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櫝還珠:楚國人到鄭國去賣珍珠,把珍珠裝在匣子裡,匣子裝飾得很華貴。鄭國人就買下了匣子,把珍珠退還了。
成語「買櫝還珠」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原文如下:
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回煸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後以「買櫝還珠」喻捨本逐末,取捨不當。
這裡不討論「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僅討論「買櫝還珠」。
需要思考的問題:
1. 楚國人為什麼要到鄭國去賣珍珠?楚國不可以麼?沒有原因麼?
2. 楚國和鄭國的文化風俗是相同的麼?對同一個事物的認識與體會是否一致呢?
3. 買匣子的人需要的是珍珠還是匣子呢?他是否真地知珍珠呢?
4. 楚國人賣珍珠的目的實現了麼?這是成功的交易還是失敗的交易呢?
……
思考以上問題,我們或許就不會認為它的比喻義很合理了。
對我們思考及生活有益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1. 到鄭國去賣珍珠而非在本國也非在其他國家,這裡面是否大有文章?
2. 為什麼要把珍珠裝在匣子裡?這對賣珍珠有什麼作用?
3. 為何把匣子裝飾得很華貴?這一點對賣珍珠有什麼益處呢?
4. 鄭人退珍珠而取櫝,這是楚人意料之中的麼?為什麼?
5. 若自己是楚人,鄭人退還珍珠後自己會如何做呢?
……
由以上可見,楚人是否懂得經商知道呢?為什麼?我們應向其學習哪些方面的東西呢?本是賣珍珠可未賣先做匣子,再經裝飾,自己又投入了一些,這樣做可取麼?為什麼?而鄭人退珠取櫝意味著楚人交易成功還是失敗?這又給我們什麼啟示?你認為楚人了解鄭人麼?楚人賣珠鄭人買的卻是匣子,這又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鄭人給我們的啟示:
1. 對匣子與珍珠的認識與楚人的相同麼?
2. 是否知珍珠?
3. 以買珍珠之價買匣而不要珍珠,此人能是平民麼?珍珠在其眼中意味著什麼呢?像平常人一樣麼?
4. 不要珍珠而要匣,此人的目的是買珍珠麼?
5. 楚人在鄭國賣珍珠,鄭人棄珠取匣是否有它深刻的含義,暗示著楚人什麼或有意在考驗賣珠之人?
6. 鄭人買櫝還珠是否是楚人與鄭人謀而定的推銷自己產品的營銷計劃,以利於打入鄭國珍珠市場?
7. 鄭人一定是鄭人麼?楚人一定是楚人麼?如果不是鄭人為何要「成為」鄭人呢?若不是楚人為何要「成為」楚人呢?
鄭人無眼光麼?說不定沒眼光的人是我們看待這一交易之人。因我們可能都僅僅是看個表象而被矇混了。再說,鄭人需要的是珍珠還是匣子,兩者哪一個對自己作用大這隻有鄭人自己知道,我們又怎能以個人的觀點強加給鄭人呢?另外,鄭人買匣堅決退還珍珠,這一行為又告訴了我們鄭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明明可以擁有珍珠卻不要,這就告訴我們他並非是沒有眼光,而是經過自己深思選擇的,並且是個很有原則的人。
兩者結合起來,則賣者的目的與買者的需要未必完全吻合,我們不能僅從賣者的角度要求審視買者,我們也不能從自身角度要求買者。因買者買物是其需要,所以他沒有必要買自己所需還要考慮他人的看法。這就要求賣者應更多從買者的角度審視自己所賣之物,同樣買者也應了解賣者所賣之物的情況。
一句話,這一次買賣行為,我們的評價恰反映了我們個人的認識,我們仍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顯得籠統而不符合實際。因此我們學會了不負責任的評論他人,指責別人也因此在生命裡紮根了。
對於營銷人員而言,此事例也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如何在異地開拓並佔領市場,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建議,不妨多挖掘一下它符合今日我們營銷學中的哪些原理。
裡面的策略體會到了麼?
為何我們習慣於認為楚人賣珍珠而備匣,鄭人買櫝而還珠就是鄭人的行為有問題呢?要不然也不會有比喻義是「捨本逐末、取捨不當」了。
為何我們認為珍珠比匣子重要,而他人要匣子不要珍珠就是取捨不當呢?
楚人善賣匣子而不是珍珠,是嗎?
學需善思,學而無疑,無進矣!
通過學習的不同內容,學會思考,這就是通過不同材料訓練自己的思維,提升思維品質!
在教育中,我們需要「買櫝還珠」嗎?
不同學習目的者,學習所需是不同的,切入點和歸處均不相同。
因此很多時候,完全可以「買櫝還珠」,皆大歡喜,不是嗎?
善學者於無人疑處現疑,思維拓展,深入之,智慧出!
我們的學習,需要楚人在「匣子」身上的專注,也需要鄭人的「還珠買櫝」之舉。
該怎麼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