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宋亡以後詩人改名,皇帝成了高僧

2020-11-30 老街味道

前言

前天參與了一個小問題:「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出自宋末元初的詩人鄭之因的德佑二年歲旦二首·其一》:

力不勝於膽,逢人空淚垂。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朝朝向南拜,願睹漢旌旗。

這首詩的背後,有著不少令人唏噓的故事。一心中國夢,是表達自己的愛國之心,萬古下泉詩,有盼望明主之心。

一、詩歌簡析

老街先簡單說一寫這首詩歌的含義,然後再說說背後的故事。讀者們可以再回頭讀這首詩,又會生出種種感慨。

1、力不勝於膽,逢人空淚垂。

我鄭之因有心報國,無力回天,只有逢人垂淚而已。

2、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

一心想保全國土,擁護大宋,但是我所作的,卻只有吟誦千古流傳的詩經《下泉》詩。

注意,這個下泉詩,是有著深刻寓意的,表示了對於皇帝以及皇帝所代表的大宋領導層的期盼。

3、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

日、天,都隱喻皇帝,日近出自《世說新語》中的典故,晉明帝小時候有「舉目見日,不見長安」之說。

皇帝雖然離得近,但是皇帝在想什麼誰也不知道。杜甫有詩云「天意高難問」。如今元兵已經佔據的南宋大半江山了,皇帝有什麼謀劃嗎?

當時宋恭帝趙只有5歲而已,垂簾聽政的太皇太后謝道清66歲。手下的官員逃的逃,降的降,他們又有什麼主意呢?

你問皇帝,皇帝又去問誰呢?

4、朝朝向南拜,願睹漢旌旗

鄭之因生活在蘇州,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大年初一,蘇州剛剛淪陷。南宋都城在南方的臨安,因此詩中寫「向南拜」。

雖然詩人有「願睹漢旌旗」的願望,但是僅僅半個月後,謝太后帶領小皇帝跪在臨安城下,向元兵投降。

宋亡以後,鄭之因悲痛欲絕,連名字都改了。

二、德佑二年正月裡的故事

鄭之因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德佑二年(1276年)歲旦, 另外還有個小註:時逆虜未犯行在。逆虜是指南侵的元兵,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歲旦,即大年初一。在新年第一天,鄭之因寫下了這首詩,並說元兵沒有侵犯臨安。實際上,兩個月前,常州陷落,百姓被屠殺,很快蘇州的守將獻城投降。鄭之因已經成了淪陷區的人。

德佑二年歲旦》其實有兩首詩,另一首寫到:

有懷長不釋, 一語一酸辛。此地暫胡馬, 終身只宋民。讀書成底事, 報國是何人? 恥見幹戈裡, 荒城梅又春。

恥見幹戈裡, 荒城梅又春。正是在元兵的鐵蹄之下,蘇州又迎來了一個新年。

大年初一過了不久,在正月18日這天,謝太后派人獻上降表和傳國玉璽,當時的元兵首領是丞相伯顏,他要求與南宋的宰相面對面會談,結果嚇得宰相陳宜中拋棄了太后和年幼的皇帝,當天夜裡逃離了臨安。

在蒙古鐵騎已兵臨城下時,民族英雄文天祥義不容辭的擔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敵營與伯顏談判,結果被扣留。

二月初五,宋恭帝宣布正式退位。元兵進駐了南宋都城臨安,延續了近320年的趙宋王朝正式結束。

三、一心中國夢

明末崇禎十一年(1639年), 在鄭之因曾經生活過的蘇州,發生了一件事。

承天寺的僧人疏通古井時,挖到一個鐵盒子。鐵盒內有石灰,藏有一個銅盒,打開以後,是一本保存完好的書稿。上寫「大宋孤臣鄭思肖百拜封」,這本書就是鄭之因的文集名《心史》。

在宋亡以後,鄭之因年年不忘故國,改名為鄭思肖。宋朝皇帝姓趙,趙的繁體寫作「趙」,思肖即思趙也。

鄭思肖字憶翁,號所南,表示不忘故國,所以坐臥向南背北。

文天祥有詩云"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後來他的文集名為《指南錄》。鄭思肖號所南,與文天祥有異曲同工之處, 《心史》則是鄭思肖報國之心的寫照。

作為一個畫家,鄭思肖善畫墨蘭,但是他所畫的蘭花,無土無根,暗示國土的淪喪。

鄭之因最有名的一首詩,是這首《題畫菊》: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花可以枯萎,但是不會墜落,花之魂長留在枝頭。

記得麥克阿瑟曾經有句名言:老兵不死,只會慢慢凋亡。一個建國只有200多年的國家名言真不少,只是這些梗都是咱們老祖宗早就玩剩下的。而且,外國人的大白話,哪裡有我們這種優美的意境呢?

四、萬古下泉詩 亡國皇帝的命運

回頭再說說「萬古下泉詩」。

詩經中的《國風·曹風·下泉》詩云: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愾我寤嘆,念彼周京。冽彼下泉,浸彼苞蕭。愾我寤嘆,念彼京周。冽彼下泉,浸彼苞蓍。愾我寤嘆,念彼京師。芃芃黍苗,陰雨膏之。四國有王,郇伯勞之。

前三段寫當前。寒涼的泉水在下面汩汩地流動,一叢叢狗尾草(艾蒿草、筮草)浸泡在寒泉中。夢中醒來,我長籲短嘆,深深懷念當時繁華富庶的周國京城。

最後四句,寫故都的回憶。當年風調雨順,黍苗生長多麼繁茂,那時候國家強大昌明,四方諸侯都來朝見天子,賢德高貴的郇伯親切慰勞。

這首《下泉》通過今昔對比,表達了身處亂世之人的哀思。曹國臣子感傷周王室衰微,天下混亂,所以懷念周初安定的社會局面。

鄭之因用這個典故,表達了自己期待明主帶領南宋走出困境的願望。但是大廈將傾,其實南宋一個老婦人和一個小皇帝所能做到的呢?

半個月後,臨安陷落。南宋雖亡,但漢家旌旗暫時未倒。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以及逃跑的宰相陳宜中等人先後擁立益王趙昰、衛王趙昺為帝,可惜10歲的端宗趙昰溺水而死,崖山之戰時,宋懷宗趙昺與陸秀夫蹈海而亡。

而那個在臨安城跪地投降的宋恭帝趙卻被忽必烈善待,被加封瀛國公,開府儀同三司,還給許配了個元朝公主。

趙19歲的時候,元世祖下詔,派遣他入吐蕃(西藏)學習梵書、西蕃字經。元代高僧釋念常曾經在《佛祖通載》中記載:

「宋主以王位來歸,學佛修行。帝大悅,命削髮為僧寶焉。」

趙入吐蕃後,竟然成為一代高僧,法號「合尊」。而且終其一生,再也沒有離開西藏 。

結束語

1318年,鄭思肖臨終時囑其友唐東嶼為畫一牌位,曰:"大宋不忠不孝鄭思肖",語訖而卒,享年78歲。

五年以後,1323年5月,當年那個5歲的小皇帝趙也離世。《佛祖歷代通載》中記載:「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

據說他是因觸犯文字獄被元英宗賜死,享年52歲。那首因思念臨安而惹禍的詩寫道: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

@老街味道

趙公遺愛虎頭城,直到張公續此聲,楊萬裡詩中的趙公與張公是誰?

相關焦點

  • 靠谷歌翻譯和維基百科,美國人為何弄不懂「中國夢」
    他是美國人,他不識漢字,他不研究政治,但他要講講「中國夢」。 席勒的正牌身份是耶魯大學教授,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這位經濟學家來了一次大膽跨界,作了一個題為《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簡短發言。他說得明白,這不是學術報告,更沒有結論,與其說解答問題,不如說提出困惑。
  • 困擾皇帝半生的事情,高僧四字道出玄機,皇帝恍然大悟
    這也是歷代皇帝十分頭疼的問題,但他們至少可以有各種選擇,畢竟一般的皇帝都會有好多個兒子。然而,宋仁宗的問題比他們要嚴重許多,因為他根本就是無子可立,沒有皇子繼承自己的皇位那等於是將自己的江山拱手讓人。萬一皇帝一病不起這大宋的江山該交在誰的手中。
  • 《調教大宋》書評:主角改變文人們執拗的思想,以「瘋」興宋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本很精彩的歷史小說——蒼山月的《調教大宋》。它曾經帶給過我很大的觸動,直至今日,再去看這本小說,仍覺經典!這是一個瘋子興宋的故事。——歷史小說推薦關鍵字:調教大宋,唐瘋子,化羊為狼!《調教大宋》——蒼山月(完本)簡介慶曆六年,歌舞昇平的趙宋王朝。迎來了一個瘋子....親眼見識了大宋的雍容華貴與溫情。
  • 大宋可以亡,嶽飛必須死?為什麼嶽飛一個大忠臣會被賜死?
    而作為掌權者,皇帝是最不希望這種情況的出現,因為這意味著自己手中皇權會被他的光環弱化。即使嶽飛沒有反心,一心獻給了南宋,但是保不準他手下的將領也是同樣的想法啊,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這可是自己太祖的親身經歷。於是打壓嶽飛,回收嶽家軍,自然是勢不可免的。秦檜能以莫須有的罪名召回嶽飛並殺害,宋高宗肯定默許的,再不濟也是持有默認的態度。
  • 陳曉平:一個英國青年的中國皇帝夢
    1858年,因李秀成受洪秀全親信排擠,他在滁州再次投降清廷,改名李世忠,積功至江南提督。李昭壽熟知太平軍內情,對清軍圍困天京出力頗多。謝興堯認為:「太平天國之亡,不無間接受昭壽之影響。」降清後,李昭壽屯兵滁州一帶,切斷太平軍與皖北的聯絡。李秀成為打開局面,曾會集眾將、厚集兵力來攻,李昭壽見招拆招,卒令太平軍敗退。站穩腳跟後,李昭壽擁兵自重,收稅販鹽,富逾王侯,凌轢鄉裡,儼然一霸。
  • 劉裕:延攬佛教高僧當時一貫之政策
    不但品行高潔,且有較高的佛教素養,兼擅佛理及禪誦,「宋高祖武皇帝雅相敬異」。武帝對外國及北方高僧的優遇與延攬,為劉宋一代及整個南朝佛學研究的興盛乃至各學派的興起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與條件。首先,「法藉人弘」,大批佛教高僧抵達宋土,為佛教的發展與弘傳提供了基本的人力條件。
  • 他活了120歲,是中國近代高僧的代表性人物,死後只留下了一個字
    再中國近代時期,佛教文化得以發揚,先後出現了很多的得道高僧,有這麼幾位很是受人敬仰,主要以四位為代表,他們分別是虛雲法師,弘一法師,太虛法師,印光法師,這四位的生平充滿了傳奇色彩,民間流傳最多的便是虛雲法師,他的一生最為神奇,像是一生下來就弘揚佛法的人,虛雲也活了120歲的高壽,他所經歷了4個朝代
  • 這部小說主角穿越到大宋,把大宋這隻羊調教成了狼,起點評分9.2
    《調教大宋》(完結)作者:蒼山月簡介:慶曆六年,歌舞昇平的趙宋王朝。迎來了一個瘋子....親眼見識了大宋的雍容華貴與溫情。起初唐奕只想享受這個時代,什麼靖康之恥、蒙古鐵騎都與他無關。反正再怎麼鬧騰歷史都有它自己的軌跡。千年之後中華還是中華!亡不了!
  • 佛教:法門龍象的近代高僧——寄禪法師
    說起長江流域法門龍象的近代高僧,先得要提一下存詩近兩千首的清末著名的詩僧寄禪法師。寄禪法師俗名黃讀山,1850年1月3日生於湖南湘潭農家,十二歲時父母已雙亡,被私塾老師收於家中掃地煮飯幹雜活。和一切高僧一樣,他即使在出家之後依然能冷眼熱腸,注視著世間眾生的苦難,於深徹的慧照中,貫徹著同情的慈悲。寄禪法師21歲時的詩人郭菊蓀送他一本《唐詩三百首》,自此自學愛上了作詩。25歲時寄禪法師開始了長達九年的行腳遊學,公元1877年,27歲的他在寧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並剜臂肉燃燈供佛,自此號「八指頭陀」。
  • 「夢」在佛教早期東傳中的媒介作用
    這是《高僧傳》中最慘烈的一場夢,也是宗教與政治最激烈的一場交鋒。玄高的權力欲望過強,早在麥積山時就有人稱他「蓄聚徒眾,將為國災」。當被聘至北魏平城時,憑藉其強大的政治資源,大流禪化,並很快成了太子拓跋晃的老師,成了代北大族集團的宗教領袖。
  • 志大才疏的詩人皇帝
    紹興和議後,宋金兩國保持了大約二十年的虛假和平,但隨著金國一位志大才疏的皇帝登上帝位,這種和平就再也維持不住了。完顏亮,字元功,女真名迪古乃,金太祖庶長子斡本次子,生於宣和四年(金天輔六年,1122年),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詩人。
  • 大宋女皇帝———穿越小說提綱
    宋昀瞧趙禎穿著,憑自己豐富的歷史與考古知識,暗想這不是宋朝皇帝的衣服嗎?他應該是演皇帝的,這時趙禎趕上前來問"道士,你是哪個廟觀的". 宋昀想,不就是演個戲嗎!還真當我是道士了!就說你開什麼玩笑,我沒廟觀。趙禎沒計較她的態度,好奇地問"我大宋的道士沒廟觀",瞧趙禎一臉的疑惑!
  • 惡意字眼不能出現,《精靈寶可夢》部分精靈需改名,小智的呢?
    《精靈寶可夢》一直是一個老少鹹宜的ip,裡面基本沒有什麼不和諧的元素,不過最近《精靈寶可夢》突然迎來了一次整改,有六隻寶可夢因為名字帶有惡意字眼,所以不得不改名。雖然這一波整改只涉及六隻寶可夢,但是動畫主角小智手上有幾隻寶可夢,名字也帶河蟹字眼,它們以後可能也要改名。
  • 大官一心想尋訪高僧,誰知道當初問的那位和尚竟然是阿彌陀佛化身
    老陽按:在中國歷史上,佛道文化是我國很有特色的一環,今天就和大家說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大官一心想拜高僧,高僧指點他們去拜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誰知到了之後這兩位卻走了還說讓他來的那位是阿彌陀佛的化身,等他再回去的時候,那位高僧已經圓寂了,他們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寒山拾得兩位大師。
  • 中國歷史上的奇葩皇帝
    今天小編帶領大家說說中國歷史上的奇葩皇帝,他們幹了那些事兒讓人銘記。然而﹐現實並不像詩詞中的世界那麼美好﹐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金陵﹐詞學皇帝被俘。「笙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的生活已經成為泡影﹐他不禁發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哀嘆﹐可惜為時已晚﹐還是被宋太祖毒死。 詩人郭麟也為之嘆息﹕「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漁隱叢話前集?
  • 梁武帝蕭衍:最信佛的皇帝,為佛教搬空了國庫,最後卻被餓死
    有了皇帝作為背景的蕭衍家族在當時十分的強盛。因為生活富足,蕭衍從小便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是一個博學多才的少年公子。蕭衍不僅僅在文學方面非常有造詣,而且膽量十足。這就為以後蕭衍可以成就一番大業建立了非常好的基礎。後來的蕭衍拜在當時的權臣蕭鸞門下。齊高帝病逝,他的皇太孫繼承了皇位,這個新帝每天只知道飲酒作樂,不問政事。
  • 除了那個著名的皇帝詩人外,歷史上寫詩最多的乃是這個宋代詩人了
    古代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唐詩宋詞本質上都可以歸入到「詩歌」的大範疇當中。而且,中國的這些古詩並不是都由精英詩人所創作的,乃是相當全民化。上至皇帝,下至販夫走卒之流,都可以吟詩作對。要說起歷史上作詩最多的人,乃是清代的皇帝乾隆了。這個所謂的詩人一生留下四五萬篇詩歌,確實相當高產。
  • 宋朝18位皇帝世系表:大宋強敵環伺,趙氏家族力保319年江山
    步入治世趙恆即位以後,遼便經常騷擾宋朝。景德元年(1004年),宋遼開始大規模戰爭。在丞相寇凖的支持下,趙恆開始親政,於是籤訂了「檀淵之盟」,後來趙恆又開始信任王欽若,趙恆三次到泰山進行封禪。乾興元年(1022年)趙恆去世,太子趙禎即位,趙禎早期出在劉氏的陰影下。
  • 翻譯《金剛經》的高僧,為公主破戒還娶10妻,死後舌頭燒不成灰!
    歷史上湧現過很多有名的高僧,我們都知道和尚講究戒律。但是不是所有破戒的和尚都不能成為高僧。這樣說並不是提倡破解,而是要說歷史總有偶然。接下來我們要說的是歷史上一位千古高僧,也是離紅塵最近的高僧。這位高僧曾兩次破戒,且染指11女,仍被世人稱為千古一僧。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6:切切秋蟲萬古情,燈前山鬼淚縱橫
    01前言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唐人將詩歌的藝術境界拔高完善,寫作手法豐富,寫作題材拓寬,幾乎讓後人無路可走。對於這樣的詩歌風格,元好問是這樣評價的:論詩三十首·十六金·元好問切切秋蟲萬古情,燈前山鬼淚縱橫。鑑湖春好無人賦,「岸夾桃花錦浪生。」一二句意思是:這些詩人的古言情之作,萬古申請皆如悽切如秋蟲之悲鳴;他們選取的意象,常常像悽涼、詭譎如山鬼在油燈前哭泣。山鬼,從屈原的《九歌·山鬼》中來看,是山林中女子形象的山神,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鬼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