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春天不等於傳統院線電影的春天。電影的方式正在改變。
作者 | 龐夢圓
「我們用什麼樣的理由,能夠讓觀眾來到電影院坐在這裡90分鐘看個電影,他們還會看電影嗎?」活動開始沒多久,英皇電影總經理梁琳道出了她的擔憂。
這是梁琳的個人擔憂,也是貫穿整場的終極問題。畢竟,「現在觀眾對娛樂的選擇真的太多了,他們想要獲得自我的滿足刺激的方式也太多了。」
180天,電影院關門,電影製作的各個環節暫停,電影行業的工作人員面臨不同程度的難題。但,在院線電影長達半年顆粒無收的同時,線上電影發行卻無論從票房還是會員來講都實現了成倍增長。
這是一種訊號嗎?是一種新的電影發行與放映模式將要流行的開端嗎?它會影響整個產業鏈的生態,會改變電影的內容嗎?
針對這些問題,7月26號,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行「電影發行與放映新趨勢論壇」,邀請電影行業領先的製作、發行、平臺負責人分享並探討各自的經歷與思考。
01 | 衝擊
疫情為電影行業帶來巨大衝擊。
梁琳以英皇舉例,春節前夕,他們不僅有電影即將上映,還有片子正在拍攝和製作,其中就包括張藝謀導演的《懸崖之上》。梁琳說,「本身想春節給大家放兩天假,但是沒想到一放就是70天,這70天看似是在放假,但這個假期是我的劇組製片團隊最忙碌的假期。」疫情每天都在變化,團隊每天都在做復工、停工的準備,甚至每一個小時就會有巨大的波動。
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一個劇組牽扯到的工作人員達上百人,且來自各地,「我們要安置他們吃好住好,並且有收益能養他們的家,還能保住他們的安全。」很少有製作人有過類似經歷。
暫停給全行業帶來不同類型的影響。貓眼娛樂CEO鄭志昊說,「貓眼平臺在3天內退票500萬張,涉及金額超過2億。」
面對長達半年的行業停擺,傳統的電影人們想盡辦法為員工提振信心。
伯樂營銷創始人張文伯分享了一個故事。春節期間,他們公司參與了《中國女排》的宣傳工作,每一次他們負責的影片快上映時,公司都會做一個倒計時的牌子擺在門口。《中國女排》上映倒計時8天的時候,公司停工,一切工作結束了。但這個牌子至今沒有撤,一直擺在原來的地方。張文伯說,「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給所有同事一點信心,因為我相信總會有一天這個時間可以往前推進的。」
異曲同工。北京聚合影聯創始人、總經理講武生的方法是,三月份復工後,無論公司有幾個人他都堅持把燈打開,「堅持讓他們看見我的辦公室是亮著燈的」。他還和公司的戰略部門一起,幾乎每3天都出一個方案,討論接下來幾個月院線發行的問題。
衝擊是嚴峻的,電影人們緊張又謹慎。
02 | 不可抗力
與傳統電影業如履薄冰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線上電影成為一股不可抗力,帶來不可逆轉的趨勢。這是在疫情之外,對傳統院線電影的又一層衝擊。
一個叫MUBI的電影流媒體播放網站,取得了今年上半年訂戶增長200%的成績。
MUBI主要面向西歐和美國,目前還沒有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創始人兼執行長Efe Cakarel介紹,MUBI是最大的、獨立的流媒體播放網站,特色是人工選片。「我們一直以來年同比增長都是在30-40%,今年的前六個月更是非常輝煌,訂戶數量翻了一倍還不止。」
MUBI在印度和英國推出了一項連接線下影院的服務,購買該服務的用戶可以在線下影院免費觀看本周新上映的指定電影,反映還不錯。但Efe Cakarel說,「我們不打算替代院線,只是讓電影變得對觀眾來說更可獲得。」
一個更新的形式是互動電影。去年,互動在中國地區有很多作品出來,互動劇集,互動廣告,今年,互動電影公司KINO用互動技術拍攝的電影《晚安》正在中國臺北上映。
論壇現場,KINO中國公司總裁黃國賢展示了一段視頻告訴大家什麼是互動電影,簡單來說,就是「電影院裡面每一個觀眾拿著手機做選擇,電影會跟著你的選擇往前推進,是一個新的應用在電影院的技術,會提升觀眾的專注度,投入度。」黃國賢說,他們會不斷為觀眾提供新的感受,互動電影預計在明年陸續落地。
即便是做線下,也已有IMAX China之類的公司為院線電影附加新的價值。
IMAX China執行長陳元鵬透露,他們剛完成了與韓國、越南、印度尼西亞的17個影院的籤約,在國內也籤了籤了萬達、環球影城的新影院,這些影院都選用了IMAX最新的雷射設備,雷射技術。「雖然影院關了這麼久,你可以看到我們一直在增長這些合作。」陳元鵬認為,IMAX是一個創新的行業,他們一直在適應各種新的挑戰。長期來看,一定有可發揮的空間。
03 | 電影的「春天」
7月20日,影院復工,首日票房330萬,至25日,這個數據達到3000萬,5天時間漲到原來的10倍。
鄭志昊對此並不驚訝,在他看來,這是有用戶和觀眾基礎的。過去幾個月,貓眼娛樂一直在做調研,「三四月份時,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的觀眾願意開放之後重新回到影院,電影局下發通知影院復工之後,最近一次調研90%的觀眾願意回到影院。」
韓國的情況也給了他信心。據他了解,最近一個月,韓國已連續有2部大片上映,票房恢復到原來的50-70%,「其實韓國的疫情並沒有結束,這給了我們很多數據的信心。」如今「5天漲10倍」的數據出來,他更相信中國電影從放映、宣發到創作,有機會走得更好。「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鄭志昊說。
不少老闆都為下一個「春天」的計劃寫好了初稿。講武生預估,到今年8月,整個市場有可能恢復到80%左右,「到國慶的時候比過去三年的平均值還有小增長。」
傳奇東方執行長劉思汝想得更遠,她說,過去幾年一直在說中國會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疫情可能會加速這件事。「電影院復工,發行會跟上,整個產業鏈很快就會活起來,就會循環,就會有生機,就會有生命力。」基於此,她在現場號召大家一起投資拍攝「針對中國觀眾的本土製作」。貓眼娛樂表示同意,並提供數據:2019年中國國產電影票房的市佔已經超過了64%。
論壇上,各位老闆還為自家參與的影片拉了票。
劉思汝向大家安利了8月2日復映的《星際穿越》,以及終極怪獸電影《哥斯拉大戰金剛》。英皇也會在今年上映兩部大片,具體檔期還在確定中。貓眼娛樂今年和明年也會推出很多影片,其中一部分是他們直接參與了出品或發行,比如《緊急救援》《反貪風暴5》《四大探長》,以及進入到後期的《起跑》等。
新麗電影總裁李寧透露,公司的布局已經到了後年,目前正在為兩部準備定檔的電影做後期,一個是賈玲自導自演的《你好,李煥英》,一個是陳正道導演的《秘密訪客》。「保守估計,今年年底之前能開2到3部新的院線電影。」
但,電影的春天不等於傳統院線電影的春天。電影的方式正在改變。
04 | 接招
會上,不少與會嘉賓提到,電影有120年的歷史,電影院所提供的沉浸體驗、社交體驗,是情緒釋放的窗口,不會輕易被移動網際網路取代。
但在線上電影亮眼數據的對比下,在線上娛樂方式百花齊放的現實前,這種堅持更像是一種對傳統的沉浸。傳統院線電影的弊端已經暴露,新的電影形式勢不可擋,唯一可以提供變數的不是固守,而是接招。
擁抱線上已成為新的共識,線上宣發成為各家都意識到的新趨勢。
北京聚合影聯創始人、總經理講武生觀察到,現在整個電影產業的盈利模式過於單一,大量的收益圍繞著票房進行,甚至發行方的整個團隊都是圍繞電影宣發而構建。
因此他想,「如果把發行與電商直播、短視頻結合起來,從雲發行角度出發,能否能從電影開拍的那一剎那,伴隨它的全流程提前為大家想到盈利點?」他的想法得到了製片人方勵和導演李玉的支持,「李玉導演說我下一部電影就找你做試驗。」
對此, MUBI創始人Efe Cakarel早已有過「控訴」,他說,「目前窗口期的安排只是讓電影院的收入最大化,沒有讓電影或製片公司的收入最大化。」他還以Netflix製作的《愛爾蘭人》為例,指出Netflix讓《愛爾蘭人》在電影院上映三周就是向電影行業發出了一個信號,「說我們不會遵守你們那套老的窗口期體系,我們不會屈服,我們有自己的看法。」
貓眼娛樂已經與90%票房的影片合作線上宣發。但在CEO鄭志昊看來,這樣的服務仍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完善對宣發,對產品,對數據,對資金,對流轉環節的各種服務能力。」
擁抱也需要層層遞進。除線上宣發外,一些面向網絡的電影已在計劃或完成。
英皇正在和兩個平臺合作推出網絡的劇和電影。貓眼娛樂行動得更早,論壇前一天,他們和騰訊合作上線了一部音樂劇《重生》,線上售票線下演出,一秒鐘全部賣光。「其實是電影公司和公安部和各個領域聯合出品,走的就是提前的宣發,提前的運作。」
鄭志昊提醒大家,當創作者開始決定一個內容究竟是走線上還是走線下時,就已經決定了該電影的預算表現手法。「比如線上觀影者中80%以上都是用手機觀影,有創作者依然花了大量的時間做4K甚至更高精度的投入,去優化畫質、品質,卻沒有意識到應該針對手機屏幕做感受上的調整。」
「這有可能改變我們的創作形式,預算,製片,甚至宣發。」鄭志昊說。
論壇最後,主持人張文伯借用來自騰訊影業CEO程武的話為大家鼓舞,「電影不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但一定是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必需品。」
而一切美好的必需品都需要參與其中的人一起努力,一起在暫停之後,面對傳統的拉扯,面對新趨勢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