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比較感興趣的朋友一定會知道一個神奇的傳說:姓張的人不準做皇帝。理由則是,玉皇大帝姓張,他自己做了天上的皇帝,不能讓天下的張姓還做皇帝,這樣的話對其他姓氏太不公平了。而更令人詫異的是,中國幾千年的皇帝歷史當中,還真就是沒幾個姓張的皇帝——哪怕只是割據政權。
為什麼都說張姓是玉皇大帝的後代?張姓的來頭之大,你可能想不到。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來看看張姓的歷史淵源,順帶也說一下玉皇大帝的故事。關於玉皇大帝姓張的原因,一般認為出自歐陽飛改編的《諸神傳奇》,正是因為這本書的原因,我們才流傳下來了一個關於玉皇大帝的故事。
傳說當年姜子牙封神之時,各個職位都有人來做,唯獨沒有把玉皇大帝的人選確定。許多人就開始懷疑了:姜子牙是不是想要自己做這個最高的位置?於是有人忍不住就高聲問道:這玉皇大帝怎麼沒人做呢?姜子牙高聲答道:「玉皇大帝自然是有人來做」。而此時一位名叫張友人的人正好聽到了,他趕緊拜謝姜子牙,坐上了玉皇大帝的位置。
「有人」與「友人」同音,姜子牙也無奈,只好承認了這個事實。所以後來大家都以為玉皇大帝的名字就是張友人,因此凡間的皇帝張氏做不得。其實這個神話故事誕生的年代已經比較晚了,是一種類似於《封神演義》一般的杜撰。而且它裡面的很多概念也是有問題的,就比如「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是什麼呢?玉皇大帝這個名字其實也出現得比較晚,宋朝的時候宋真宗才提出了「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簡稱「玉皇大帝」。而他在更為遠古的先秦時期則被稱為「昊天上帝」。在更多的時候,古人更願意稱他為「上帝」或者「帝」,「帝」字的本義就是焚火祭天的意思,後來才引申為人間的統治者的意思。
所以說,玉皇大帝其實就是「天」,也就是我們老百姓在受苦受難時喊的「老天爺」。他本身並不是我們現在所想的那種光怪陸離的「神仙」,而是「自然神」,或者說是天地間的法則。後來之所以把玉皇大帝塑造成一個有七情六慾的「人」,是因為受了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古代「帝」、「上帝」、「昊天上帝」,指的都是老天爺。
《尚書》曰:「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詩經》曰:「上帝既命,侯於周服。」《道德經》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史記》曰:「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辯於群神。」這些都是古人大量表述「帝」、「上帝」的概念,不過後面被基督教的god混淆了。其實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說完玉皇大帝這回事,我們接著說張姓。既然張姓不是玉皇大帝的子孫,那麼他們是誰的後代呢?因為玉皇大帝是「自然神」,是宇宙的法則和秩序,他當然不能自己創造一個姓氏出來了。當時張姓的祖先的地位在中國人的眼中,其實與玉皇大帝的地位相差也不是很遠因為張姓的祖先是軒轅黃帝。
我們都稱中國人為炎黃子孫,所謂「黃」,指的自然就是黃帝了。而張姓的祖先就是軒轅黃帝的孫子,他的名叫做「揮」。由於他發明了弓箭,所以黃帝命他為弓正,為了紀念他創造弓箭的偉大歷史功績,所以又給他賜姓為「張」,也就是「弓長」之意。所以張姓的祖先就是張揮。
作為很正宗的炎黃子孫,雖然張姓沒有像劉、李、朱等姓氏那樣建立屬於自己的王朝,但是他們卻一直很繁榮。比如,在現在的絕大多數姓氏還沒有成型的戰國時期,張姓已經是一個妥妥的「大族」了。尤其是在韓國、趙國、魏國的張姓,特別的顯赫。韓國的張姓更是幾代人都做韓國的國相。
那個時候出了很多張姓名人,比如張儀、張蒼(九章算術作者)、張耳、張良。為什麼張良那麼積極地反秦,甚至不惜冒著被株連九族的風險刺殺秦始皇呢?就是因為他是韓國貴族,屬於「世受王恩」的那種,所以他對國破家亡之恨特別的強烈。在其他家族還在萌芽當中的時候,張氏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了。
後來許多歷史的關鍵時期,都沒少張家人的身影。比如西漢酷吏張湯;漢朝的滅亡,不就是張角兄弟扛起了大旗嗎?道教的興起,也得多虧了張良的後代張道陵;三國時期的張飛,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猛將;唐朝名將張巡,拯救大唐於危難之中;北宋張載開創了中國文化事業的復興;元朝的張士誠;明朝的張居正。
所以,張姓雖然很少出皇帝(其實還是出了幾個割據勢力的皇帝的,比如挽救漢人於危難之中的前涼國君就是張氏,他們為當時的北方漢人的生存提供了一絲可能性。),但是張姓對中國的歷史影響卻是非常巨大的。在許多歷史的重要轉折點,一般都會有張姓的人投入到社會的大變革浪潮當中來,並且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