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市
80年代中後期,中國各地出現了許多「狗市」,經營觀賞犬及狗用品。全國最大狗市據說在山東朱橋鎮,那裡人用德國黑背和日本狼狗雜交,育成一種黑背、棕腿、豎耳、長尾的良種「萊州紅」,引來各地買家,價格居高不下,周圍六七十裡地的幾千戶人家都靠養狗賺錢。其次是廣西南寧狗市,每天有上百名各地狗販子,日交易額達30萬元。
天津的寵物狗交易也是火爆一時。80年代中期,紅橋區大豐橋沿河馬路自發形成了一個市場,主要交易鴿子、鳥、貓、狗、蛐蛐等,百鳥呈祥,六畜興旺,擁擠混亂,車堵人塞。
八九十年代,金鐘河大街三號路口、人民公園瓊州道、一宮附近都有狗市,遍地狗販,有的牽著狗,有的用自行車、摩託車、三輪車馱著狗籠,既有觀賞犬,也有猛犬。買狗的與賣狗的討價還價,賣犬繩、狗熱水器、狗糧的夾雜其中,人吵狗叫,組成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狗市
當時觀賞犬的價格非常高,藏獒4萬元,京叭兒3萬元,沙皮犬2萬元,西施犬2萬元,德國松鼠犬2萬元,德國牧羊犬1萬元,愛爾蘭雷達犬4000元。還有更貴的,一貨主攜三隻血統純正的西施犬入市,價格分別為28萬、15萬、10萬。一隻狗抵得上兩輛夏利汽車,貨主的邏輯是:「夏利可以成批生產,我這西施獨此一隻。」
北方的觀賞犬,來源有三個渠道:外國駐華商務機構、俄羅斯商人、北京通縣狗市。賣狗絕對有利可圖。一隻純種俄羅斯牧羊犬,在莫斯科售價20元人民幣,俄羅斯狗販子用伏特加把狗灌醉,帶到北京,在雅寶路售價300元人民幣,轉賣到天津,要價1100元。天津一個狗販子,在天津狗市花700元買一隻西施犬,帶到北京通縣,賣了8000元。
「抱觀賞犬,煲電話粥」,是那個時代特別時髦的生活方式。當時最貴的狗,傳說一條上百萬元,每天餵養費幾百塊,而那時普通工人月工資超不過200元。一位遼寧大款養的京叭兒病了,本地有寵物醫生不請,特意給上海打電話,讓那裡寵物醫院的醫生乘飛機出診,他負責食宿,佣金加倍。
狗市
狗市上有「狗紅娘」,這種人懷裡揣著一本「狗冊」,記著各家狗的年齡、種類、毛色,狗主人姓名、住址、電話,有狗販子要給狗「找對象」,狗紅娘就翻開狗冊查找。成功後,母狗主人家交公狗主人家幾百至幾千元,狗紅娘收十分之一,然後雙方「成親」,「婚配」三天,然後各回各家。
河西區一養狗專業戶,花4000元買了一隻純種西施犬,精心伺養,從不帶狗上街閒逛,配種一次收2000元,僅一年,這條狗就為他掙了2萬多元。紅橋區有一個養狗專業戶,靠賣狗仔發了家。他的經驗是,小狗出生後兩個月內靠嘴把式高價賣掉。兩個月內的小狗無法判斷是否純種,也許長大後才發現是一隻癩狗, 就看買主的運氣了。
幾乎每個狗市都有「狗霸」把持,因經常發生鬥毆。曾有幾個北京狗販子來天津買狗,在狗市上與一天津販子爭吵,挨了打。結果回北京後,立即糾集一伙人,開了兩輛車,帶著兇器殺回來,把那個天津狗販子打傷,並強行搶走了三條名犬。
狗市
當時養狗帶來很多社會矛盾。和平區一居民家住二樓,養了兩隻京叭兒,狗性難移,見生人就吠就咬。六樓住著一位老太太,兒女們帶老太太去醫院看病,下到二樓時那兩隻京叭兒突然從門縫躥出來,咬了老太太一口,老太太嚇得昏倒在地……
還有一個故事令人唏噓。一位老實巴交的工人,在郊外看了三十年倉庫,養了兩條狼狗,誰也別想來偷東西。沒想到興起玩狗熱,一個大款路過倉庫,相中了這對狼狗,找到老工人的單位協商,要用兩套獨單換兩條狼狗。老工人覺得不合適,不是不想要獨單,而是覺得狗不值兩套房。結果三拖兩拖,兩條狼狗被單位弄走了,老工人不僅丟了狗,還沒得著房子。
90年代中期,北京出了新規定,一隻狗每年要交5000元狗稅,於是街頭很快就看不見遛狗的了,波及狗市,狗價暴跌,生意慘澹,過去隨便什麼狗都能賣到幾千幾萬,如今三四百塊錢就能抱走,販狗養狗最掙錢的時代持續了將近十年,市場降溫,漸漸趨於冷靜。(文:何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