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正中擎出一枝點亮的臘,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林徽因
林徽因是一個怎樣的人?她雖然不能上戰場殺敵,卻也從來沒有辱沒過中華民族的氣節。為了保護中國,也為了保護中華文明,她用盡了自己的一生。而她的家族也是同樣,不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沒有一個人當漢奸,沒有一個人對不起自己身上流淌的血。
門口就是揚子江
日寇侵華的時候,林徽因始終堅持著要留在國內。當時,她在外國的朋友極力邀請她前去避難。當時,林徽因拒絕了所有人的好意,執意要留在中國,和梁思成一起守望著這個風雨飄搖的國家。
林、梁都是文人,就算是敵人來了也不能迎敵的,他們若遭受日寇的侵擾大約只有死這一條路。
當時,他們的兒子梁從誡年紀還小,見到這樣的場景難免害怕,就問媽媽說:"日軍打來了怎麼辦?"
林徽因溫柔而堅定地回答他:"中國的讀書人,總有最後一條路,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在這個時候,她竟已然做好了以身殉國,寧死不降的準備。好在最後情況並沒有真的這樣極端,他們也順利活到了抗戰的勝利。
後來,林徽因也一直醉心於古建築的研究,我國著名的八寶山公墓也是她設計的,最後,她也沉睡在這裡。
家國難全《與妻書》
林徽因的父親因為反對張作霖進軍北京而被殺害了,她還有兩個叔叔,名字叫做林覺民和林尹民,他們兩個都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他們兩個人還有一個同宗的兄弟叫林文,林文也同樣死在這場起義中。
而這三個人之中,我們經常聽到林覺民的名字。起義的時候他才24歲,有一個大兒子剛滿五歲,還有一個懷胎八月的妻子。他原本是應該在家裡享天倫之樂的,這時候卻出現在戰場上。為了安慰自己的妻子,他寫下了傳唱多年的《與妻書》,書中對妻子孩子的深愛和對國家的大愛彼此交織,催人淚下。
人們都說自古忠孝兩難全,林覺民也是如此。起義時他還很年輕,卻不得不拋棄對家庭的責任來爭取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在起義前,他已經預感到了自己的死亡,曾經說:"吾輩此舉,事必敗,身必死"。然而讓他依然不顧一切向前的不是別的,就是因為他願意用自己的死亡推動國家的進步,願意在自己死後迎接中國的未來,他願意做那條路上的一塊小石頭。
起義果然失敗,林覺民被俘之後,雖有敵人來勸降他,但他一直不肯投降,最終被敵人殺死。他的兄弟們也一樣付出了年輕的生命。
而除了他們這一代以外,以林徽因為代表的年青一代裡也出了一個英雄,就是她的弟弟林恆。
血染長空的雄鷹
林恆和林徽因同父異母,比這個姐姐小12歲,同樣在戰爭年代長大,姐弟兩人感情很好。
林恆雖然在富裕家庭長大,可是一點也沒有那些紈絝習氣,非常好學,有血性,一直想著要怎麼救國。最開始,他是考進清華大學的機械系的,可是隨著抗日局勢越來越焦灼,這個年輕人最終選擇了投筆從戎,轉到中央航空學校讀書。1940年,他被派到西南的抗戰大後方,不久後朝著成都前線去了。
當時,天上都是日本人的飛機,中國人幾乎沒有一點點制空權。為了讓國民政府投降,當時的日軍幾乎每天都要來轟炸重慶和成都,兩個地方幾乎都要給炸彈填平了。而我方則只有65架飛機,就這點飛機還是東拼西湊來的。
1941年的一天,林恆衝上了天空和敵軍周旋,憑藉一架老飛機擊落了敵軍。但是,日本人的飛機太多了,很快包圍了他。最終,林恆還是在成都隕落。當時他年僅25歲。
林恆的死給了林徽因很大的刺激,她那時也正病著,甚至不能來收斂弟弟的屍骨。骨肉分離給她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即使過了三年她依然會為弟弟流淚,最後寫了一首痛徹心扉的《哭三弟》。
林家人都很有血性,從林徽因的祖父到她的弟弟,包括她本人在內,每一個都是敢於為國犧牲的英雄,正是由於他們這樣的人的抗爭,中國才不論在什麼樣的境地下都能走過來,中華文明也才能始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