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歷史對話 增文化自信

2020-12-05 新華報業網

  【連網】12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12月1日人民日報)

  不忘本來,才能更清楚我們從何處來、向何處去,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開創未來。中國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是個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東方文明大國,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就是與數千年中華文明史深刻「對話」,在「對話」中了解演進過程、認識發展規律、發掘文化沉積、感悟文明脈搏,進而在傳承弘揚歷史文化文明的過程中吸取精神營養、汲取前行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考古工作者與歷史「對話」的過程,是觸摸歷史文化豐富內涵的過程,展現中華文明燦爛成就的過程,是講述中國歷史故事的過程,展現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重大貢獻的過程。「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富有成效的考古工作不斷發現、展示中華文化文明的絢麗多彩,幫助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促進了與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鑑。

  做好新時代的考古工作,有利於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民族加速崛起實現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然召喚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考古發現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要求廣大考古工作者秉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擔當精神,在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作為。

  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搞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習近平總書記給新時代考古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與歷史對話,展中華風採,就要胸懷擔當、不辱使命,創新實踐、奮發有為,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艾蓮蓮)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文化自信?什麼是文化不自信?
    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因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更因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
  • 文化自信看湖湘
    文化自信,是中國人的風骨和精氣神,是炎黃子孫發自內心感情的真摯流露,是一種骨子裡的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和「魂」,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信念與力量。堅定的文化自信,就是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
  • 熊召政委員:在歷史文化中尋找精神家園
    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歸根結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氣從何而來,先人們為我們構建了一個龐大的體系,那裡有我們先祖創造的精神高地,指引今天的我們繼續堅韌前行。文化也是歷史的一部分,了解歷史,尊重歷史,敬畏歷史,才能找到我們未來的去路和精神的家園。
  • 樹立文化自信,做好中國故事的主角
    傳播中華文化時。要考慮到受眾的情況,精細化傳播。要堅持習主席所講的「樹立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兼容並蓄,和而不同」,來加強不同文明交流對話,推動文明互鑑。楊宇軍老師的三點解答了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而劉麗敏老師對於文化自信的講述則解答了何為「中國故事」。習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曾提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運強。
  • 優質國產遊戲 提升文化自信
    國產遊戲開始擺脫只追求「好玩」的階段,承擔起應負的文化責任。昨天,China Joy開展前夕,中國國際數字娛樂產業大會率先在上海浦東嘉裡大酒店開幕。今年大會新增「文化自信」對話板塊,邀請到遊戲行業知名企業、媒體,以及學者代表共同探討遊戲在推動傳統文化發展中的價值。 近年來,在熱門作品中,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已是「常客」。
  • 【學思踐悟十九大】增強文化自信,要具備「兩個力」
    這是因為,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 田鑫 武敬波:文化自信賦
    田鑫 武敬波:文化自信賦 發表時間:2017-05-05    來源:黨建網字體: [大] [中] [小] [列印] [關閉] 文化自信賦田鑫  武敬波 闡述文化自信,國家民族基因。
  • 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復興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堅定文化自信。
  • 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反覆強調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 讓文化自信撐起「中國故事」脊梁
    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積極主動做好對外文化交流工作,讓世界各國人民更好地感知中國、了解中國。雲山同志強調,要充分發揮我們的文化優勢,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把一個文明進步、開放包容、繁榮發展的中國展現在世界人民面前。(中國文明網)   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從中國文化自信出發,只有良好的文化自信才能讓「中國故事」的內容和結構熠熠生輝。
  • 《天天向上》「開年大戲」堅定文化自信 創新新時代下傳統文化傳播...
    「文化自信」近來成為文藝市場的流行風潮。湖南衛視文化公益節目《天天向上》在1月3日晚播出的「開年大戲」一期節目以傳承中華傳統戲曲文化為核心,以全新、趣味的方式解讀新時代傳統曲藝藝術的傳承發展,譜寫新時代文化傳承壯麗篇章,收穫收視率三網第一、八個實時熱搜的成績,同時,全平臺掀起關於傳統文化傳承的熱議,好評如潮。
  • 文化自信主題書籍成為全民閱讀新主角
    走進2018北京圖書訂貨會展館1號館,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打出的「堅定文化自信,打造世紀精品」口號格外醒目;5號館館配會專業展區旁,「堅定文化自信,為文化強國建設作貢獻」這一紅色條幅被高高掛起,提醒著書業在樹立文化自信方面的責任。
  • 全球化時代:如何防"精神貧血" 自信的文化善於自省
    □自信的文化是善於自省、善於創造的文化       對話嘉賓:王 蒙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作家      記者:建設時代變遷中的「精神家園」,是這一段時期從上到下關注的話題,避免「精神貧血」也是共同的呼籲。
  •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信與示範意義
    全書分8卷13冊,共850餘萬字,從西藏地方歷史研究領域的疑難點和空白點入手,利用文物考古資料及多種文字記載的史料,對石器時代至2015年的西藏政治、經濟、社會制度、思想文化、宗教、軍事、科技、交通、民族關係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集中體現了中國西藏歷史研究的重大成就。
  • 文化自信:國家興衰的命脈 民族精神獨立的基石
    張豈之  沒有文化自覺也不會有文化自信。文化不只是文化事業中的某些內容,文化自信是國家興衰的命脈,是民族精神獨立的基石。沒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文化自信包含五個認同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武漢抗疫與我們的文化自信
    我們曾經一度以為我們的文化在現代化、信息化的籠罩下正逐漸消亡,但回望這場非常戰役,我們才深刻地明白,深植於民心的價值觀沒有斷裂,更沒有消亡。 2020年10月26日,熊召政老師受邀來到武漢大學櫻頂圖書館,在珞珈講堂發表題為《武漢抗疫與我們的文化自信》的演講。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 以文化自信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而文化自信正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繁榮,是凝聚力量,推動和保障「中國之治」的重要基礎。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才能愈發光彩奪目,才能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有利於找到中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中國文物報社供圖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關堅定「四個自信」、振奮前行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考古遺存等歷史文化遺產是注釋歷史最好的「活字典」。
  • 貴陽孔學堂:文化自信道路上的新杏壇
    ,感受到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基因。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黨委書記、理事會理事長徐圻先生在活動的媒體見面會上介紹說,孔學堂建設的目的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孔學堂將努力打造成為貴州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構築貴州「精神高地」的重要支撐。
  • 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傳承忠孝潔惠仁風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