科研,沈素娟是老師。退休後兩人落葉歸根。  「退休以後有的是時間,而且需要鍛鍊身體,所以重拾攝影愛好。」陸志遠說。
  • 河南丹江溼地發現新鳥種
    12月4日,記者從河南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近日,在日常監測中,保護區工作人員偶然拍到了一種鳥,經鑑定為慄耳鳳鶥。它不但是保護區發現的新鳥種,也被確認為河南省的鳥類新記錄物種。「當時有十餘只慄耳鳳鶥在樹林中覓食。」該保護區科研科工作人員鄧天鵬介紹,慄耳鳳鶥上體灰色,下體白色,慄色的臉頰延伸至後頸部。
  • 翁蓮芬:63歲學攝影,72歲拿國際大獎,全世界最美的鳥照都被她拍了
    然而這些對於年近八旬的翁蓮芬女士來說都不是問題,10年過去了,她將一張張鳥照片拍得極具故事性,充滿濃濃的人情味。63歲的翁蓮芬在丈夫藍寶慶先生的影響下才開始學習攝影,拍過風光、人物。69歲她將拍攝的重點放在了生態攝影上,開始迷上拍鳥。
  • 慢新聞丨 「拍鳥前,先愛鳥」 拍鳥達人用千張「鳥片」記錄家鄉生態...
    自營船在巫山大昌湖上「飄」了7個小時。26日下午5點,陳國光終於得償所願。他拍到了一張自己極為滿意的照片——湖面蕩起輕微漣漪,快門聲響。夕陽慷慨賜予了水面一層閃閃發亮的「碎金」,一群鸕鷀隱沒其中,悠然地遊。如此美的湖,如此可愛的鳥。這麼動人的畫面,陳光國覺得,他可不能一個人獨享。
  • 6年拍下400多種鳥類!長沙「鳥哥」隨季節「遷徙」全國各地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1月20日訊(通訊員 李文婧 全媒體記者 姜國)秋風起,黃葉落,候鳥南飛時節,64歲的生態攝影師餘敏背上行囊,踏上了南下拍鳥的「徵程」。這位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年輕許多的老人,因為摯愛拍攝各種鳥類,近年來走遍了大江南北,連微信名都取為「與鳥同行」,妻子和同行親暱地稱他為「鳥哥」。
  • 長春南溪溼地:初生伯勞小鳥端午吃「大餐」
    特別是伊通河南溪溼地,成了一個天然的百鳥園,吸引了一大批「打鳥」愛好者。千萬別誤會!長春這麼有愛的城市,當然不是傷害鳥兒,這裡所說的「打鳥」是攝影圈裡的行話,把拍鳥叫做「打鳥」。最近南溪溼地有幾戶剛孵出鳥寶寶不久的伯勞家庭,就吸引了很多「打鳥」人在附近蹲守、拍攝伯勞父母餵食初生的小伯勞的畫面。伯勞鳥俗稱「胡不拉」,是重要的食蟲鳥類。
  • 有了這個拍鳥全攻略,新手也能拍成功
    答:不需要,雖然打鳥對連拍速度、iso、對焦等方面有些要求,但如果只是自己先當做一個興趣開始,就沒必要上來就投資,拿手機都可以出好片。問:我微單、卡片機或者手機可以開始拍鳥嗎?答:絕對沒問題的,拍鳥不是只有大炮才可以,如果只是生活中的隨拍拍一些小鳥,那它們和人的距離手機或微單是肯定可以拍到的,而且出故事畫面的也是大片。
  • 「野鳥守望者」12年專注拍鳥 20萬張照片構建「鳥類資料庫」
    他,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工程師薄順奇,32歲,卻已是上海觀鳥圈子裡公認的鳥類保護專家。被稱為「鳥痴」的他,12年裡每年有七八十天泡在野外觀鳥、拍鳥、監測鳥類,拍了20多萬張照片,形成了一個鮮活、厚實的「鳥類資料庫」,為野鳥保育、科普、觀賞等提供了紮實支撐。  「在野外觀察和拍攝到的鳥兒,跟書本上完全不同,視頻資料也不能媲美那種感覺。」鳥兒的靈動深深吸引著薄順奇。
  • 圖說66天《滇西川西自然生態攝影之旅》(6-4)美麗西雙版納
    進入「銅壁關自然保護區」入口的「下幫瓦」村口開始了詳細登記,路口比想像中的好多了,20多公裡的盤山小柏油路非常好走,有雨季時節的十來處塌方也都及時重新修通,基本沒有車輛行駛。於是,我們就慢慢邊開車邊觀察路邊的鳥況,走走停停。偶爾看到有飛行的小鳥,一閃即逝,非常不好拍,也拍到近10種鳥,尤其驚喜的是拍到了「藍喉擬啄木鳥」。路過「犀鳥谷」,駛進心目中的鳥類聖地「洪崩河」。
  • 老人3年拍20餘種揚州蜻蜓 每種都含多樣顏色(圖)
    荷花池社區,一退休老人拍攝了數千張各種鳥兒的圖片(本報曾以《老人為50種鳥拍了5000張「寫真」 》為題報導),在拍攝鳥兒的同時,他還熱衷拍攝蜻蜓,3年來,他拍攝到的蜻蜓已達20多種。  一種蜻蜓常有好幾種顏色  老人名叫杭德泉,今年63歲,他說,蜻蜓是拍鳥時的「副產品」,「拍鳥的時候一般都是早上或傍晚,而這兩個時間段,恰好也是蜻蜓『休息』的時間段。」
  • 中國拍鳥大爺,全世界的鳥都躲著走
    這些拍鳥大爺似乎完全不會考慮,鳥巢建築在隱蔽的地方,本是為了安全,躲避風雨和天敵,將鳥巢周邊毀壞之後,幼鳥就會暴露在危險之中,風吹、日曬、雨淋都有可能斃命,甚至直接給天敵送口糧。經營棚拍的老闆打包票:「不用擔心拍不出好片子,即使是新手,我們也能提供表演,保證出片。」確實,精美的布景加上密集、多樣的野生鳥類,一群拍鳥大爺坐在棚外,把鏡頭伸進棚內,幾分鐘就能出張大片。
  • 7歲男孩痴迷研究螳螂 專門撰寫昆蟲畫冊(圖)
    實習生 李睿 晨報記者 卓旻 攝聒噪的夏蟬、勤勞的小螞蟻、揮舞著「大刀」的螳螂……7歲的梁鈺莘,從5歲開始迷戀上了昆蟲,就一直沉醉於探索昆蟲世界。「養螳螂」、「寫螳螂記」、「拍攝螳螂大戰」……對昆蟲和大自然的熱愛,讓他儼然成了一位小昆蟲學家。
  • 41歲男子愛鳥如命5年「潛伏」拍到160餘種野鳥
    中新網鶴壁11月20日電 (記者 門傑丹)河南省鶴壁市41歲男子馮豫山,愛鳥如命,工作外閒暇時間幾乎都「潛伏」於當地的淇河邊,起早貪黑,風餐露宿,竟然拍到160多種野生鳥類。11月20日,正忙著為這些鳥類建圖鑑的馮豫山接受採訪時坦言:拍鳥是一種很好的戶外休閒運動,鍛鍊了身體,愉悅了心靈,還能呼籲社會關注、保護鳥類。
  • 「鳥中大熊貓」禾花雀首現海珠溼地
    在海珠溼地拍到的黃胸鵐(俗稱「禾花雀」)。攝/通訊員趙廣勝 信時記者葉偉報大洋網訊 海珠溼地首次發現「鳥中大熊貓」禾花雀。記者昨日從海珠溼地獲悉,有攝影愛好者日前在海珠湖拍到了5隻漂亮的黃胸鵐(俗稱「禾花雀」),這是首次在海珠湖拍到禾花雀。據統計,2011年海珠溼地只有70餘種鳥類,到如今已升至172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6種,廣東省級保護鳥類21種。禾花雀飛出草叢被抓拍「禾花雀是無意中拍到的。」
  • 追夢人生:最美濱海溼地守護者王建民
    「我記得在上世紀80年代,昆明翠湖公園有個『海鷗老人』的故事感動了整個昆明,退休工人吳慶恆一輩子孑然一身,將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子女,每天徒步三個小時,用每月退休金的一半買餅乾、麵包餵海鷗。年復一年,海鷗認識了這個老人、愛上了這個老人,圍繞在老人的身邊。
  • 溼地拍鳥,運氣不錯
    這群白鷺大約有一百多隻自從這群白鷺遷徙以後,很長時間沒去這個海邊溼地了先是發現一隻白鷺,而且是溼地唯一的一隻。大部隊早已不見了蹤影,不知為何它卻留了下來。此時它正在水壩淺水處覓食,此地無魚無蝦,堂堂白鷺,竟淪落到和一群小鳥不亦樂乎地搶食蜉蝣生物的地步,不知留戀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