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對留學路上的種種艱辛困難,做一個排行榜,那麼「語言」的困難,絕對能稱的上第一。特別是英語這個磨人的小妖精,不僅要記語法,還要背單詞,更要背口語,一項學不好,留學是徒勞。
學英語雖然困難重重,但是中國人對於英語的熱情絕對稱得上世所罕見,甚至在90年代還曾颳起過一陣「全面學英語」的旋風。
1、那個年代的英語瘋狂
1999年,導演張元就拍攝了一部記錄長片,叫做《瘋狂英語》,在國外引起較大轟動。片子將李陽描繪成一個宗教式狂熱煽動分子,以至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AmberWoodward撰寫了一篇91頁的論文,引用大量電影截圖,甚至把它們跟希特勒和納粹黨的照片做對比。pte pte
在90年代的中國,全國上下都在學習英語,
「拼命學「」瘋狂學」
連那一年的春晚趙麗蓉用唐山口音背誦:
「點頭yes,搖頭no,來是come去是go」
也正是那,英語開始由一門單純的交流工具,突然發展成影響億萬人的文化現象。
舉國的英語熱潮中,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一時的網紅現象而是一代人,因為落後想瘋狂改變的影子。
80年代——中國英語熱初期
中國英語熱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81年1月14日。
國務院頒布了《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由此打通了留學之路,出國留學之路一被打通,便如燎原之火。pte pte
1981年託福考試考生只有285人,1983年2500人,1985年8000人,1986年18000人。1980年代,改革剛剛開放,萬物復甦,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那時的中國汽車在還寥寥無幾,而阿姆斯特朗的腳已經印在了月球。那時的平頭老百姓對於科技的落後並不感冒。
然而國家卻早已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想學習先進技術就得先了解語言。pte pte
隨後英語替代俄語,成為國內教育的主要語言。
1987年,一片題為《以革命導師為榜樣努力掌握外國語》的文章,登上了《北京日報》。其中寫道革命導師馬克思有句名言:
「外國語是人生鬥爭的一種武器」!
將英語由帝國主義的汙言穢語改變成了革命戰鬥的武器,思想的轉變讓人們開始接受新的語言。隨後高考改革,英語由原來分數佔比的10%,暴漲至60%。pte pte
使得當時國內大量學校開始放棄俄語教學,開始轉英語教學。
同時國內高考,研究生考試,公派留學選拔對英語的加大重視。改革開放後,佛洛依德,孟德斯鳩,存在主義等等,文化的輸入,不斷衝擊中國人的心靈。也就在這時「西方文化熱」悄然萌芽。
90年代 —— 鯉魚躍龍門
隨著80年代,最早一批出國留學學子歸來,同樣帶來了,西方世界的繁榮興盛的消息。或因真的活的很好又或者是「報喜不報憂」的傳統文化影響,將美國描述的如天堂一般,那裡遍地黃金,那裡遍地是機會。
90年代初期,一個普通中國工人在中國一個月的工資,大約是一百多塊錢(人民幣)。可是,如果他到了美國,幹差不多的工作,一個月可以賺到2000美元。
不僅如此,隨著改革的深化,大量的外企公司在中國萌芽,掌握英語進入外企,工資瞬間翻幾番。
掌握英語就代表了,一種新的生存方式,也代表了從此鯉魚躍龍門。
1993年一部北京人在紐約,橫空出世,在那個時代造成了萬人空巷的轟動效應,客觀的描述了,美國即是天堂,也是地獄!
巨大的利益誘惑與市場需求,讓英語等同於暴富,吸引著一批一批的中國人,前往美國,這便在中國引發的「西方熱」。
然而此時的中國人英語基礎薄弱,口語與聽力只有偶爾的廣播中才能矯正,又讓英語學習舉步維艱,此時大量的商人團體,敏銳的嗅到了英語學習市場的前景。
於是培訓機構與學習機工廠如雨後的春筍一般冒了出來:新東方,文曲星,李陽,步步高………
而這時就不得不提出一個人:
瘋狂英語——李陽
學習經歷
李陽祖籍山西,在大學一二年級多次補考英語,傳統訓練方法無效後,他摒棄了偏重語法和閱讀訓練的傳統,另闢蹊徑,從口語突破,並獨創性將考試題變成了朗朗上口的句子,然後脫口而出,此在的英語四級考試中,李陽以優異的成績拿下了當時全校第二!
2. 創業經歷:
在工作後,李陽憑藉著極具感染力的演講,不斷的在各市之間演講,販賣學習圖書,依靠個人魅力與煽動性的演講,使得李陽賺的盆滿缽滿,而李陽不滿足於當前現狀,他的最終目標是,讓全中國的人一起學習英語,於是李陽來到北京。
3.人生巔峰:
1990年,李陽在北京太廟舉辦「瘋狂英語」演講,參加人數達到萬人,在演講時他說道:
如果你還是學生,趕緊學習英語,申請歐美大學、爭取獎學金,你知道一個全額獎學金意味著什麼?1995年,中國職工的平均工資還在200到300塊錢之間。一個全額獎學金起碼是每年2萬美元。一個碩士起碼2年,博士則是5年,簡直是一筆匪夷所思的財富!
這種煽動性的話語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李陽的名氣也跟著水漲船高,之後儼然成為中國英語,語言培訓教父。
那個年代大量年輕人受李陽以及社會主流價值觀影響,為了學習英語嘔心瀝血,有的人把GRE單詞背了一百多遍,一本單詞書已經翻到破破爛爛還在看、在讀、在背;有的人考託福、GRE、雅思,考了幾十次,甚至還有的人為了出國傾家蕩產。那個時代是一個闖破頭都要出國的時代,也是個傾家蕩產也要學英語的時代。pte pte
當時英語的瘋狂熱潮,在如今也許無法理解,但是,在當時許多人眼中,幸福觸手可及,幸福就是學習英語,考試成功。
00年代——由熱至冷
2001年中國加入WTO,隨後北京「申奧」的成功,中國經濟高速騰發發展,跨國公司和出國熱,再次催生了中國英語熱潮。2001年7月,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其中寫道:
「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確的指出中國英語課程不僅僅只有工具性,而且還有人文性。
英語終於由國家層面的外交,政治工具,變成了謀生手段。
在此之後,全國各地,英語教學和英語考試更加重視學生口語與聽力,教材後方附帶的磁帶,更是推進了這一產業的發展。2001年,步步高推出了BK-796 型號的復讀一年後,全國複讀機銷量就創下了1300萬臺的新紀錄,相比三年前增長了四倍有餘。pte pte
而那之後,全國市場湧現出英語複讀機廠家達200餘家。
隨著港臺明星,如周杰倫,蔡依林,SHE,等歌唱明星,歌曲以磁帶等形式傳播開來,年輕的孩子有了更多買複讀機的理由,也就在那時複讀機幾乎人手一臺。回想起過去,每個勞累的午後,放上周杰倫的磁帶,帶上耳機,世界就此與我隔絕,周圍的喧囂,吵鬧,學習的苦悶就此化為烏有,也正是因為這些小物件,為青春鍍上了一層亮麗的色彩。pte pte
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整個北京再次興起了英語熱,2008年奧運會前夕,新加坡導演蓮·派克(Lian Pek)在北京拍攝了一部50分鐘的紀錄片,向西方觀眾展現
了中國人學英語的奇特景象:
在胡同裡,兩個70多歲的老人堅持用英語對話,接不下去的時候臉憋得通紅;計程車上,司機利用等紅燈的間隙聽教學廣播,邊開車邊練口語;在全聚德,飯店經理在包間裡支起了白板,教服務員念「Here's the menu」;在學校裡,滿操場的學生被一個叫李陽的中年人引導著,瘋狂地揮舞著手中的英語課本……這種種奇特甚至詭異的景象,是奧運會前北京市民瘋狂學習英語的縮影,也是國內最後一次的英語熱潮。
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英語的人才需求逐漸趨緩,國家經濟水平差距降低,再沒了過去出國等於暴富的機會,也沒了過去鯉魚躍龍門一般的巨大潛力,中國的英語熱潮才逐漸退去,蛻變成一種普通的技能。
回顧往昔,時代的烙印深深刻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落後,愚昧與一成不變的民族已經死去。創新,奮進,努力尋求改變的思想充斥80 90年代中國人的腦海。pte pte
曾經有多困苦,如今就有多想改變,在這種執念下所產生的「全民英語熱」只是那個時代的縮影的冰山一角。不僅英語熱,還有創業熱,還有創新熱,還有……都是那個時代瘋狂追尋的執念。也正是有那個時代的追尋,一點點的彌補不足,才有了如今我們享受的美好時代!pte pte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