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為直翅目蟋蟀科不完全變態類昆蟲,其中的鬥蟀,雄 性好鬥、善鳴,特別討人喜愛。在我國,有玩賞鬥蟋蟀的悠 久的歷史,早在唐代鬥蟋蟀的遊戲已很盛行。現在城市裡也 有人賞玩。飼養蟋蟀出售,不失為一投資小,見效快的致富 門路。1.蟋蟀的品種蟋蟀種類很多,在我國較著名的藥用和 玩賞蟋蟀有鬥蟋、長顎蟋、大扁鬥蟋和油葫蘆等。其中鬥蟋可供玩賞。
鬥蟋的習性和形態鬥蟋,又名促織、蛐蛐、姬蟋等, 鬥蟋每年發生一至兩個世代,成蟲經交配後,產卵於砂礫_ 石堆縫隙中及草叢間1〇15毫米深的土中,卵粒分散不成塊 狀,以藉助土壤的保護渡過冬天。翌年6月間孵化為若蟲,若 蟲期脫皮5次,共計6齡。7月為若蟲發育盛期,8月中旬即 見有成蟲,9月秋收時節,村舍附近即聞鳴聲四起。
鬥蟋主要生活於村舍、場院、地頭、田埂、溝渠以及生 長茂盛覆蓋密集的田園中。由於各發育階段都接近土壤生活, 發育為成蟲後更喜在磚、石、土塊下挖洞棲息。鬥蟋的食性 較雜,喜取食多種多樣的嫩芽、幼根,特別是花生、豆類、芝. 麻等油料作物及辣椒的嫩莖和幼果,也取食其他昆蟲的殘肢 舊皮或未腐的屍體。鬥蟋的分布面積較廣,北起遼寧,經華北、華中至東南沿海,西南可至四川、廣西等地。
鬥蟋雄成蟲體長1316毫米,雌成蟲體長MI9毫米。 黑褐色,頭黑有光澤,後部有3對兩頭粗大、中間較細的橙 黃色縱紋,縱紋前方無橫紋相連結,顏面平直不凹陷,大顎中等長短,3個單眼呈三角形排列。觸角細長線狀,超過體長;雄性前翅長達腹部末端,雌蟲前翅短,僅達腹部中央;兩性後翅都不發達,雄性發音器略呈長 方形,其中有一條橫脈成直角,將鏡膜分為兩個小室,內有斜脈兩根,端部的網狀區與鏡膜等長,後端扁圓。
雌性的腹部末端,在兩根尾須之間有一支較直、端部似矛頭狀的產卵 管,長度超出後足腿節。當鬥蟋發育成熟時,.雄性背上的發音器官趨於完善,幵 始鳴叫;而雌性腹部末端拖著的那根矛形的產卵管,更為明 顯,因而將同種蟋蟀分為二尾(腹部末端只有一對尾須的雄 蟲),或三尾(除有一對尾須外,中間還有一支產卵管的雌 蟲)。
鬥蟋的鳴聲寬宏響亮,節奏均勻,尾音略拖長,並可連. 續長鳴,發出瞿瞿瞿……和唧卿唧……安卿卿的鳴叫聲。3.蟋蟀的飼養蟋蛘都有不同程度的互相殘殺習性(若 蟲期為爭食),特別是到達性成熟階段,因互相爭奪異性(主 要是雄爭雌),因此,在小範圍內難以大群集體飼養。據野外 觀察,在1平方米麵積內,如飼料充足,生態條件適宜(特 別是有隔離、遮蓋物),可養活50隻左右到達成蟲羽化。在 人為控制下,成活率僅為野外的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