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天參與了一個小問題:「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出自宋末元初的詩人鄭之因的《德佑二年歲旦二首·其一》:
力不勝於膽,逢人空淚垂。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朝朝向南拜,願睹漢旌旗。
這首詩的背後,有著不少令人唏噓的故事。一心中國夢,是表達自己的愛國之心,萬古下泉詩,有盼望明主之心。
一、詩歌簡析
老街先簡單說一寫這首詩歌的含義,然後再說說背後的故事。讀者們可以再回頭讀這首詩,又會生出種種感慨。
1、力不勝於膽,逢人空淚垂。
我鄭之因有心報國,無力回天,只有逢人垂淚而已。
2、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
一心想保全國土,擁護大宋,但是我所作的,卻只有吟誦千古流傳的詩經《下泉》詩。
注意,這個下泉詩,是有著深刻寓意的,表示了對於皇帝以及皇帝所代表的大宋領導層的期盼。
3、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
日、天,都隱喻皇帝,日近出自《世說新語》中的典故,晉明帝小時候有「舉目見日,不見長安」之說。
皇帝雖然離得近,但是皇帝在想什麼誰也不知道。杜甫有詩云「天意高難問」。如今元兵已經佔據的南宋大半江山了,皇帝有什麼謀劃嗎?
當時宋恭帝趙只有5歲而已,垂簾聽政的太皇太后謝道清66歲。手下的官員逃的逃,降的降,他們又有什麼主意呢?
你問皇帝,皇帝又去問誰呢?
4、朝朝向南拜,願睹漢旌旗
鄭之因生活在蘇州,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大年初一,蘇州剛剛淪陷。南宋都城在南方的臨安,因此詩中寫「向南拜」。
雖然詩人有「願睹漢旌旗」的願望,但是僅僅半個月後,謝太后帶領小皇帝跪在臨安城下,向元兵投降。
宋亡以後,鄭之因悲痛欲絕,連名字都改了。
二、德佑二年正月裡的故事
鄭之因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德佑二年(1276年)歲旦, 另外還有個小註:時逆虜未犯行在。逆虜是指南侵的元兵,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歲旦,即大年初一。在新年第一天,鄭之因寫下了這首詩,並說元兵沒有侵犯臨安。實際上,兩個月前,常州陷落,百姓被屠殺,很快蘇州的守將獻城投降。鄭之因已經成了淪陷區的人。
《德佑二年歲旦》其實有兩首詩,另一首寫到:
有懷長不釋, 一語一酸辛。此地暫胡馬, 終身只宋民。讀書成底事, 報國是何人? 恥見幹戈裡, 荒城梅又春。
恥見幹戈裡, 荒城梅又春。正是在元兵的鐵蹄之下,蘇州又迎來了一個新年。
大年初一過了不久,在正月18日這天,謝太后派人獻上降表和傳國玉璽,當時的元兵首領是丞相伯顏,他要求與南宋的宰相面對面會談,結果嚇得宰相陳宜中拋棄了太后和年幼的皇帝,當天夜裡逃離了臨安。
在蒙古鐵騎已兵臨城下時,民族英雄文天祥義不容辭的擔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敵營與伯顏談判,結果被扣留。
二月初五,宋恭帝宣布正式退位。元兵進駐了南宋都城臨安,延續了近320年的趙宋王朝正式結束。
三、一心中國夢
明末崇禎十一年(1639年), 在鄭之因曾經生活過的蘇州,發生了一件事。
承天寺的僧人疏通古井時,挖到一個鐵盒子。鐵盒內有石灰,藏有一個銅盒,打開以後,是一本保存完好的書稿。上寫「大宋孤臣鄭思肖百拜封」,這本書就是鄭之因的文集名《心史》。
在宋亡以後,鄭之因年年不忘故國,改名為鄭思肖。宋朝皇帝姓趙,趙的繁體寫作「趙」,思肖即思趙也。
鄭思肖字憶翁,號所南,表示不忘故國,所以坐臥向南背北。
文天祥有詩云"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後來他的文集名為《指南錄》。鄭思肖號所南,與文天祥有異曲同工之處, 《心史》則是鄭思肖報國之心的寫照。
作為一個畫家,鄭思肖善畫墨蘭,但是他所畫的蘭花,無土無根,暗示國土的淪喪。
鄭之因最有名的一首詩,是這首《題畫菊》: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花可以枯萎,但是不會墜落,花之魂長留在枝頭。
記得麥克阿瑟曾經有句名言:老兵不死,只會慢慢凋亡。一個建國只有200多年的國家名言真不少,只是這些梗都是咱們老祖宗早就玩剩下的。而且,外國人的大白話,哪裡有我們這種優美的意境呢?
四、萬古下泉詩 亡國皇帝的命運
回頭再說說「萬古下泉詩」。
詩經中的《國風·曹風·下泉》詩云: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愾我寤嘆,念彼周京。冽彼下泉,浸彼苞蕭。愾我寤嘆,念彼京周。冽彼下泉,浸彼苞蓍。愾我寤嘆,念彼京師。芃芃黍苗,陰雨膏之。四國有王,郇伯勞之。
前三段寫當前。寒涼的泉水在下面汩汩地流動,一叢叢狗尾草(艾蒿草、筮草)浸泡在寒泉中。夢中醒來,我長籲短嘆,深深懷念當時繁華富庶的周國京城。
最後四句,寫故都的回憶。當年風調雨順,黍苗生長多麼繁茂,那時候國家強大昌明,四方諸侯都來朝見天子,賢德高貴的郇伯親切慰勞。
這首《下泉》通過今昔對比,表達了身處亂世之人的哀思。曹國臣子感傷周王室衰微,天下混亂,所以懷念周初安定的社會局面。
鄭之因用這個典故,表達了自己期待明主帶領南宋走出困境的願望。但是大廈將傾,其實南宋一個老婦人和一個小皇帝所能做到的呢?
半個月後,臨安陷落。南宋雖亡,但漢家旌旗暫時未倒。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以及逃跑的宰相陳宜中等人先後擁立益王趙昰、衛王趙昺為帝,可惜10歲的端宗趙昰溺水而死,崖山之戰時,宋懷宗趙昺與陸秀夫蹈海而亡。
而那個在臨安城跪地投降的宋恭帝趙卻被忽必烈善待,被加封瀛國公,開府儀同三司,還給許配了個元朝公主。
趙19歲的時候,元世祖下詔,派遣他入吐蕃(西藏)學習梵書、西蕃字經。元代高僧釋念常曾經在《佛祖通載》中記載:
「宋主以王位來歸,學佛修行。帝大悅,命削髮為僧寶焉。」
趙入吐蕃後,竟然成為一代高僧,法號「合尊」。而且終其一生,再也沒有離開西藏 。
結束語
1318年,鄭思肖臨終時囑其友唐東嶼為畫一牌位,曰:"大宋不忠不孝鄭思肖",語訖而卒,享年78歲。
五年以後,1323年5月,當年那個5歲的小皇帝趙也離世。《佛祖歷代通載》中記載:「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
據說他是因觸犯文字獄被元英宗賜死,享年52歲。那首因思念臨安而惹禍的詩寫道: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
@老街味道
趙公遺愛虎頭城,直到張公續此聲,楊萬裡詩中的趙公與張公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