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最後一章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孔子在教育弟子們時也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大河,即使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魯莽之人,我是不會與他共事的。我所要找的共事的人,一定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即:我要找遇事謹慎小心,善於謀劃而且能完成任務的人。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人,知道得越多,越感覺自身渺小,越不自信。反之,越是無知的人,表現得越是自信。這麼為什麼呢?
大自然太複雜了,一個人對大自然的認知能力太有限。越是無知的人,越自信,因為他們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對於不確定的事物盲目自信。
但是一個人如果對事情或者自然界的認識越多的時候,就會感覺到這裡面有很多不確定性,越不確定,越不自信。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們習慣性深思熟慮,全面考慮事情,因而對事情以及未來產生了不確定性與恐懼,做人做事小心謹慎,不敢有絲毫的得意忘形和麻痺大意。所以,他們笨頭笨腦、瞻前顧後的樣子,容易被人認為是「膽小怕事」。
比如說,晚清名臣曾國藩就是這樣的人。曾國藩自己也說:「餘性魯鈍」,學生李鴻章更是當面指出曾國藩的毛病在「儒緩」。在曾國藩身上,我們很容易看到他極度不自信的一面,甚至會覺得他這個人膽小怕事,遇事經常是「受寵若驚」。
他在京城當官,深得道光皇帝賞識,十年七遷,屢次被破格提拔,他就一面感謝皇恩浩蕩以及祖宗積德,一面內心誠惶誠恐,覺得福氣太濃厚不是好事,想法設法求缺惜福。
一方面,他告誡家裡人千萬要低調行事,切莫染上驕奢淫逸的壞習慣,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另一方面,他每天都會寄銀錢回老家,資助家族中窮困的親戚,也算是財貨布施,多積陰德。
鹹豐二年,曾國藩奉命組建湘軍,一切從頭來,要錢沒錢,要權沒權,還被鹹豐皇帝處處提防猜忌。
好不容易到了鹹豐十年7月,皇帝授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兼欽差大臣。天上掉下個大餡餅,曾國藩的表現又與常人不一樣,他內心依然是受寵若驚,恐懼萬分。
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接奉諭旨,補授兩江總督兼放欽差大臣。權位太尊,名望太隆,實深悚懼。
為什麼曾國藩得了大便宜還悚懼呢?就是因為他深諳道家思想,懂得「見利思害」,總是能夠想得比他人更深刻。前任兩江總督何桂清抵擋不住太平軍的攻擊,棄城逃命,最後被革職下獄、棄市問斬。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特別是功名利祿,可以給人帶來榮譽和享受,也可以給人帶來殺神之禍。可見,曾國藩能夠做到如孔子所說的「臨事而懼」,然後全面而慎重地謀劃,並不是膽小怕事,而是大智慧的表現。
老子《道德經》第13章也告誡人們: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為什麼老子讓人們「受寵若驚」,而不是「受寵不驚」呢?
老子的解釋是:寵愛是卑下的,得到它會感到心驚不安,失去它也會驚恐萬分。這樣看來,得寵和屈辱都是讓人感到驚恐。
曾國藩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高手,他一面積極建功立業,盡職盡責為師為將為相;一面見利思害,受寵若驚,臨事而懼,生怕自己功高震主,繼而不得善終。
消滅太平軍後,曾氏兄弟的聲望到達了極點,兩兄弟升官加爵,好不威風,但曾國藩內心的恐懼也達到了極點。九弟曾國荃得意忘形,傻乎乎地以為自己手握重兵,可以擁兵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