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自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平六國自稱皇帝開始,皇帝這一國家象徵就成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炙手可熱的產物,誰有本事,都想坐在那個位子上過一把癮。隨著朝代的更迭,皇帝位置的傳承在家天下和能力者之間交替傳遞,也由此產生了很多姓氏的皇帝。比如贏氏皇帝(秦始皇一族),劉姓皇帝(這個比較多,從漢朝劉邦一脈開始),李姓皇帝(比如唐朝)、趙姓皇帝(宋朝)等不一而足。可是就人口佔比而言,還有一個姓氏,人口眾多,與趙、劉、李這些皇族大姓相比絲毫不遜色,就是很少出皇帝,即便出了幾個稱帝的,要麼是地盤小(比如前涼王朝),要麼是剛稱帝沒多久就被滅了(比如張獻忠),這個姓氏就是張姓,那麼問題來了,為什么姓張的那麼多,當皇帝的卻少的可憐呢?我們先來看看一個關於張姓帝王的傳說。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光嚴妙樂的國家,國王叫淨德,皇后叫寶月光。這對夫婦常行仁政,愛民如子,國家在他們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國泰民安。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淨德國王老來無子,照此情形,皇位肯定要懸空,於是夫婦二人就虔誠的祈禱。國王與皇后的至誠之心感動了元始天尊與黃老帝君,兩位神仙決定賜予他們一個孩子。不久之後,皇后夢見佛祖和其他神仙抱著一個嬰兒從天而降,夢醒之後皇后就有了身孕,沒過多久產下一個孩子取名張堅。這個孩子據說出生就非常有靈性,後來經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最終成為了玉帝,後來民間傳說的玉皇大帝。
由此可知,玉皇大帝本姓張,這一點在我國的民間著作中都有相當的體現,在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玉帝的身份是明確的,他老人家姓「張」,說他姓張,也有幾個不同的版本。有人說玉帝名叫張堅,農曆正月初九出生;也有人說,玉帝名叫張自然或張友仁,或者張百忍。總之玉皇大帝姓張,根據這一規則,皇帝在人間自稱天子,不正是可以姓張嗎,怎麼張姓皇帝這麼少呢?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套用現在的話,版權啊!至高無上的神佔據一個姓氏,下界的皇帝再與神一個姓氏,這不就是侵權了嗎,再者說像玉皇大帝這種神仙在天界那可是一直存在的,與凡間這些有生老病死的皇帝有著天壤之別,怎能相提並論呢?
說完了傳說,再來說點實際的。相傳,張姓源於上古黃帝之子揮。據史料記載,揮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並因此而得姓。而從張字結構來分析,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從字義上來看,「弓」在張字處於核心地位,而「弓」字的形狀,則像是一個彎著腰的人,所以說為什麼張姓很少是皇帝不言自明。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說法,張姓很少出皇帝,據說與張姓的家訓有關,而張姓家訓強調「忍」為貴,小心謹慎做人。比較有名的就是張公藝的《百忍歌》,其中有這麼幾句「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有這種家訓教育後代,能出來皇帝那才是奇蹟呢?據說這首被定為《張氏家訓》的《百忍歌》還得到了歷代朝廷的表彰,唐高宗更是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旌表。
有這麼一個後臺硬的傳說,再加上這麼一個家訓,張姓很少出皇帝,作為讀者的你,應該看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