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開年歷史大劇《皓鑭傳》隆重登場了,演繹的是戰國末期傳奇人物呂不韋與趙姬的故事,劇中的主角皓鑭,就是創作者給趙姬賦予的名字,這個名字是否來自嚴謹的考證,老樂不敢妄言,畢竟在先秦時代,女性是很少能留下名字的,但是在藝術作品中不一樣,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名字稱呼,是不便於受眾理解接受的。因此,跟歷史人物的名字較真,不如通過歷史劇,了解到更多的歷史知識,這種收穫遠比白白看熱鬧更有價值。恰好,老樂又是一個自認為看先秦史書熱鬧還不算少的學渣,所以一邊欣賞這部歷史劇,一邊跟大家分享一下看劇心得,挺好。
閒話少說,咱們就逐集找些看點跟大家交流,本篇內容就說說跟第一集相關的一些歷史的「邊角料」——既然本劇的主角是趙姬,那麼作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呂不韋當然是有著舉足輕重作用的,而歷史上的呂不韋也是第一個由商賈做到貴族的傳奇人物。在農耕為本的古代社會,商人向來是得不到重視,即使再有錢,從「士農工商」的分類中也能證明,商人排名社會最底層,可呂不韋就想改變這種地位和命運,因此他一直努力要成為集才華與財富以及社會地位於一體的人上之人。最終他也通過自己的一番運作,成為了大秦帝國的奠基人,被封為文信侯,走向人生巔峰。
在這裡,我們不討論更多關於呂不韋與秦始皇的關係問題,一方面是要結合電視劇的劇情,另一方面則是篇幅有限,我們還是說說《皓鑭傳》第一集中,關於呂不韋的形象。「大豬蹄子」版的呂不韋一登場,就給人一種高傲自負的暴發戶感覺,同時,這個富商又不想被人看低,便大肆賣弄自己的才學,比如他故意玩了一手「買櫝還珠」的商業炒作,來提高自己的身價和名望。買櫝還珠這個成語,雖然不是出自呂不韋的故事,但不能說他的行為不符合史實,可劇中大多數人都提到了「買櫝還珠」這個成語,就有點問題了。
因為買櫝還珠出自《韓非子》,而韓非是公元前280年左右生人,呂不韋是公元前290年左右生人,就算沒有精準時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肯定比呂不韋的年齡小很多,即使韓非整理出「買櫝還珠」這個典故,是根據民間故事的傳講,可能真的發生在呂不韋甚至更早的時期,可是以當時那些商人的文化水平,是不會有人提煉總結出這樣精彩的成語來的。因此,買櫝還珠本是想要顯示出呂不韋精明的商業頭腦,但歸根結底還是不符合歷史常理,弄巧成拙地穿越了。
而不管怎麼說,買櫝還珠的故事畢竟還有可能發生在呂不韋生活的世代,但呂不韋後來又用了一個成語,就是徹頭徹尾地胡亂賣弄了,那就是呂不韋在跟皓鑭交流時,用了一個詞,一諾千金。這個用法絕對有問題,而且是正反兩方面都不符合歷史常識。首先說正面,一諾千金這個成語源自漢朝大將季布的故事,季布本是項羽手下大將,在劉邦戰勝項羽後,季布幾經輾轉,終於得到了仇人劉備的寬恕,任命他做自己手下的重臣,而季布在劉邦死後,也一直是大漢王朝早期的重要人物,關於他最著名的典故就是:「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句話也是公認的,一諾千金的出處來源。
而季布儘管生卒年不詳,但考慮到他比劉邦活得更久這個情況來看,他肯定是比劉邦要年輕一些的,而劉邦比秦始皇小2歲,所以季布怎麼算,至少也要比呂不韋年輕出一代人去,那麼由此看來,呂不韋使用跟季布有關的成語,對於這個槽點,老樂倒是想用另一個成語來形容——張冠李戴。
那麼,所謂的反面看,又有什麼問題呢?那就是呂不韋確實有一個跟一諾千金非常相像的成語,只差一個字,有趣的是,這個成語就是「一字千金」。此事是說呂不韋後來成為秦國的重臣後,組織門客寫下了著名的經典著作《呂氏春秋》,也叫《呂覽》,為了證明自己這部書編纂的嚴謹完美,呂不韋特意在成書之後發下公告,千金求錯,意思就是如果有人能合理改動《呂氏春秋》的一個字的話,他將以千金酬謝。由此可見呂不韋對自己的治學成功的認真負責以及自信態度。但一字千金和一諾千金這兩個詞,真的是一字之差,謬以千裡!
以上就是老樂對於《皓鑭傳》第一集中,一些微小細節的放大閒聊,吹毛求疵之處還望各位諒解,但老樂始終是這一個習慣和目的,看歷史劇在開心之餘,能有收穫到一些相關的歷史小知識,看劇所用的時間,才能體現出一些價值出來。當然,老樂才疏學淺,紕漏之處在所難免,如有錯誤,還望各位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