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文化自信,做好中國故事的主角

2021-01-11 中國網

——「青年傳習社」走進北京科技大學線下分享活動心得感想

何安 北京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2017級本科生

中國有句古話,叫言傳身教。詞典上是這樣解釋的:一面用言語進行傳授,一面在行動上以身作則。即用言行起模範作用。以往我對這個詞的理解只泛於表面,知道它的大致意思,知道父母老師在教育和生活中要做到言傳身教,除此之外就沒有深究了,也從未想過這個詞與只是一個平凡學生的自己有什麼關係。然而11日下午的講座,卻讓我對這個耳熟能詳的詞有了新的認識。

講座由中國網主辦,主題為「講好中國故事」。看到這個主題的時候,內心有幾分好奇。何為「中國故事」?是神話傳說,是二十四史,是戰火烽煙,還是現代中國的巍巍崛起?又何為「講好」?是按著教科書一字不差地背出,還是將奇聞軼事添油加醋地講出?懷著種種疑問,我開始了這場思想的饕餮盛宴。

首先是楊宇軍老師。聽楊老師講話是一種享受。沒有晦澀難懂的大道理,只是平平常常地講著故事,通俗易懂卻又格外引人深思,所謂「語言的藝術」也大抵如此了。

楊老師講了三點。第一點是「身教言傳」。身教才能言傳,凡事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取信於人。只有自己做好了中國故事的主角,才能在向外國講述中國故事時擁有底氣,讓人折服。外媒對中國會有一些妖魔化的報導,受此影響,很多外國人對中國也有些許誤解。因此當我們接觸外國友人時,要始終謹記自己代表著的是中國的國家形象,要用個人的言行舉止去除妖魔化,以自身作為外國友人了解中國的窗口。每個人都是一個標杆,別人通過我們來測量中國。只有自身標準了才能呈現給外人一個真正的中國。

第二點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國有個俗語,「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裡」。做了好事如果不主動宣揚,別人不會知曉,甚至會以為你做了壞事,一傳十十傳百,竟從好人變成壞人了。就如巷子裡的好酒,若是淺巷,別人自可聞到酒香,知曉這酒是上好的;可若是巷子深了,再濃的酒香也飄不出去,自然無人知曉深巷裡還藏著好酒。所以,我們必須積極主動地對外宣傳我們釀的「好酒」,讓外界知道中國的友好與實力。

第三點是: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傳播中華文化時。要考慮到受眾的情況,精細化傳播。要堅持習主席所講的「樹立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兼容並蓄,和而不同」,來加強不同文明交流對話,推動文明互鑑。

楊宇軍老師的三點解答了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而劉麗敏老師對於文化自信的講述則解答了何為「中國故事」。

習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曾提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運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經歷了5000多年歷史變遷而依然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就是最好的「中國故事」。中國的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等,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基石。我們擁有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們理應自信。古老的東方文明給了我們無盡的底氣。

劉老師在講文化自信時,提到了一些翻譯界犯過的詞不達意的錯誤。對於日語專業的我來說,這是極有啟發性的。在人工智慧時代,機器翻譯越來越準確和快速的態勢下,人的智慧、人的獨特性體現在哪?體現在人的情感、倫理、價值觀念,以及人所體現的社會性上。而人的這種智慧和獨特性,需要我們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只有有了深厚的國學修養,才能在翻譯時,準確優雅地向世界介紹中國,才能如民國大師們一樣「腳踏東西,寫天下文章」。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我們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釋,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樹立文化自信,身教言傳,做好中國故事的主角,只有這樣,才能講好中國故事。

 

相關焦點

  • 讓文化自信撐起「中國故事」脊梁
    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積極主動做好對外文化交流工作,讓世界各國人民更好地感知中國、了解中國。雲山同志強調,要充分發揮我們的文化優勢,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把一個文明進步、開放包容、繁榮發展的中國展現在世界人民面前。(中國文明網)   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從中國文化自信出發,只有良好的文化自信才能讓「中國故事」的內容和結構熠熠生輝。
  • 以校本開發拓展學科內涵,以節氣課程樹立文化自信
    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為了把這一文化瑰寶發揚光大,近年來,樂亭縣姜各莊鎮周家營小學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深入開發校本課程,充分利用沿海農村地域資源,整合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基礎學科,並將德育、體育、美育理念融於其中,成為學科教學的有效延伸,貼近地方和學生實際。樂亭縣姜各莊鎮周家營小學校本課程分為低年級和中高年級兩個版本。
  • 「中國故事」國際化:質量規模持續提升 傳播文化自信是關鍵
    6月13日上午,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電視論壇「堅持國際視野·講好中國故事」在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如期舉行。(杜之克 TVB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優酷劇集中心總經理謝穎則表示,從近些年出海地域的發展變化升級可以看出,國內的製作水平、講故事的質量正在越來越往國際化靠攏。出海對於優酷來說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出海內容的題材也由功夫武打題材、傳統古裝題材、大IP題材慢慢轉向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關注中國人民真實生活小事,或者發生變化的故事。
  • 文化自信主題書籍成為全民閱讀新主角
    走進2018北京圖書訂貨會展館1號館,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打出的「堅定文化自信,打造世紀精品」口號格外醒目;5號館館配會專業展區旁,「堅定文化自信,為文化強國建設作貢獻」這一紅色條幅被高高掛起,提醒著書業在樹立文化自信方面的責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 以文化自信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而文化自信正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繁榮,是凝聚力量,推動和保障「中國之治」的重要基礎。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才能愈發光彩奪目,才能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有利於找到中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 與歷史對話 增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考古工作者與歷史「對話」的過程,是觸摸歷史文化豐富內涵的過程,展現中華文明燦爛成就的過程,是講述中國歷史故事的過程,展現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重大貢獻的過程。「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 什麼是文化自信?什麼是文化不自信?
    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因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更因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
  • 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反覆強調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 「中國故事」的自信講述
    「中國故事」的自信講述——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觀察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11月17日晚,作為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閉幕演出,演奏家安德魯·曼茲、黃蒙拉攜手北德廣播愛樂樂團,在上海大劇院演繹了一場原汁原味的德奧交響音樂會
  • 中國真正富強的標誌之一就是樹立文化自信,應該頒布城市禁犬令
    文化自信就是要宣揚中國文化的傳統,傳承祖國千年文化的價值。養寵物狗是西方文化對我國的文化入侵,毒害人心,扭曲心靈。必須堅決禁止養寵物狗。曾經中國城市是禁止養狗的,那時沒有狗屎,非常整潔。中國實力的增強,大家有勇氣去提倡文化自信,堅持走中國人的生活道路,不要學美國人養狗。
  • 廖文:文學要自信講述中國故事
    原標題:文學要自信講述中國故事(文論天地) 癥結之二,自信力的疲弱使文學的精神高度失去支撐,價值建構變得頗為艱難 對精神高度的追求,是文學的內在力量。自我矮化的價值消解和精神潰散,必然使文學喪失這種內在力量。
  • 《中國的寶藏》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這部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出了中國文化瑰寶的風採,塑造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正面健康、蓬勃向上的國家形象。從文物看文化,從文化思考文明,它讓海內外觀眾對中國有了一次全新的視覺體驗。  《中國的寶藏》獲得海內外觀眾認同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講述的婚喪嫁娶、生老病死這些內容,都是跨越地域與種族的共同人生命題。從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情感與行為最容易獲得跨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所以這部紀錄片不光是講述文物的故事,還在現代生活中找到了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的延續。
  • 禁狗令可以樹立文化自信,抵制西方的寵物文化入侵
    狗這種動物欺軟怕硬,勢利奉承,在傳統文化狗一直都是負面形象出現,和狗相關的詞彙沒有正面的,玩狗也從來不登大雅之堂。西方文化中狗是類似老公這樣的家庭成員類型的性伴侶動物。近些年來,西方勢力秉行這個文化理念,積極資助國內成立狗保組織,鼓動推行它們挺狗理念,給狗翻案,混淆人狗地位觀念,鼓吹人狗平等,甚至要求狗權高於人權,在此理念指導下,違規養狗,高速攔狗,搗亂狗肉節,破壞狗肉產業無惡不作,妄圖以此割裂搞亂甚至妄想扭轉傳統文化。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文章強調,一要「充分認識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義」;二要「做好我國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三要「用好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  近年來,考古發掘、歷史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關注。從「江口沉銀」直播,到海昏侯墓刷屏,從《國寶檔案》《國家寶藏》熱播,到一些博物館在非「黃金周」時段也開始排起長龍……公眾考古,正讓人們從好奇中來,到敬畏中去。
  • 文化自信看湖湘
    文化自信,是中國人的風骨和精氣神,是炎黃子孫發自內心感情的真摯流露,是一種骨子裡的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和「魂」,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信念與力量。堅定的文化自信,就是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
  • 重慶市朝陽中學開展團輔活動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日前,重慶市朝陽中學心理諮詢室輔導老師為高三16班同學開展了以「擁有自信,一切皆有可能」為主題的團輔活動,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同學分享感悟和收穫。  活動負責老師餘紅衛總結時表示,自信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態度,自信的樹立需要同學們的努力,也需要大家擁有樂觀的心態與善於發現的眼睛。希望同學們能從活動中汲取力量,在面對困難時多給自己一份包容與肯定。
  • 一部講述中國故事、增強中國自信的通俗理論讀物
    通俗理論讀物能夠在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與大眾話語之間架設一座溝通的橋梁,在講述中國故事中傳播中國聲音,進而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和認同。由張博穎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行》,正是這樣一部講述中國故事、增強中國自信的通俗理論讀物。該書有以下三個突出特點。  以問題為導向,釋疑解惑。
  • 《少年歌行》蕭瑟,正式成為「中國100首公益兒歌傳唱」虛擬形象大使
    《少年歌行》動畫主角形象——蕭瑟,正式成為中國關心下一代健康體育基金會 · 青少年身心健康工程專項基金「中國100首公益兒歌傳唱」虛擬形象大使。
  • 基於高度的文化自信 努力講好新型政黨制度的「中國故事」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與中國民主的歷史發展、中國國家構建的內在要求是密不可分的。關於這一點,有學者認為,新型政黨制度是動態的歷史範疇,它始終處於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之中。制度創新使其孕育生成,制度自覺使其成長發展,制度自信使其不斷走向成熟。有學者認為西方政黨是在近代國家建立後出現的,它們才是、也僅僅就是「溝通國家與社會的橋梁」。
  • 家國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記|「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
    她直言,她一定要堅定文化自信,因為有了自信才能更好地永攀高峰。「文化自信,歸根到底是對自家文化的認同和熱愛。你自信了,別人還可能高看一眼。連自己都不說好,還指望別人來追捧,那估計夠嗆。中國人還是應當有中國氣派、中國自信。」▲裴豔玲飾演的鐘馗。◇戲曲創新要以傳統為根,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戲曲藝術向前發展,一定要與時代結合,有所創新。