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曾國藩,湘軍創始人。和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中興功臣」。曾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毅勇侯等職,諡號「文正」,後人稱「文正」。他被尊為千年第一完人。閱讀生活中的「六戒」,學會自己的處世之道,才能成為大器。
戒驕戒躁:不做不切實際的事,不去與人爭辯
不做有益於人的事,不去任何人想去的地方。別進危險城堡!人人想要的東西可能是有害的。
半場說:「別貪得無厭!日中行,月滿則虧,物盛則衰,物極則極。這個世界不會一次成功,也不會長期受益。假如真的有好東西可以得到這樣的好處,那只能說是表象和欺騙。此時應保持頭腦冷靜。
半場的話很安全,大家爭,爭的地方不去,容易惹事,惹禍。「論語」的意思是「危險的國家不進入,混亂的國家不進入」。這句話中的爭論,當然也可以理解為爭辯和爭辯。所有人都爭的利益意味著你最好不要爭。這肯定是一種薄利多銷。
戒二:不要以小惡拋棄人大美,不要以小怨忘卻人大恩
不因別人的小缺點而忽略自己的優點,不因小恩怨而忽略他人的大恩情。
人們在工作中犯錯誤。那兩句話告訴我們,為了一個人,一個人的過失,一個人的善惡,而全盤否定一個人的善惡,不要忘記一個人的善惡。
正如《禮記》所說:「善知其惡,惡知其美,天下之新也。愛情知道它的缺點,而厭惡則意味著知道它的優點。它提醒人們在處理事情時不要過於感情用事,要客觀公正地看待他人的缺點和不足。
三戒:人的弱點就是保護自己的弱點,自吹自擂就是討厭別人的弱點。
常講別人缺點,常誇耀自己優點的人,可以說「心不厚,知識有限」。常言道:「打人不打臉,暴露就暴露。」好講別人的壞話,誇耀自己的優點,不但表現出情商低,還必然會對自己招來怨恨,埋下禍根。
漢高祖劉邦曾對韓信的各種才幹進行過探討。項羽說:「我自己帶幾個兵?」韓信說:「陛下只帶十萬人。」「那麼,你覺得是劉邦嗎?」韓信說:「像我這樣的人,越多越好。」韓信死後,不能說是因為他的性格。「曾國藩」就是指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描繪這種人的精神形象。常談到別人缺點的人,其實內心就是用它來掩飾自己的缺點。自吹自擂自己優點的人,其實只是嫉妒或想掩蓋別人的優點。
四戒:求利不在一人,求寡不在一人
利益,往往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如果一個人獨佔利益不與大家分享,必然會招致怨恨,成為大眾的箭頭。項羽攻佔鹹陽,但不敢攻城。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卻怕他一生篡位自立,他們怕成為眾矢之的。因此,面對利益時,一定要權衡利弊。
籌劃事情時,一定要與有主見的人共事,不能與人共事。正如《戰國策》所說:「上善若水,下惡若魚。」大體上說,特別重要的事,沒必要跟大家商量。人追求大事,必有一雙不尋常的眼睛,一顆心,一種氣度,所以自己要認清,嘗試。如果跟別人商量,反而會很麻煩。人若見識低微,心胸狹窄,氣概平庸,一定不會明白自己的想法。因此,你的意志會動搖,你的信心和感覺也會受到損害。
五戒:天下古今凡人,皆為偶像字擊敗天下古今才子,皆為驕傲字擊敗
普通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對於普通人來說,沒有什麼天賦,只有勤奮工作才能成就事業,所以「懶」字最為忌諱。特性。還有,有才幹的人可以用才幹走捷徑,容易成功,但容易自大,因此自閉,不肯向別人學習,也容易失敗。
曾國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並不聰明,卻能「勤」地完成大學的學業和大事業,堪稱正常人的楷模。另外,如項羽、李自成等,雖佔了天時地利,但仍是輸得自豪。
第6戒:做一切大事,都要以知識為主,以大事為輔,人要居半,天要居半。
從事一切活動,首先需要有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可以作為完成重大任務的助手,一半是在人的計劃中,另一半是看著天而看著時機不來。人有計劃,事有計劃。
曾國藩清楚地告訴我們,做大事要「知行合一」,才能得心應手。因此,依靠才智的人往往難以成就大事。這裡的「知識」,當然不只是知識,而是經驗和知識。"人為謀者,天為謀者."那就是,不管做什麼事,我們都要「盡力而為」。別因為有自己無法控制的東西就去嘗試。不要因為自己的努力,最終的失敗而責怪上帝。
做大事,一定要不怕苦,約束自己,學曾國藩的「六戒」。別在最能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努力到無能為力,拼命去感動自己。從不害怕打擾,害怕自己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