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國藩的同僚中,有位官員怕小老婆是出了名的。
有一次,曾國藩決定打趣一下一位以怕小老婆出名的幕僚,隨口說了副上聯:「代如夫人洗腳」。他以為某君平日雖才思敏捷,但這回肯定會當眾犯窘,大出洋相。誰知某君情急之下,不再考慮嘲謔自己的人是湘軍大帥—一自己的頂頭上司和衣食父母,而是想給這位悍然來犯的「對手」以致命的還擊。於是,某君應聲對出下聯:「賜同進士出身」。
曾國藩聽了後,臉刷地紅了,因為他的進士身份是「賜同」,也就是考試成績沒達到一甲、二甲,而屬三甲,也就是三等進士身份。曾國藩自取其辱,大感慚愧。事後,曾國藩很後悔,雖然自己比人家官大權高,但每個人的人格是平等的,怎麼可以隨便取笑對方呢?人不是萬能的,不可因為別人暫且沒有獲得成功就輕視他,即使從功利的角度來考量,自己也應該尊重他人,何況尊重更是體現人生美好品德的一個方面。曾國藩喜歡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這樣就消除了許多偏見和歧義。
他的一個手下人對那些趨炎附勢、溜須拍馬的人非常反感,總想找機會教訓他們一下,於是就在一次批閱文件時,將其中一位拍馬的官員狠狠諷刺挖苦了一番。曾國藩看過批閱的文件後,把執筆的手下人喊來,對他說:「那些人本來就是靠這些來生存的,你這樣做,無疑是奪了他們的生存之道,那麼他們以後必然也將想盡辦法置你於死地。人不可徒貧賤,連蘇東坡這樣的大才子,在科舉初中,也是通過德高望重的官員來推薦自己……」聽了曾大帥的一番話,這位手下人似乎恍然大悟,一臉窘態。曾國藩衝他笑了笑,告訴他以後得注意地位不如己者的生存需要,要對他們好一點,謙和一些,儘可能改變對他們的看法。「小角色」的力量匯在了一起,足以推翻任何一個「大角色」。所以不要輕易得罪「小角色」,不要輕易與人發生正面衝突,以免留下後患。
曾國藩在事業上的成功,與胡林翼的支持有很大關係。鹹豐四年至鹹豐六年,湘軍連連受挫,曾國藩陷入到了人生的低谷。鹹豐八年,胡林翼約官文向皇上奏請,讓曾國藩再度出山,對此,曾國藩心裡非常感激。胡林翼對自己的關心和信任。曾國藩很想幹一番事業,請詔復出,他深感再生之德。曾國藩很佩服胡林翼能夠說服名為支持湘軍、實際上嫉妒漢人的滿洲權貴官文一起上奏,實在難得。曾國藩在胡林翼身上學到了不少做人的方法。當年官文年紀輕輕就做上殿前藍翎侍衛,許多人不把他放在眼裡。誰知官文官運享通,一路升遷,從頭等侍衛突然變成廣州漢軍副都統,然後又是湖廣總督。湖北司道府縣大部分官員平日對官文沒有好感,作為巡撫的胡林翼卻不願得罪官文,儘管對方對胡林翼事事橫加幹涉,常說些無理的話,可胡林翼仍舊謙讓著他。
不久,官文的六姨太過生日,總督衙門向武昌官場發了很多請柬目的是收些禮金並熱鬧一下。可是那天將近中午了,也沒有人上門,官文府前冷冷清清。官文心裡很難受,感到自己在湖北被人孤立了起來。死要面子的官文左等右等,等來的卻是稀稀拉拉的幾個沒分量的人物,他愈加感到羞愧。「他們不來,上門去請!」官文此話剛一落音,只見一輛綠呢大轎抬了過來,前面儀仗森嚴,後面跟著幾輛花呢繡轎。官文見此不由得心頭一熱,有些感動。正在這時,一個家丁飛奔來報,湖北巡撫胡林翼大人來了。官文喜出望外,立馬上前迎接。
胡林翼完全可以像別人一樣不來,因為官文不是自己的頂頭上司,總督、巡撫兩個人談得來就談,談不來各幹各的,井水不犯河水,何況胡林翼知名度比官文高、影響力比官文大、資格比官文老。然而胡林翼卻不這樣想,他認為以後需要官文支持的地方一定不少,於是帶著母親、夫人一起來祝賀六姨太生日快樂,當然還送上了一份厚禮。正委屈的抹眼淚的六姨太,見胡巡撫來給自己撐臉面,頓時笑逐顏開,獲得了一些安慰。胡巡撫到官文府上慶賀六姨太生目的消息很快傳開,不到一個時辰,湖北藩司、臬司、鹽道、糧道、漢陽知府、武昌知府大小官員全都趕來了。由此,官文非常感激胡林翼帶了個好頭。
宴席上,胡林翼老母、夫人對六姨太說了不少恭維好聽的話把個六姨太喜得合不攏嘴。臨別時,胡母鄭重邀請六姨太到胡家去做客,六姨太樂意地接受了。第二天一早,一輛花呢大轎將六姨太抬進了胡府。胡林翼老母、夫人設宴熱情款待,陪著玩牌聽曲,談七扯八,非常開心。六姨太自幼喪母,見胡巡撫的老母這樣喜歡自己,便提出要認胡母為乾娘。胡母立即答應了,說認這麼好的義女是自己的福氣,說罷送給六姨太一副金鐲,一對耳環、一枚金戒指,算是給義女的見面禮。從此,官文不再給胡林翼找岔子,兩家夫人經常來往親如一家了。
當胡林翼提出想奏請皇上讓曾國藩出山,官文馬上表示了支持。有人對曾國藩說起這事,認為胡林翼太軟弱了,竟然用討好一個姨太太的手腕來換取官文的合作,豈不是有失堂堂大丈夫的氣節!曾國藩搖了搖頭,心想,胡林翼對官文如此謙和禮讓,其高明之處勝過了自己。曾國藩是把儒家和道家從對立位置放到互補的位置後,看到了胡林翼的高明之處。儒家思想也好、道家思想也好,入世也好、出世也好都有它的局限性。獨尊某一種思想、某一種哲學,而排斥另一種思想和哲學,這是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現。
他在日記中寫道:「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他認為智和愚、善和惡,這都是截然對立的東西,但是,對這些截然對立的東西卻不能用截然相反的態度去對待,因為對智愚和善惡的愛憎分明的立場往往會落於俗見,給具體問題的處理帶來負面影響。所以,《荀子·非相》中提出了「兼術」,意思是:君子賢能而能容納不賢的人,聰明而能容納愚笨的人,博學而能容納淺薄的人,精純而能容納雜駁,這就是所謂的「兼術」。
簡單地說,「兼術」就是包容,即一種好的美德能包容不好的東西,因為君子立身正直,所以這種包容不僅不會損害自己的美德,反而會給君子的美德增輝。「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這事實上也反映出了一個人的胸懷也是做人處世的雅量。雅量體現著一個人的修養,其中雖有天生的成分,如有的人生來就心平氣和、不急不躁,有人生來就是急脾氣,但它更多地還是體現著後天的品行。
喜歡的話就請評論、收藏、分享哦。若您有不同的見解,歡迎評論提出,大家共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