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很多家庭喜歡給孩子放兒歌,尤其在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這其實是個好習慣。兒歌聽得多的孩子,開口說話也會早一些,而且詞彙量也大,這是因為,接觸的兒歌就是他們最好的語料庫。
不過很多家庭放兒歌並不是有意為之,幾乎是個下意識的行為,覺得聽起來挺熱鬧歡樂,放兒歌主要是為了渲染一種氣氛,讓孩子學會早說話倒成了無心為之的「副產品」。
可是你知道嗎,給孩子聽兒歌其實是有講究的,如果在放兒歌前多一個小動作——把中文兒歌換成英文兒歌,那麼孩子也會在這種薰陶中熟悉英語,形成英語語感,以後英語學習就能省大心了。
經常聽兒歌的孩子為什麼會比不聽兒歌的孩子說話早並且說得溜?根本原因在於,在反覆、大量地聽兒歌的時候,他們形成了語感。
語感是什麼?就是一種對語言的感覺,一種不可意會只可言傳的感覺。在班裡你問學習好的同學這道題為什麼選A,他撓撓頭,「其實我也不知道,就是覺得A念著順」,他真的沒有敷衍你,這就是他的語感。再舉個例子,考試時不會的題大家都靠蒙,可為什麼有的人蒙就能全中,有的人就一次都沒對過?排除運氣問題,裡面也有語感的因素。
英語語感好的孩子,以後在英語學習中才不吃力。
所以,想要讓孩子提前接觸英語,對英語有感覺,就可以在給孩子放兒歌的時候多出這麼一個小動作。
有的人會說,孩子漢語還沒學會呢,還學英語?不怕以後混淆了?不會的,孩子的語言天賦很高,任何孩子都可以成為雙語寶寶甚至多語寶寶。同時學兩門甚至三門語言根本不在話下,又何談混淆。
舉個例子。孩子剛出生放老家養,爸媽周末回去看他,在老家爺爺奶奶說的是方言,孩子自然也會說方言,爸媽回去跟孩子說普通話,孩子也就學會了普通話,這兩種不同的話算不算兩種語言?孩子還不是切換自如?
所以趁孩子還小,三歲前甚至一歲內就有意識地讓孩子聽英語兒歌磨耳朵,對孩子以後的英語學習好處很多。
英語兒歌聽什麼?去某喜字開頭的音頻應用裡搜「超簡單英文兒歌全集」(The Super Simple Songs),「鵝媽媽故事童謠集」(The Mother Goose)和「wee sing」就足夠了。這些都是英語國家孩子小時候聽到的歌謠,抑揚頓挫、原汁原味,算是英文兒歌中的經典。
方言算在內,你家孩子會幾種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