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人生「六戒」

2021-01-08 山水筆墨縱橫

作者 | 儒風君·聞清

晚清名臣曾國藩,天資不夠聰穎,做人諸多缺點,卻被譽為「半個聖人」,他著書立說,更有家書傳世,為後人所稱道。

縱覽曾國藩一生,從三十歲之前「一身毛病」,到三十歲之後成就斐然,其成功之道或許就藏在他恪守的「六戒」之中。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前半句講的是,做人不可欲求不滿。就如同「天上不會掉餡餅」一樣,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一直讓你獲利的事,有些事看起來源源不斷地獲利,實則是陷阱乃至騙局。

遠的不說,當下針對年輕人的,其實都是這種套路。

看上去對方不斷給你好處,殊不知是放長線釣大魚,施小惠,取大利。

因此,利益擺在眼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凡事見好就收,否則必吃大虧。

後半句講的是,眾人爭鬥的地方,要躲開。有些熱鬧不能看,「瓜」吃多了,可能招致禍患。

不入是非之地,方能保得平安,平安才是最大的福氣。

其實,整句話都在告誡世人,做人要講分寸,有利莫貪多,是非之利莫去爭。

第二戒: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前半句,告誡世人,做人不可貪得無厭。

誰都渴望得到利益,但是好處不能獨佔,要懂得與人分享。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利益更是如此。

一個人把好處佔盡,必然遭到嫉恨,成為眾矢之的。

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利益當前,不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還要懂得權衡取捨。

後半句,告誡世人,分享也要有智慧,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拿來分享。

《戰國策》有言:「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大意就是說,謀大事、成大功,不必和眾人商議。自己認準了就去做,和少數志同道合的人商量即可。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你的想法未必得到所有人的支持,甚而會遭到他人的非議,這樣反而不利於事情進展,就連自己的情緒和判斷也會受到影響。

如此得不償失,又何必呢?

第三戒: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前半句是說,不要因為別人身上的小缺點,而忽視他的優點,乃至將整個人否定。

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還沒點缺點?

《禮記》曰:「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我們看一個人,要客觀公正,不能光盯著對方的缺點,還要學會欣賞對方的優點、學習對方的優點。這不僅是與人相處之道,也是自我完善之道。

後半句則是說,不能因為一點小小的怨憤,而忘記了對方曾施與的大恩。

人的一生中,都會受到他人的恩惠。

人們往往容易記得他人造成的傷害,又容易忘記他人給予的恩惠。

實際上,知道感恩,懂得包容,這樣的人更容易得到貴人相助。

第四戒: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此一戒,也是在講與人相處之道。

議論他人的短處,其實是回護自己的短處;誇耀自己的長處,其實是在忌諱別人的長處。

有句話叫:「閒談莫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

人們太容易奚落別人的短處,也太容易驕矜於自己的長處。

老話兒講: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了解自己的短處,是一種智慧。認可他人的長出,是一種胸懷。

愛嚼口舌,議論他人短處,這樣的人往往淺薄,難成大器。

第五戒: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前半句是說,做人當勤奮,勤能補拙是良訓。

世界上99.9%的人都很平凡,為何有人能成功,有人卻庸碌一生呢?其實就是勤奮與懶惰的差別。

勤奮,會讓庸才變天才。曾國藩自己就是個例子,他三十歲之後的成功,大部分就來自於勤奮。而且,他也用自己後半生告訴我們另外一個道理:

做個勤奮的人,從哪個年齡段開始都不算晚。

當然,懶惰招致失敗,也無關年齡和階層。

現代人不都喜歡這樣一句雞湯嗎:

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勤奮,你還上哪兒去成功呢?

後半句則告誡世人,做人應當謙遜,不能有傲氣。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大家聽到耳根都起繭了。

可是,真正做到謙虛謹慎的又有幾人呢?

不可否認,有人生來就是「天才」。但是,真正成功的人,絕大多數都不是「天才」。

謙虛和勤奮,能夠彌補智力和才能上的不足,讓一個人走得更遠。

第六戒: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這一條告訴世人,辦大事,主要是靠閱歷和見識,而成大事,則要「盡人事,聽天命」。

對於「辦大事」而言,才能不過是一種輔助,主要是靠見識、胸襟和閱歷。

有才能的人,未必是辦大事的人,遠見卓識,才是決定性因素。

至於後半句,則強調一種「辦大事」的心態。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辦大事」當然離不開努力,但是更要看機遇。

人事盡了,大事未成,那是天命使然,不必怨天尤人。

道理很簡單:努力了,未必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

所謂「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全看自己的心態。

做人不可不努力,但也應當看淡成敗,拿得起放得下。

相關焦點

  • 做人|曾國藩人生「六戒」,成就一生!
    曾國藩人生「六戒」,成就一生! 曾國藩是春秋戰國時代曾子的七十世孫。 讀懂曾國藩的人生「六戒」,就學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
  • 曾國藩的為人處世「六戒」!
    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曾國藩,湘軍創始人。和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中興功臣」。曾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毅勇侯等職,諡號「文正」,後人稱「文正」。他被尊為千年第一完人。閱讀生活中的「六戒」,學會自己的處世之道,才能成為大器。戒驕戒躁:不做不切實際的事,不去與人爭辯不做有益於人的事,不去任何人想去的地方。別進危險城堡!
  • 曾國藩「人生4戒」: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看看曾國藩就知道。曾國藩絕對算不上一個聰明的人,考了七次才中舉,年輕時還非常激進暴躁,只要別人的意見和他不一樣,他就會大罵同僚,但最終的結果,卻是以「晚清中興第一名臣」、「半個聖人」的身份,成為眾多大人物心中的男神。他曾經還留下過很多名言,有告誡後人如何為人處世的,還有如何獲得人生成功的。例如「莫問收穫,但為耕耘」,「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哪得空閒之光陰」。
  • 送你這「六戒」,少走彎路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歷史名人之一,他對晚清時期的政治、軍事、文化、思想有著重要切深刻的影響。他一手建功立業,一手持家修身,算的上「半個聖人」。研究過曾國藩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青年時期一腔熱血,見到什麼都喜歡「懟」上兩句,中年時期卻立志要成為聖人,於是開始反省、悔悟,仕途上仿佛亮了綠燈,十年7升,官居一品,位極人臣。
  • 為人處事的六戒、八慎 古人的智慧總結
    2020-10-27 08:39:18 來源: 月舞知音 舉報   六戒
  • 曾國藩留下六字家訓箴言,父母一定教孩子讀懂,值得收藏
    曾國藩,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一生勤儉廉勞,律德禮忠,是晚清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曾國藩不僅在官場上取得了巨大了成功,對子女的教育也留給後人很多可以借鑑的地方。自曾國藩後的100多年時間裡,曾氏8代子孫中人才輩出,無一人是紈絝子弟,這和他留下的六字家教箴言離不開關係。第一:早起曾國藩在對子女的要求上,不論男女都要求勤奮。
  • 曾國藩:要想內心強大,需要同人性的「七宗罪」作鬥爭
    30歲的時候,是曾國藩人生的分水嶺:30歲之前,他只是一個庸人,整天吃吃喝喝,酒局應酬不斷,身上毛病一大堆;30歲以後,曾國藩立志做新人,發誓學做聖賢,不想讓自己成為一個私慾膨脹的禽獸。禽獸之於聖賢,其實就好像是動物之於人類。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是因為人類懂得文明,能夠克制住「獸性」。但是,人類基因當中的「獸性」很難徹底剷除,時不時還會暴露出來。
  • 曾國藩:人生2大兇德,務必戒掉,太多人敗在這2點上,別不在意
    在歷史上一些名人在教育子女後人時也說出很經典的話,以此來告誡自己的子孫要如何做,如何為人處世,曾國藩是晚清舉足輕重的名臣,他用一生修身律己,後世稱他為「千古第一完人」。晚年的曾國藩,歷經世事滄桑,悟出人生致敗的兩大兇德:「曰長傲,曰多言」。
  • 曾國藩:聰明人有「3不說」,多積口德福報多多,人生也順風順水
    對此,生活在清朝末期的曾國藩也大有感觸:他本是一個資質平平的人,七次參加科舉卻不中,本以為曾國藩的人生就這樣了,可誰知,曾國藩不是一個喜歡放棄的人,十年七遷,連跳十級,官至二品。時至今日,曾氏家族依然興旺發達,人才輩出。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說:聰明人有"3不說",多積口德福報多多,人生也順風順水一個有德行的人,不說這三種話,多積口德,多積福報。
  • 曾國藩:成大事的男人,能在這3件事上控制自己,普通人狠不下心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通過自律成就一番偉業的人物。曾國藩在30歲時就立下大志,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禽獸容易,只要放縱自己就好了;聖人卻很難,這需要嚴格自律。曾國藩說:男人慾成大事,離不開自律二字,成大事者,往往能在這3件事上控制自己,而普通人卻狠不下心。
  • 曾國藩:以勤勉報君,以愛民報親,做到忠義兩全
    曾國藩不僅從天下大義上強調了「愛民」的重要性,還將「愛民」作為行軍之本。他認為天下兵法總結為一個詞,就是愛民。曾國藩在《致沅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中說:「默觀近日之吏治、人心及各省之督撫將帥,天下似無戡定之理。吾惟以一勤字報吾君,以愛民二字報吾親。」「才識平常,斷難立功,但守一勤字,終日勞苦,以少分宵旰之憂。
  • 曾國藩: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三不說」,但多數人卻樂在其中
    曾國藩,被後世稱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他及其家族都福報深刻。一直到現在,曾氏家族仍然興旺發達,人才輩出。曾國藩可以說是清朝末年的棟梁之臣,在官海沉浮發展幾十年,曾國藩說話一直秉持「戒多言」的原則,因為「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如果把說話方式弄好了,人的運勢和福報自然會越來越旺,曾國藩總結了一套自己的人生智慧。曾國藩說,聰明人,一輩子有「三不說」!
  • 讀《曾國藩日記》:頂級的自律,每分鐘都在反人性
    但是曾國藩的生日顯示,他居然是射手座。射手座的性格特點是什麼呢?據說是「像風一樣自由」,性格外向,坐不住。曾國藩在青年時代恰恰如此,他是一個非常愛交朋友、非常愛串門、非常愛聊天、非常愛開玩笑的人。  那時候的曾國藩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愛看殺人。曾國藩住在城南菜市口附近,清代的時候那裡是刑場。所以曾國藩隔三差五,就和朋友們一起去看殺人。
  • 曾國藩胸懷浩大,博採眾長,不用瞧不起的目光牴觸他人
    人不是萬能的,不可因為別人暫且沒有獲得成功就輕視他,即使從功利的角度來考量,自己也應該尊重他人,何況尊重更是體現人生美好品德的一個方面。曾國藩喜歡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這樣就消除了許多偏見和歧義。他的一個手下人對那些趨炎附勢、溜須拍馬的人非常反感,總想找機會教訓他們一下,於是就在一次批閱文件時,將其中一位拍馬的官員狠狠諷刺挖苦了一番。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是這3句話,希望你一句都沒說過
    曾國藩被譽為「晚清四大名臣」,是繼孔子和王陽明之後的「半個聖人」,也是人們口口相傳的「千古第一完人」。他的仕途頗為傳奇,他曾七次科考,七次落榜,十年七遷,官升十級,至二品。曾國藩為人一生廉潔正直,為官不傲,在官場獲得了很高的成就,私下裡也贏得了很好的人緣,是典型的「官運旺」。
  • 揭秘真實曾國藩:愛社交、寫日記、曾患皮膚病
    曾國藩,可謂中國近代名人之一。史料中提到:「遇將卒僚吏若子弟然,故雖嚴憚之,而樂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在《曾國藩傳》裡,對其經歷也有深入描寫。近日,該書作者張宏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想儘量全面地描寫曾國藩的一生,「他是晚清四大名臣裡成就最高的。有優點,但也有缺點」。
  • 70歲老僧告誡我:佛家有六戒,其中前三戒最消耗福報,要注意了
    與他暢談人生世事。老僧慈眉善目,非常平易近人,對拜訪他的人都非常歡迎。每次與他閒聊都有所收穫。我們談起人生要給自己積德積福時,老僧說到佛家有六戒,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邪,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這六戒裡,前三種最消耗福報,千萬要注意了。聽老僧的一席話後,我覺得很有道理,默默地記在了心裡,現在與大家分享出來。一、戒殺生70歲老僧說「第一戒,要戒殺生」。
  • 為什麼說曾國藩是:中國古代之最後一人?克己修身,可佩亦可學
    了解過曾國藩,可以說他是庸人的代表,但庸人在他身上只是起點。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小故事,話說曾國藩小時候的一天晚上,秉燭夜讀,準備背下一篇三百字文章。然而在他進房之前,已經有一個小偷躲在房梁上,見曾國藩在背書,準備等他睡後偷點東西再走。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就說這3句話,希望你一句也沒說過
    曾國藩是「千古第一完人」,同樣也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他是繼孔子還有王陽明之後的「半個聖人」。他混跡官場幾十年來,十年七遷,官升十級,至二品,這晉升速度可以說是快的非同凡響。曾國藩的一生都很勤儉,同時還有好的人緣,是最為典型的「官運旺」。
  • 曾國藩幾句家訓,揭開家族興旺的秘密
    曾國藩囑咐這個弟弟,要好好讀《父子宰相家訓》,說,「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認為這是修身齊家的典範。由此可見,曾國藩對家風和家訓的重視。事實證明,曾國藩對於家族子弟的教導是正確的,後世子弟無一人是「逆子」,世代皆為有志之士就是最好的證明。晚清歷史上唯一一次算得上勝利的外交活動就是曾國藩的二兒子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