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詩心」第七屆兩岸漢字藝術節啟動儀式
中國漢字(摩崖)藝術一帶一路巡展在貴陽孔學堂啟動
孔學堂裡大成廣場上的孔子雕塑
觀眾參觀書法篆刻展
大眾網貴陽9月26日訊(記者 陳宏發)兩岸漢字藝術節、中國漢字(摩崖)藝術一帶一路巡展、書法篆刻展……全國媒體「國學熱在貴州」採風行自25日啟動以來,漸入佳境,行走在貴州大地上,一路文化之旅,感受到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基因。尤其是貴陽孔學堂壘築起黔中大地的新杏壇,傳承與弘揚儒學,教育與開啟新風,把優秀國學深深烙入群眾思想,賦予時代新生命。
2500多年前,孔子杏壇講學,創辦平民教育,廣收弟子三千,傳播儒家文化。自孔子老家曲阜往西南,1800公裡以外的貴陽, 2013年正式開放貴陽孔學堂,開設公益講堂,講學布道,成為新杏壇。新建成的孔學堂選址在花溪溼地的大將山下,佔地460畝,建築面積近15萬平方米,群山環抱,曲徑通幽處,建築有別於曲阜孔廟的明清風格,而是採用漢唐風韻,黑白色調,沉穩拙樸,大氣恢宏,給人大開大合的莊重感。
走過欞星門,踏過泮橋,拾階而上,333階梯綿延向上,寓意對儒家思想的學習和研究是無止境的,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大成廣場上,9.28米的孔子標準石像微笑審視著芸芸學子。孔學堂裡大成殿、杏壇、講堂群、六藝學宮、鄉賢祠、陽明祠、奎文閣,仿古而不泥古,讓人產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作為一名山東人,遠在千裡之外,看到如此規模宏大的孔學堂不免心裡有些疑惑,這座宏偉建築的功用如何?意義何在?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黨委書記、理事會理事長徐圻先生在活動的媒體見面會上介紹說,孔學堂建設的目的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孔學堂將努力打造成為貴州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構築貴州「精神高地」的重要支撐。
據多彩貴州網報導,自2013年1月1日對外開放以來,370多場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在這裡舉辦,13萬聽眾造訪;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精彩紛呈;中外國學名家紛至沓來,國內外知名高校、學術機構爭相入駐。
「每逢周末,容納四百人的大講堂一座難求,不得不準備些小凳子放 在講堂後面。」多彩貴州網承擔大講堂的網上預訂工作,總編室副主任黃勝裕告訴記者,來聽課的有上班族、帶孩子的家長、大學生等,常常是「一票難求」,「於丹來講課時,連過道都站滿了聽眾」。
在開展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的基礎上,孔學堂還不斷完善工作機制、拓寬師資渠道、引進優質資源、深化講座內涵、提高講座質量。「我們講的文化復興,絕不是簡單的復古。」對於「古為今用」,徐圻更關注「今用」,「不僅要講老祖宗的東西,更要思考其當代價值何在。」國學堂另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研究,把學和研有機統一起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闡釋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根植於此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繼承和發揚了優秀文化基因,因此也應該有無比的自信。這種文化自信在道路實現上,應該有一系列繼承又弘揚還能推進世界交流的平臺,「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由此可見,貴陽孔學堂是時代的產物,應時而生,必須也必將以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己任,成為我們在提高文化自信,提升國家軟實力道路上的新杏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