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針灸醫術起源於什麼時候呢?根據一個傳說,針刺的效能,起初是因為一名獵人冷不防鼻梁上中了一箭,久久不愈的頭痛卻霍然痊癒而發現的。果真如此,這種醫術的起源似乎可追溯到石器時代,因為許多不同地方,都發現用來戳皮膚的石制尖銳工具。
大約2500年前的一個早上,號國的太子遽然倒下,一命鳴呼。號國正沉浸在悲哀之中,全國都在為太子準備喪事。一個叫扁鵲的遊方郎中,路過號國,聽到太子的死訊後,詳細詢問了太子發病經過和死去時間,就請人報告國君,說自己可以救活太子。扁鵲到了宮中,細心地為太子切脈,又周到而仔細地對死者作了觀察,判斷說:太子脈搏紊亂,所以靜如死亡,只是暫時「屍厥」 (休克或假死)。
扁鵲在太子頭頂、胸部和四肢的一些部位進行針刺,不一會兒,太子就甦醒過來。扁鵲又給太子服藥,並在兩肋下熱敷。又過了一些時候,太子竟然坐起來了。琥國太子死而復生,還目睹了自己的葬禮,成為當時人人傳誦的話題,扁鵲醫術也頓時傳遍天下。
秦漢時期針灸學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自古以來,南方即為針法盛行之地。1993年春,在四川省綿陽市永興鎮雙包山發掘的2號西漢木停大墓後室中,出土了一件霖有黑色重漆的小型木質人形,其上有紅色漆線的針灸經脈循行徑路,但無文字及經穴位置標記。
這些遍布於全身的經脈循行徑路,在漆黑的木色烘託下格外清晰分明。這是迄今為止不僅在中國,也是在世界上所發現最早的標有經脈流注的木質大體模型。
此墓相當於漢文帝與景帝時期。針灸木人出土地位於涪江之畔。涪江即漢代的涪水。據《後漢書》記載,在這裡曾產生過三代師傳的著名針灸家涪翁及其弟子程高,再傳弟子郭玉。
郭玉在東漢初任職太醫丞,史書曾記載他受漢和帝之命為貴人治病 「一針即瘥,」的故事。至於涪翁,不僅針術高明,醫德超群,而且還撰有專門的《陣經》與《診脈法》等書。這件類似教學模具的針灸漆木人出土在涪江之畔就不足為怪了。
《皇帝內經》是古代醫學寶典,其中對針刺的療法極為詳細,介紹九種不同的針,因用處不同,九針可分為大針、長針、毫針、鋒針等類型。書中還為人體表面的365個穴道命名,全按適用於醫治那些病痛和疾病方式編列。
北宋中葉,有一次,宋仁宗因病昏迷,御醫束手無策,最後不得不找到一位民間醫生來進行針灸。這位民間醫生選擇腦後一個不為人知的穴位進針,剛一出針,宋仁宗就甦醒過來睜開雙眼,連聲稱讚:好惺惺!惺惺是高明的意思,所以後來就把這個新穴位叫惺惺穴。
在古書中,類似這種創新的例子很多。也不時見到記載針灸可以起死回生,治療全身麻痺、婦人難產、小兒臍風、腹痛、心口痛、頭痛、風溼、五官科等病。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針灸醫術的發明,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世界醫學的貢獻,其神秘的醫術原理還有待進一步的開發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