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0多萬年之前,在沒有大陸橋的情況下,鴨嘴龍是如何去到非洲

2020-11-25 騰訊網

白堊紀中後期,雖然地球已經進入到一個動蕩的時期,不過,這個時候恐龍也迎來了新一輪的蓬勃發展,不斷有新的恐龍物種出現,比方說我們熟悉的霸王龍,就是來自於這個時期,此外,還有我們今天文章中的主角——鴨嘴龍。

嘴巴好像鴨子的「奇葩」恐龍

其實,我們從鴨嘴龍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鴨嘴龍的嘴巴好像是鴨子的嘴巴,它們最早出現在距今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鴨嘴龍是大型的食草恐龍,由於當時陸地不斷擴大,植物也進入到蓬勃發展的新時期,食草恐龍的食物是非常充足的,基本上可以做到走哪吃哪,所以,這一時期出現的食草恐龍,體型也都非常龐大。

鴨嘴龍也不例外,目前已知最大的鴨嘴龍,體長超過了22米,而普通的鴨嘴龍化石,身長也在10米左右。

鴨嘴龍作為群居恐龍,它們在陸地上建造洞穴,一大家族生活在一起。不過,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鴨嘴龍或許也喜歡生活在水中,它們可能是遊泳高手,不過,這個說法一直苦於沒有證據去證實,直到前段時間,非洲出現了鴨嘴龍的化石,才讓很多古生物學家相信,鴨嘴龍也曾經是遊泳健將。

6600多萬年前,鴨嘴龍漂洋過海來到非洲

雖然如今的非洲和歐亞大陸相連接,不過,在白堊紀時期,非洲大陸卻是完全獨立的島嶼大陸,就好像今天的澳洲一般,當時的非洲大陸四面環海,所以,其它大陸上的生物想要抵達非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作為白堊紀時期數量較多的食草恐龍,多年來,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不斷有鴨嘴龍化石被發現,根據研究顯示,鴨嘴龍最早生活在北美洲,後來通過擴散,一路來到了南美洲、亞洲和歐洲,甚至最遠在北極,也發現過鴨嘴龍的化石。

前段時間,在非洲的摩洛哥,來自英國的古生物學家們,竟然意外發現了鴨嘴龍的化石,通過年代分析,非洲的鴨嘴龍化石距今大約有6600多萬年的歷史,屬於白堊紀末期。

這意味著,即使有海洋阻擋,而且在沒有大陸橋的情況下,鴨嘴龍竟然曾經漂洋過海抵達了非洲,它們是如何去的呢?

研究者認為,鴨嘴龍可能是遊泳抵達非洲的,雖然看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在生物演化擴散的過程中,這種不可思議的事情經常會發生。

拿人類來說,遠古人類也是沒有任何的交通工具,但是他們卻從非洲出發,一路擴散到世界各地,去往美洲的時候,也是遠渡重洋,特別是遠古人類最終抵達了澳洲,同樣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次在非洲發現鴨嘴龍,也給了科學家們很多的啟發,這或許可以揭開很多物種的出現謎團,比方說為何馬達加斯加會出現河馬,以及為何北美洲會出現靈長類動物。

相關焦點

  • 10米長的鴨嘴龍化石,在非洲被發現,它是如何跑到非洲的?
    據報導,最近期的英國《每日電訊報》上,來自英國的研究團隊在上面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在非洲的摩洛哥地區,發現了本應該生活在北美洲的鴨嘴龍化石,時間可以追溯到白堊紀末期,它們是如何抵達非洲的?我們都知道,根據化石研究,科學家們發現,恐龍出現早期,也就是三疊紀中後期的時候,地球上的恐龍體型普遍較小,後來經過漫長的演化,恐龍種類越來越多,體型也越來越大,到了白堊紀時期,很多恐龍的體型都是非常驚人的,鴨嘴龍也不例外。鴨嘴龍是什麼樣子的呢?通過化石,科學家們還原出鴨嘴龍的形態特徵,首先,從它們的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鴨嘴龍的嘴巴和鴨嘴很像。
  • 發現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 或證實恐龍也曾漂洋過海
    此前,他們發現了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5日報導,這個鴨嘴龍的新物種被命名為異域龍奧德修斯種。它的遺骸是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附近一個採礦點發現的,年代可追溯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科學家認為,這種生物一定是在開闊海域穿行數百英裡(1英裡約合1.6公裡)才抵達非洲大陸的。這是人們首次在非洲發現鴨嘴龍。
  • 鴨嘴龍曾「漂洋過海」來到非洲大陸
    該具恐龍化石被命名為「Ajnabia odysseus」,是在摩洛哥境內發現的,其歷史可追溯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據悉,鴨嘴龍是吃多種植物的恐龍物種,通常體長可達到15米,但最新發現的Ajnabia odysseus不同於其他同類,體長僅有3米長,和小馬一般大小。
  • 鴨嘴龍曾「漂洋過海」來到非洲大陸
    但最新化石證據表明,鴨嘴龍通常「漂洋過海」來到非洲大陸。該具恐龍化石被命名為「Ajnabia odysseus」,是在摩洛哥境內發現的,其歷史可追溯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據悉,鴨嘴龍是吃多種植物的恐龍物種,通常體長可達到15米,但最新發現的Ajnabia odysseus不同於其他同類,體長僅有3米長,和小馬一般大小。
  • 科學家首次在非洲發現鴨嘴龍化石
    據外媒報導,在摩洛哥工作的科學家發現了在非洲發現的鴨嘴龍的首批門徒。這些發現表明,恐龍在北美進化然後遷徙到南美、亞洲、歐洲之後並最終跨越數百公裡的開闊水域抵達非洲。關於這一發現的一項研究最近發表在《Cretaceous Research》上。
  • 罕見的鴨嘴龍化石,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大陸上!它是怎麼做到的
    鴨嘴龍在北美洲進化,傳播到南美洲、亞洲、歐洲,最後是非洲這個新發現的鴨嘴龍成員,大概有一匹小馬那麼大大約6600萬年前,當白堊紀時代即將結束時,許多不同種類的鴨嘴龍,是最常見的食草恐龍之一圖上顯示的,是白堊紀時期鴨嘴龍的所在地「步行去非洲是不可能的。」
  • 鴨嘴哈德龍化石表明恐龍橫渡大洋
    白堊紀末期在摩洛哥首次發現了一種小型鴨嘴龍,這迫使人們重新思考恐龍是如何在兩個大陸之間傳播的。鴨嘴龍以鴨嘴獸聞名,是一種以植物為食的恐龍,主宰了北美的白堊紀生態,並蔓延到歐洲和亞洲,當時是蘿拉西亞(Laurasia)。當時,非洲與其他大陸隔絕。
  • 專家在非洲發現第一頭鴨嘴龍化石,這種恐龍曾穿越海洋抵達非洲?
    這種新恐龍(Ajnabia odysseus),是一種食草的鴨嘴龍家族的成員,它的化石在非洲摩洛哥一個礦山的巖石中被科學家發現,其生存的年代可追溯到大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專家在非洲發現第一頭鴨嘴龍化石,這種恐龍曾穿越海洋抵達非洲?儘管一些鴨嘴龍可能長達15米(49英尺),但專家們表示,Ajnabia odysseus的體型相對較小,只有3米(10英尺)的小馬那麼大。
  • 加拿大12歲男孩到艾伯塔惡地遠足時發現6900萬年前鴨嘴龍化石
    加拿大12歲男孩到艾伯塔惡地遠足時發現6900萬年前鴨嘴龍化石(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ETtoday(蔡儀潔):加拿大一名12歲的男孩在父親的陪同下,到艾伯塔惡地(Albertan Badlands)遠足,竟在山坡上找到69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
  • 真的是起源於非洲嗎?
    而猿類從樹上離開地面的時間,則要從1000萬年之前,東非大裂谷的出現開始說起。當時,伴隨著地殼運動,非洲原本茂密的森林都變成了草原,棲息在樹上的猿類,因為生活空間急劇縮小,一部分便離開了樹枝,去到了陸地上,進化方向也因此變得不同,一個關於生命進化的奇蹟,也在這時被孕育。
  • 7000萬年前,曾有恐龍在北極定居
    7000萬年,生活在阿拉斯加北部的幼年奔龍(藝術圖)。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在這個區域只發現過微小的奔龍牙齒。奔龍是一群與鳥類密切相關的掠食性恐龍。研究人員此前傾向於認為,這群恐龍曾在遷徙時路過北極地區,但沒有在那裡安家。「這是首次發現實物證據,證明7000萬年前,一些奔龍就在這一地區築巢。」Fiorillo說,「為了承受遷徙的艱苦,現代北美馴鹿的體長至少要達到成年馴鹿的80%。
  • 美國北達科他州發現6600萬年前魚類化石
    美國北達科他州發現6600萬年前魚類化石 (1/3) "← →"翻頁
  • 中國發現亞洲首例暴龍「足跡」,來自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
    在6600萬年前的江西贛州地區,一隻健壯的虔州龍正大步的走在鬆軟的河灘之上,在它的身後留下了一串清晰的三趾大腳印。但是它並不知道,6600萬年之後,其中的一隻腳印變成了化石,成為了人們窺視其自身特徵和生存環境的窗口。
  • 鴨嘴龍標本「回歸」古動物館
    本報訊(記者王潤)「棘鼻青島龍」一種因為頭上長有管棘而舉世聞名的鴨嘴龍,其標本在經歷了各國巡展之後,首次來到國內博物館展出,並將被永久陳列在中國古動物館裡。  這種頭上長棘的鴨嘴龍產於中國山東萊陽市金崗口,生活於距今約75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
  • 江西贛州發現7000萬年前竊蛋龍化石,舉世罕見!
    來源 | 都市現場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說到江西贛州,除了贛南臍橙,還是「中國恐龍之鄉」,贛州是江西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而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了世界上罕有的竊蛋龍化石,距今約7000萬年,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