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導致的企業復工難所引發的連鎖反應,以及海外市場對中國疫情的關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傳統外貿及跨境電商的發展。目前中國出口電商企業面臨著貨源、物流、資金及企業正常運轉的巨大挑戰,為此雨果網推出系列報導《跨境電商「抗」疫情》,將深入剖析本次疫情對中國出口電商企業帶來的各方影響,並邀請行業人士專家共同討論對應解決方案,希望能集全社會之力,攜手共渡難關。
疫情對出口電商行業的影響
米倉供應鏈集團CEO孫劍巍表示,此次疫情對於跨境出口領域整體的影響主要有幾點:
1、工廠開工延遲,在產品組織生產上容易出現貨源供不應求的情況;
2、航班陸續取消,一方面受疫情影響,來往中國的人流量減少,客機出行不划算;另一方面,部分電商賣家依靠商業客機的貨艙運輸貨物,航班一旦取消,也就意味著物流受阻,而且物流的費用可能會大幅度提高;
3、跨境大賣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華南地區,這些企業的員工很多來自內地。國家法定假期推遲,加上口罩物資缺乏,以及嚴格的隔離舉措,員工不能按時復工,對企業來說要有強大的現金流支持,是一項重要的負擔。
除此之外,在中國疫情被列入PHEIC後,多國航空取消與中國來往的國際航班和暫停中國人入境申請。其中,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新加坡等多個國家暫停所有中國人的赴美籤證和入境申請;美國航空、達美航空、英國航空、加拿大航空等多個境外航空公司取消了大量與中國往來的國際航班,甚至有賣家表示海外消費者拒收來自中國的貨物。
「擔心的事情都發生了」孫劍巍表示:
1、超高強度的中國政府應對措施,意味著病毒傳染性極強;
2、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意味著國外政府停止與中國的經貿交流,有了依據和實口;
3、美國禁止中國人以及14天前到過中國的外國人入境,意味著惡劣的示範作用,也意味著航空公司大範圍停飛中國,海外物資運送受到影響;
4、印度1月30日開始禁止一切醫療物資出口,意味著周邊國家開始畫地為牢,力求自保,而中國在印度的物資採購也必須終止。
一邊是「不想進來」,一邊是「出不去」。唯凱國際物流負責人黃剛據賣家反饋表示,海外消費者對於來自中國商品主要是下意識的恐懼和排斥。春節期間部分賣家碰到海外消費者退貨和拒收的情況,這種現象在直郵B2C的模式中體現得更加顯著。但是貨量跟去年同期相比沒有太大的變化,只不過直發小包的需求肯定有下降,主要體現在東南亞、俄羅斯、東歐等區域。
時效準確物流商或受青睞,提防節後物流運價小高峰
「按往年的情況,發往海外的貨物,會在春節前集中出貨,提前出貨。節後,一般在元宵節後逐漸恢復正常出貨。但是現在由於疫情的原因,可能賣家的貨量也不足,很多物流公司也沒上班等各方面的原因,可能會推遲到2月10日,甚至再往後。而跨境電商企業補貨的物流方式,會更多集中在選擇準確時效的物流,比如空運服務、美森快船等。」廣東聯宇物流總裁張逸瑜推測道。
但物流企業是否能夠正常運轉則取決於製造業能否照常開工滿足市場的需求,市場的需求則又來自消費者的需求。
張逸瑜認為,如果製造業遲遲不開工,對聯宇的中國倉庫、美國倉庫租金、人工都是巨大的壓力,甚至將會面臨Q1虧損的情況發生。因為賣家銷量下降也等同於物流企業的貨運量下降。如果製造業恢復得很緩慢,甚至可能到3月份、4月份才恢復製造業的生產、加工,相當於對物流企業來說,有兩個月左右的真空期,這兩個月的真空期,人工開支、倉租等等都是成本壓力。
除卻成本壓力外,多位受訪人均表示,眼下多國航空對中國減班甚至停飛,有些到3月冬春計劃結束,達美甚至直接取消到4月30日。其他國家仍有效仿和蔓延趨勢。正常來講,春節期間春節之後都是淡季,但是今年的淡季可能會特別長。「我覺得,這種災害在所有的企業面前其實都是一樣的,那些管理差、現金流差的企業如果撐不住就很有可能消失,但是能夠存活下來的企業反而會更加強大。比如像2003年的SARS,催生了順豐這樣的企業。因此,不管是被淘汰還是存活下來,都是一個自然規律」孫劍巍談到。
針對當前的現狀,黃剛認為,「如果疫情在2月份得到較好控制,3月的空運市場傳統貨物和電商貨物需求都會有一個小高峰,運價提升概率高。電商企業可以做好自身的出貨規劃,調整供應鏈攻擊,當然這都是基於中國疫情控制的進度」。
而張逸瑜則建議,物流企業是服務行業裡面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利潤率不高,人員較多,抗風險能力非常弱。今後,要往高效企業挺進,提升利潤率,保持充足的現金流,讓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加強。
(文/雨果網 吳桂真)
【特別聲明】未經許可同意,任何個人或組織不得複製、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內容。轉載請聯繫:editor@cif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