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的成因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其中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在中學教材上簡 單表述為 「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 分為乾濕兩季 」, 而實際上世界各地熱帶 草原氣候的成因是有差異的,也較為複雜。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季氣候、薩瓦納氣 候、 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 該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000毫米。終年高溫、長夏無冬、乾濕季分明是該氣候的突出特點。溼季時植被繁茂,動物活躍;乾季時草木枯萎,動物成群遷往有水、草的地方 。
一、地帶性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
地帶性熱帶草原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熱帶 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地區,如非洲中部、南美洲巴西高原等。本類型分布區 位於赤道低氣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區,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期,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降水集 中;當信風帶控制時期,乾旱少雨。
二、非地帶性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
1.「赤道高原型」熱帶草原氣候
在東非高原的赤道及其附近地區(南 、 北緯10°之間), 終年受赤道低氣壓控制,本應 形成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但由於海拔高(大多在3000米以上),氣溫相對較低(年 均溫多在10℃~15℃左右);氣溫相對低又導致上升氣流微弱,降水相對較少,因此不具備形成熱帶雨林氣的條件,從而形成氣候涼爽,降水較少的熱帶草原氣候。不同的是,該 地終年受赤道低氣壓控制,降水分配較為均勻,無明顯的乾濕季(南美北部的蓋亞那高原類 似)。
2.「信風副高型」熱帶草原氣候
南非高原東南部(20°S~30°S),夏季大陸內部形成熱低壓,暖溼的東南信風吹向大陸,受地形抬升,降水較多,形成溼季。冬季大陸內部氣溫相對較低,且因南非高原 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勢較高,氣溫較低,在大陸南部形成的高壓與東部洋面上的副熱帶高氣壓連在一 起,受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加之陸上的高壓使來自海洋的東南信風的勢力大大減弱,從而形成乾季。
3.「副高西風型」熱帶草原氣候
分布在30°S~32°S之間,如澳大利亞南部和非洲南部的狹窄地帶,夏季(1月) 時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乾燥少雨,形成乾季;冬季(7月)時受北移的溼潤的盛行西風控制,形成溼季(注意:冬溼夏幹)。這種類型的成因類似地中海氣候,實際上它是南半球熱帶沙漠氣候向地中海氣候過渡的一種中間類型, 冬季降水量沒有地中海氣候多 ,夏季氣溫卻高於地中海氣候。
4.「背風型」熱帶草原氣候
在馬達加斯加島的西部、中 美洲 和西印 度群島的西部,分布著面積大小不等的熱帶草原氣候區。由於這些地方均處在回歸線附近的信風帶內,受信風的影響很大。當東北信風或東南信風掠過遼闊的洋面時,受其影響而變得溫和溼潤。信風登陸後,在迎風坡受地形的抬升, 多地形雨,從而形成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在背風坡,降水量大大減少,形成雨影區。 如澳大利亞大分水嶺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西側僅1000毫米左右,故西側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
5.「季風型」熱帶草原氣候
此類型在澳大利亞北最為典型。 由於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在南半球夏季時 (1月),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向南越過赤道向左偏轉,形成西北季風。澳大利亞北部的夏季受到 暖溼的西北季風控制,且由於西北季風與東南信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形成溼 季。冬季,受單一、乾燥的東南信風控制,形成乾季。該類型成因、氣候特點與南亞熱帶季 風氣候類似,但是典型性不足,中學教材中未採用,將其歸為熱帶草原氣候 。
相同點:都位於熱帶地區,氣溫肯定就是全年高溫了。
不同點:主要體現在降水方面。
熱帶季風氣候降水最高月大於400mm而熱帶草原氣候最高月小於400mm。熱帶季風氣候的年降水總量比熱帶草原氣候多,所以熱帶季風氣候區比較多高大、茂密的森林樹木,因為雨熱充足,有利於高大樹木的生長。
而熱帶草原氣候區年降水總量少,大多數適合草原或矮小的灌木叢的生長。分布上的差異:熱帶季風氣候主要是分布在全球兩大島上,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而熱帶草原是分布在全球熱帶雨林兩側,以非洲分布最廣。海南島位於北緯18°10′—20°10′與東經108°37′—111°3′之間。地處熱帶,為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光熱充足豐富,雨量充沛,旱季明顯。地形複雜,中高周低,山地集結於中部偏南,最高峰為五指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海拔約1867米,丘陵分布於山地四周。境內海拔9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臺地及濱海,發育著熱帶草原749萬畝(包括草叢草地和灌叢草地),約佔全島總面積15%,為我國主要草場資源之一。
海南島的熱帶草原,與典型的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成因與種群都不同。前者主要受乾熱氣候所制約,以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其間有個別喬木稀疏分布的草本植物群落,後者主要受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或半溼潤氣候制約,以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的草本植物群落。
而海南島的熱帶草原,則是因為受熱帶季風氣候控制,旱雨季明顯,以旱中生或中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其間有個別喬木或灌木稀疏分布,呈現出獨特的群落結構和生態外貌。
從圖上可以看出海南島西部地區降水少,而旱季時海南島又以偏東風為主,另外海南島西部一些地方沉積巖透水性強,地表水易於滲漏,地表水留存較少,這都為熱帶草原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條件。海南熱帶草原在熱帶季風氣候區裡之所以能夠形成,除了自然原因之外絕大多數還有人為原因。
自然原因:
1、局部(特別是五指山西部地區)受地形影響,降水少,水熱條件極端不協調;
2、由於土壤中局部地段存在著透水層,地表積水少再加上乾旱季節性交替,不利於森林的發育。
人為原因:
是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反覆破壞森林,形成的次生性熱帶草原。
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是海南島中有不少原始熱帶森林被大面積強度採伐後,不僅沒有及時育林,反而在被砍伐的林地上再次遭受反覆亂砍濫伐,最終致使水土流失愈加嚴重,生態環境變化,形成次生性的熱帶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